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一
摘要:小學教育既是啟蒙教育,也是終身教育的奠基工程,因此,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老師就十分必要了。聽了王偉文校長的講座,讓我感觸頗深。如今的小學教師成千上萬,那么要如何做一位優秀的小學教師呢?這需要的是堅守。讀書生活,科研工作,愛的承諾,教育之旅都需要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堅守著這些不平凡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堅守生理生命來維持自己的生存,需要堅守社會生命來維護自己的交際圈,更需要堅守精神生命——讀書,來充實自己,升華思想。
關鍵詞:教育;堅守;科研
浙江省金華市環城小學校長——王偉文,省特級教師,浙師大碩士生導師。在一次講座中,他引用了習近平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要求新一代教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需要堅守,堅守著自己崗位,堅守著自己的初心,教書育人。大致了解王校長的履歷后,著實令我感到敬佩,也讓我對小教專業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他選擇讀書,選擇教育,堅守著他內心深處最原始而堅定的那份力量。
一、四個堅守
(一)堅守讀書生活
讀書生活,是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老師必不可少的,王校長分享了他近段時間閱讀的書單——《規訓與教化》《持續的幸福》《小學教育哲學》等等,從這些書單中,不難發現王校長看的書包含了各式種類。有人說:“一個人的知識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無知。”是真的,書,越讀,就越覺得有讀不盡的書。也有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讀書,才能豐富自己;而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迅速的今天,新時代的教師更應這么做。
總之,通過閱讀,教師可以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自造”與“再生”過程,所謂“自造”是指教師自身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知識結構;所謂“再生”就是教師改掉某些與新課改要求不相符的行為方式,否定習以為常的做法,不斷更新、改進教師自身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保持教師健康、合理的專業生活方式。[1]
(二)堅守科研工作
在科研方面,王校長提出了教師二次發展理論即前5年是教師的第一次成長,過了這5年后,會進入高原期,主要表現為對職業的倦怠。而后呢,就開始出現分化,有些教師沒有跨過這個坎,事業線呈不斷下降趨勢,而另一些,開始了第二次發展,建立起了自己的課程,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那么如何才能在第二次發展中成功蛻變呢?堅守!努力堅守科研工作。之所以把科研作為重要任務提出來,主要是因為在教學上除了要下苦功夫之外,還要提高質量和水平。這種質量和水平并不只是體現在教材、教法上,更應該體現在教學內容上。而科研的必要性,首先就體現在教學內容的提高上。[2]教學推動科研,科研促進教學,兩者相輔相成,絕不能分離。
(三)堅守愛的承諾
教育不僅僅是以專業知識面對學生,而是整個人。誠然,作為一位小學教師需要有過強硬的專業知識技能,但不管怎樣,內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不求鮮花陪伴,不求掌聲共鳴,不求豐厚收入,不求奢華享受,但有踏踏實實上過的課,有認真批改過的作業,也有開開心心組織過的活動。教師手中握著的,是無數的金種子,需要用愛去播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將會是一場大豐收!
(四)堅守教育之旅
很多時候,我們讀的都是有字之書,但無字之書也同樣值得我們體會。“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常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見識天地之大,便會了解自身思想之狹隘,便學會了尊重;游覽不同文化的差異,便會知道自身知識之淺薄,便學會了包容,從而成熟。鄧艷平說,講臺只有三尺,但世界卻有萬千。你的眼界決定了你的魅力,你的魅力影響著你的課堂。
其實,旅行更像是游學。讀書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探索天地蒼穹。行之所見,將拓展我們的眼界;行之所聞,將提升我們的思維;行之所感,將豐富我們的內心。
二、堅守生命的三種形式
(一)生理生命
滿足我們最基本的生存,比如吃飯、呼吸,是我們需要堅守的生理生命,強健的體魄是做其他任何事情的基礎。擁有健康的身體,追求身外之物才有意義。
(二)社會生命
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人,沒有人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的存在。那么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交往能力就顯得比較重要了。王校長講到,堅守社會生命,就是要有一個閨蜜,或是一個哥們兒,從半夜三更敢不敢給人打電話中就可看出你過得幸不幸福。人際交往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從而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及社會生活,有效避免大出現不規范行為以及心理障礙。[3]在大學的生活中,我們不應沉溺于網絡,不封閉自己。我們未來面對的對象將是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們,更應該學會交往,做社會中的人。
(三)精神生命
關于讀書——一個人,一本書,一個民族。這個人就是孔子,這本書就是《論語》,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讀書,從小我走向大我,《論語》是一座寶山,孔子用他個性的光和熱,照亮了一個灰暗的時代,讓這個時代具有永遠的溫度。對王校長而言,有一本書——《走近蘇霍姆林斯基》對他影響最大,同樣王校長也在讀書中從小我走向大我,將自己在書中的感悟,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致力于創建學校特色文化,學校文化從本質講,更多的是精神層面,是一所學校的師生價值觀和行事的風格;他還希望每一個小學生在自己畢業的時候都能有一個特長、一本最喜歡的書,一門喜歡的學科。
三、總結
優秀的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于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科研型、學者型的教師應當一直是我們追尋的目標。但這又談何容易呢?作為老師,需要明確目標,合理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是達到有效教學最為關鍵的一步。目標越接近學生的實際水平,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就越能獲得成功,學習效率才能越高。[4]一旦確定以后則需勇于行動,成為一個有很強行動力和執行力的人。最后,要相信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探索小教專業,需要保持初戀般的激情,擁有宗教家的情懷,在研究中享受教育的幸福。堅守,很美!
參考文獻:
[1]鄭瑋. 基于閱讀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2]胡懋仁. 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到底要如何處理[N]. 中國科學報,2018-09-18(007).
[3]揭曉云.關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工作介入的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9,6(80):329-331.
[4]蔡文昌.明確學習目標,構建高效課堂——淺談學習目標在高效課堂建設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6(1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