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波
摘要:《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其中孔子關于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奠定了中國幾千年教育的基礎思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影響及其深遠,至今對解決現代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有借鑒和指導的作用。
關鍵詞:《論語》;教肓思想;影響
《論語》這部書記錄了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從培養目標到教育方法,從教學形式到師德修養等方方面面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思想和主張,而且對教育的多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和創新,非常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和學習。
一、教育思想
兩千多年前,教肓基本上是貴族才能享有的,可是孔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平民接受教育打開了一扇窗,這是孔子對中國教育作出的最大的貢獻。因為孔子認為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這段話指出教肓、求學是為了追求真理和知識;學習可以改變命運。這就是今天說的“知識改變命運”!其次,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既是孔子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孔子仁德思想的具體體現,它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的范圍,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子說,只要本人愿意學習,帶上十條干肉來求學,就可以成為弟子,而他的弟子大多數都出身平民,如窮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回。
二、教育的基本方法
其一,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后“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其二,孔子特別強調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三,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對于學習來說,了解它的人比不上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比不上樂在其中的人,這說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斷遞進的,要讓學生成為“樂之者”。
三、教育的基本內容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指出教育的內容首先是“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并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其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所教的“文”是指知識、學問以及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條理;“行”是指個人的行為、品德;“忠”是對國家、父母的責任心;“信”就是對社會、朋友的信義。教育應當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三,他把“孝悌”作為德育教育的基礎內容。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孔子強調“孝梯”是做人的起碼要求,人的道德修養要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做起,推而廣之,做到“泛愛眾,而親仁”。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孔子倡導的“孝悌”文化變成了維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主義統治的重要因素,這也許是孔子沒有想到的。
四、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這種思想觀念在今天仍然非常重要。
五、《論語》教育思想的影響及意義
當前,我們教育體制在不斷地健全和發展,但非常重視應試教育,教育觀念上忽視個人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導致了我們教育無法培養出創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同時學生的獨立意識比較弱。因此,進行教育改革和教學創新非常重要。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我們國家要不斷完善義務教育體系,幫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更多創新型技能人才,這樣才能促進國家的不斷發展。 我們應該繼續繼承和發揚《論語》中所體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規律,提升全民教育質量,有力保證國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