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蕊
[摘 要] 列寧勞動教育思想堅持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和學習要同“沸騰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基本原則,旨在推動教育事業進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鑒別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創造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加強共產主義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列寧勞動教育思想及其實施途徑,在中國進入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又一次被提起的時代背景下具有深刻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 列寧;勞動教育思想;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8-0028-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總書記針對國民教育的現實情況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由此,就將勞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到了極高的位置。在這種背景下,重溫列寧的勞動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事業具有重要意義。重溫列寧的勞動教育思想有利于加強對勞動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有利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有利于推動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的發展。
一 列寧勞動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列寧在整合提煉、繼承發展他人的思想觀點的基礎上,根據俄國落后的文化狀況、經濟建設的任務的需要提出和發展了勞動教育思想。勞動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勞動教育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
(一)關于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
任何思想只有從始至終堅決地貫徹其基本原則、把握正確的方向、才能實現主要任務與目標。列寧的勞動教育思想也不例外。第一,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列寧作為堅定的唯物主義實踐者,在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之中,堅持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決定理論。關于真理的檢驗標準,列寧堅持理論正確與否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針對以往的教育局限于純粹的理論學習而缺乏勞動實踐這一缺陷。列寧指出僅僅依靠原來社會的遺留下來的東西或老生常談的資料來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融入社會活動中,在活動中將學習的知識加以應用才是青年鍛煉自身,提高自我素質的最好的方式。習總書記也指出理論要根源于實踐,“理論一旦脫離實踐就會變成僵化的教條,失去活力與生命力”同樣,實踐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如果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也容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了使普遍生產勞動同普遍教育相結合,顯然必須使所有的人都擔負參加生產勞動的義務。”列寧指出人只有通過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能夠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一方面,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遺傳方式,通過教育可以將價值觀、人生觀、哲學、科學等知識潛移默化地或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給人們,使人們掌握改造世界的理論知識,這是人們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物質生產實踐是人們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人們要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除了要做到認識必然還必須要運用必然來改造世界,以實現目的。由此可見必須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人們認識必然運用必然改造世界,獲得滿足人們需要和符合人們目的的事物,才能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第三,教育和學習要同“沸騰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訓練、培養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賴的。”列寧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學校教育的最大缺點是脫離實際,僅僅局限于學校內理論傳授而教育出的人對社會主義建設是沒有益處的。社會主義的教育和學習必須要與社會主義國家當前的主要任務相聯系。
(二)關于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列寧勞動教育思想正是為了解決俄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關于教育事業、文化繼承與創新以及社會主義新人培養問題等方面的問題而提出的。
第一,推動教育事業進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列寧清醒地認識到“在一個文盲的國家中是不可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面對建國初期蘇維埃俄國落后的文化基礎,列寧在與第二國際的人們做理論上的斗爭的過程中上提出了許多具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原則思想。他提出勞動教育思想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改進教育事業,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通過勞動與教育的結合,使人民在勞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勞動,二者相輔相成,在提高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勞動技能,從而推動教育事業進步,減少甚至完全消除文盲,為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奠定文化基礎。
第二,鑒別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創造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提高人民在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造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的新文化的能力。十月革命之后的俄國還保留著舊社會的文化遺留,其中既有精華也有腐朽的糟粕。全部繼承和全盤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此時就需要經過勞動實踐,將舊社會的文化通過實實在在的勞動運用于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文化就是優秀的文化遺產,應該得到傳承發揚;不適合社會主義建設,阻礙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的文化就是糟粕,應當堅決舍棄。與此同時,在傳承優秀的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人民群眾應在新的社會主義勞動實踐中結合勞動實踐經驗,創造出社會主義新文化。
第三,加強共產主義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絕對力量。建設社會主義不僅僅需要解放發展生產力,還要貫徹共產主義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列寧勞動教育思想旨在通過勞動與教育的結合更有效地貫徹共產主義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不僅應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更應當熱愛勞動,掌握并提高勞動技能。尤其是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堅持勞動與教育相結合,堅持勞動教育思想,就相當于將學習到的知識投入到勞動實踐之中,不斷創新,不斷掌握更核心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社會進步,在國際競爭之中占據一席之地。
二 關于勞動教育的實施措施及途徑
列寧的勞動教育思想對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改善國民經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也為今后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教育的展開提供了實踐經驗。
(一)學校改進教育模式
學校擔負著培養新一代青年的重要責任。受教育者更多的是在學校內接受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的知識傳授。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列寧意識到改變舊社會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根據勞動教育思想對殘留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教育提出了許多有效措施。
