潘琳

在原屬徽州“一府六縣”之一的婺源,當地居民至今還保留著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在端陽、中秋、春節三大傳統節日到來之前,冷水塘魚是女婿給岳父的最好禮物,也是婺源人登門送禮佳品。在婺源“千年古村”桃溪的坑頭村,自古以來,就有“坑頭水酒桃溪魚,官宦餐席不能離”的說法。這里的“桃溪魚”,也就是婺源人通常所說的“冷水塘魚”。
婺源的大鄣山、段莘方坑、沱川、浙源廬坑、龍山坑頭等地的冷水塘魚最為有名。古徽州婺源,人們挖塘蓄水,利用山澗清泉活水養殖“冷水塘魚”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公元842年前甚至更早。據南宋淳熙二年羅愿所撰《新安志》記載:“歙居山間,無大陂澤,其溪流清淺,春夏潦水注之則深,往往有魚而不常得。疏池以養者,多鯉鯇與鯖。鯉黃鯇黑而鯖青,大率相類。首春鬻魚苗者來自湖口界中,買才數寸,日取草飼之,又蓄鰱其中,使相從以長。鰱,鱮也,大頭而細鱗,魚之不美者也。是數魚者不過終歲盈尺矣?!?/p>
冷水塘魚究竟憑什么魅力引得官宦的餐席都不能離呢?這得從婺源所處的地理環境說起。
位于皖浙贛三省交界,發源于邑內的段莘水、古坦水、高砂水、橫槎水、賦春水幾條支流,匯入下游的樂安河,流經信江,注入鄱陽湖。山多地少的婺源,綠蔭如蓋,山巒疊翠,溪澗縱橫,光照時短,氣溫涼爽,水質清涼,魚類的生長速度緩慢。
鐘南山院士曾經說過,長得又肥又大的魚,他是不吃的。他指的是濫用抗生素養殖的魚。而婺源的冷水塘魚,一般以草魚為主,間或荷包紅鯉和鯽魚。草魚又稱鯇魚、白鯇,終年養在流水清泉中,日照少,水溫低,水質佳,生長慢,周期長,每條魚苗需要經過2—3年的精心飼養,才能長到1斤左右。成魚的脊背烏黑,魚身修長,這種黑背金腹的“冷水塘魚”因優質的生長環境、原生態的喂養方式,口感、營養成分均優于普通養殖的草魚。
由于泉水中富含多種礦物質,又以當地農民投喂山間青草和時令菜葉為食,魚肉中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魚皮膠原蛋白和多種氨基酸,還富含B1、B2、煙酸、維生素,以及鈣、鐵、鋅、磷、硒等微量元素和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據了解,每克魚肉含有58.47微克的硒元素,膽固醇和脂肪均低于普通養殖的魚類,利于膳食均衡。
該魚不僅味道極鮮,而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利于血液循環,有養顏、抗癌、抗衰老、開胃進補的功效,含心臟保護因子,是滋陰補血的上等補品,據《婺源縣志》記載,經歷代醫家臨床驗證,此魚對預防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畏風怯寒、四肢冰涼、頭暈目眩等病癥,還有不錯的療效。
一道美食的誕生,往往是不經意的偶然。南宋淳熙三年,年近知天命的理學家朱熹,在知己蔡季通的陪同下,第二次回到家鄉婺源,受到族人、鄉友、門生的禮遇,他還慕名拜訪了婺源的文人隱士。
傳說,一天,朱熹和蔡季通登門拜訪研究易學的汪端雄,汪端雄親自下廚,燉冷水塘魚招待貴賓,在詩人王炎陪同下,四人縱談理學,品詩作賦,激昂振奮,等到饑腸轆轆之時,廚房飄來陣陣魚香,汪端雄才記起爐子上還燉著的魚湯,揭開鍋蓋,經過幾個小時的文火慢燉,魚香撲鼻,湯色奶白,口感比平時的更加鮮美,吃著這美味佳肴,四人開懷暢飲。
近些年來,中式烹調高級技師、婺源徽菜制作技藝項目傳承人、中國徽菜傳承人汪小葉先生,以藝術的眼光,不斷改進和創新,挑選養殖了5年以上、體重3.5斤左右的冷水塘魚,這樣的魚肉質細膩緊實,肌間刺少,魚肉內壁晶瑩紅潤。為避免其營養價值流失,一般以清蒸、粉焋為主。清蒸冷水魚制作方法如下:
清蒸冷水魚
主料:冷水塘魚魚頭、魚尾
調味:食用鹽、桃溪米酒、咸豬油、生姜、蔥
做法:
1、冷水塘魚取魚頭、魚尾,用鹽腌制10分鐘;
2、將腌制好的魚頭、魚尾加米酒、咸豬油、生姜、蔥,沸水蒸制20分鐘即可。
特點:嫩而不膩,清醇爽口,湯鮮味美,無泥腥味。
由于冷水塘魚養殖年數越長,營養成分越高,長時間的烹制,膠原蛋白的析出,湯汁濃厚,湯色似奶,粘稠如膠,食用后,會有膠質黏唇感,滋補效果更強。
此外,根據魚身各部位的肉質特點和口感,汪小葉先生在結合傳統的烹制技藝基礎上,進行了改良,不僅有婺源傳統的粉焋魚塊,還創新了冷水塘魚的烹飪方法,達到一魚六吃或多吃。
魚鱗凍
主料:冷水塘魚魚鱗
調味:生抽、食用鹽、料酒、生姜、蔥
做法:
1、魚鱗清洗干凈;
2、魚鱗加料酒、生姜、蔥、礦泉水,熬制20分鐘,調味,放置成凍即可。
紅燒魚腩
主料:冷水塘魚魚腩
調味:生抽、食鹽、豬油、味精、生姜、蔥、菜油
做法:
1、魚腩切塊;
2、熱鍋加菜油熬制,放入生姜、蔥、魚腩煎制;
3、調味,煮至湯汁濃厚即可。
清湯魚肉圓子
主料:冷水塘魚凈肉、老母雞
副料:肥膘、羊肚菌、小菜心
調味:食用鹽
做法:
1、老母雞加羊肚菌吊清湯;
2、冷水魚肉、肥膘切大小均勻的粒狀,加鹽,制成圓子;
3、做好的圓子放入雞湯中,蒸制15分鐘,放菜心即可。
酥炸魚片
主料:冷水塘魚魚肉
調味:食用鹽、面粉、淀粉、泡打粉、雞蛋、色拉油
做法:
1、魚肉用鹽腌制5分鐘;
2、面粉、淀粉、泡打粉、雞蛋調成糊狀;
3、魚肉投入糊中調勻,油炸至金黃酥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