第一,在學校中學習,在現實中實踐。列寧旗幟鮮明地提出:“把學校活動的每一步驟,把培養、教育和訓練的每一步驟,同全體勞動者反對剝削者的斗爭密切聯系起來。”要求青年在學校接受理論知識的教授以外,要走出校園,關心聯系實際。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學習的任務。如果學生僅局限于在學校中學習知識而不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那么教育的真正目的便無法達成。為此列寧要求青年在實踐中去主動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切身實地為共產主義建設做出貢獻,為社會的共同利益做出貢獻。“我們要把俄國這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一個富裕的國家。因此共產主義青年團必須把自己的教育,訓練和培養同工農的勞動結合起來,不要關在自己的學校里,不要只限于閱讀共產主義的書籍和小冊子。”學校應做到與實際生活相接軌,讓學生在學校中學習,在現實生活中勞動實踐。從而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的學校教育僅局限于純粹理論教學的缺陷,使得學校教育真正培養出利于社會建設的人才。
第二,開辦職業技術學校,開展綜合技術教育。列寧時代蘇聯學校教育的情況是:接受學校教育的蘇聯兒童并非全是適齡兒童。如果在學校提供的教育全部一樣,便不適合大齡兒童。為此列寧提出要開辦職業技術學校專門培養適合于各類職業的專業型人才。列寧指出要盡可能面對俄國已滿十五周歲的青少年實施綜合技術教育,在注重傳統理論知識文化知識教授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專業勞動技能的傳授。這類學校要以普通教育為基礎,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開展各個領域的科學知識的教育,又要開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技能。同時要注意不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完全的手藝工匠,避免過早的專業化。在校期間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也要開展教育實習,在這一點上,現代高校教育依然適用。
(二)教師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并享有更高待遇與地位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中流砥柱,擔負著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要貫徹勞動教育思想,離不開教師。教師應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包括提高理論素養、思想品德、科學知識儲備和相關的勞動技能。學生只有在這樣優秀教師的指導下,才能潛移默化之中受教師的感染,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同時也能在老師的傳道授業之中提高知識水平與勞動技能。
此外,教師應當享有更高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列寧提出“應當把我國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為此列寧將國家資金向教育事業傾斜,提高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只有教師的生活有了保障,不再為生計奔波,同時受到社會成員尊重,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之中,才能夠具有威信力,才能夠更好地貫徹勞動教育思想,推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創造勞動光榮的社會氛圍
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于貫徹勞動教育思想十分重要。如果社會盛行奢靡享受之風,人們懶惰成性,精神面貌萎靡不振,這樣的一個社會環境只會滋生腐敗和社會蛀蟲,是無法貫徹勞動教育思想的。反之,如果整個社會能夠形成積極進取,熱愛勞動,認為勞動最光榮的風尚,如果整個社會機制都尊重勞動者,鼓勵勞動者,保護勞動成果,那么人們在這種良好的社會氛圍之中也會自然而然地堅持貫徹勞動教育思想。
三 列寧勞動教育思想對當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啟示
在我國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問題,多年以來經歷了不同闡述。在今天,進入新時代后的中國面臨更嚴峻國際競爭。國際競爭的核心是科學技術,實質則是勞動者素質的比拼。為此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將勞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到了極高的位置。列寧的勞動教育思想所包含的有關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實施措施及途徑對當前我國的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及借鑒意義。
第一,列寧指出教育要與沸騰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應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園。他曾寫道:“資本主義舊社會留給我們的最大禍害之一,就是書本與生活實踐完全脫節”,這給予我們現代的學校建設以重要啟迪。我們應當反思,我國的學校教育是否貼近實際,是否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是否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代高校的教育實習是否應該體系化、制度化。
另外,列寧關于勞動教育的實施措施和途徑中指出,要實施綜合技術教育。結合我國現實情況來看就是要繼續保持和推進職業學校的建設,發展職業教育。近些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據統計,“新時代下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規模世界最大,到2018 年為止,全國有職業院校1.17 萬所,年招生 928.24 萬人,在校生2685.54 萬人。中職學校招生和在校生分別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1.3%和39.4%;高職(專科)院校招生和在校生分別占高等教育的46.63%和40.05%。”職業學校不僅注重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同時也沒有忽略基礎教育的重要性。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解決了我國各行各業大量專業性人才缺口的問題。應當繼續堅持推進和改善職業教育。
第二,列寧曾經指出“我們沒有關心或者遠沒有充分關心把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應有的高度,而做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既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也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近些年來我國在提高教師的待遇和地位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國家要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的決心。誠然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出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的教師待遇和地位。但是距離列寧提出的應當把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這一設想還具有一定距離。說明我國在提高教師待遇和地位方面任重而道遠。
第三,列寧指出“只有根據共產主義建設的成績來檢查自己的每一步驟,只有經常問自己:為了團結一致的自覺的勞動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所要做的一切——只有這樣,共產主義青年團才能把自己的50萬團員聯合成一支勞動大軍并且贏得普遍的尊敬”,意思是說只有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聯合起來形成一種普遍的良好的勞動社會氛圍,才有利于為勞動教育的發展。我國在創造有利于勞動的社會氛圍方面也做出了種種努力。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關論述中的“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到“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學習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等相關論述,體現了我國在創造勞動光榮、有利于勞動的社會氛圍方面的努力。在越來越有利于勞動的社會中,勞動楷模頻出,基層勞動者堅守在工作崗位,平凡的工作也做出了偉大的事業。既然看到了成果,我們便應任重道遠,繼續保持,并在多方面探索。為高校的勞動教育營造更加利于勞動發展的社會大環境。
總之,列寧勞動教育思想不僅提供了關于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和學習要同“沸騰的實際生活”相聯系。還提出了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推動教育事業進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鑒別繼承優秀文化遺產,創造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加強共產主義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在此基礎上關于勞動教育的實施措施及途徑列寧也做了重要論述,他指出學校應改進教育模式,開辦職業技術學校,開展綜合技術教育,做到讓學生在學校中學習,在現實中實踐。要提高教師待遇與社會地位,創造勞動光榮的社會氛圍。這些重要闡述給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啟迪,我國應在繼承列寧勞動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根據現實情況創造性地加以應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列寧論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熊賢軍,宋才發.列寧文化建設思想與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3).
[7]列寧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梁群.新時代職業教育現狀下的思政課教學思路探究[J].科教導刊,2019(20).
[9]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一般原理的基本觀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