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楠 陳慧

摘要:2015年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拓展性課程”概念,拓展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開發和培育學生的潛能和特長。近年來,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門出臺各類有關在小學開展拓展性課程的文件,但目前在小學開展拓展性課程仍存在理論基礎薄弱,師資短缺,不受重視且滲透力不足等短板。為使拓展性課程在小學更好地發展,唯有消除這些短板。為此,本文將詳細論述目前小學開展拓展性課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拓展性課程;理論基礎薄弱;城鄉差距;缺乏改進機制
浙江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于2015年把義務教育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兩大類。其中拓展型課程不僅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學生自我規劃能力以及改善學生認知結構為宗旨的一門課程,同時更著眼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在五年的時間里,我國小學拓展性課程的開展不斷在探索中前進,但截至目前,仍存在許多的短板,消除這些短板,是完善拓展性課程以及發展核心素養的需要。
一、拓展性課程研究現狀
拓展性課程改革的研究最早是從上海市開始的,從2015年開始浙江省下發了3個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致力于通過學校拓展性的課程建設,積極探索學校辦學特色,綜合學校資源,整合地方和校本課程的建設,積極探索學校辦學特色,綜合學校資源沒整合地方和校本課程[1]。
在中國知網上檢索主題“拓展性課程”的文章111篇,傳統文化課程檢索有36篇。“拓展性課程”論文主要以課程的開發與探索為主,從2017年開始,論文主要圍繞拓展性課程開發的問題與對策思考展開。
雖然拓展性課程實際建設逐漸趨向于擯棄灌輸式的講授模式,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運用寓教于樂的活動形式,但是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二、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文獻分析法。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雖已獲取相關資料和信息,但仍發現理論支撐力度不夠、泡沫成果較多等問題,為此我們通過查閱小學拓展性課程、中小學管理等文獻,夯實理論基礎,減少泡沫成果,建立更加合理的研究架構。本文涉及的文獻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獲得:其一是圖書館電子數據庫檢索,包括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二是網絡資源檢索,包括各小學官方網頁和中國教育部官方網頁。
(二)調查問卷法。在發放問卷前,小組成員先進行資料的收集,隨后進行討論和分析,列出想要調查的問題大綱,整理大綱,最后制作完整的調查問卷,在研究過程中,給小學師生發放問卷,將填寫完的問卷進行收回,再整理問卷數據,制作相應的圖表,借助這些圖表使本課題的研究更加準確和嚴謹。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23份,其中教師有效問卷為30份,學生有效問卷93份。
(三)觀察法。在對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研究的是見習學校以及之前見習過的學校外加暑期社會實踐考察過的一些學校。這些學校包括求是(和家園)小學、競舟小學、留下小學、閑林小學里項校區、儒岙鎮中心小學、鏡嶺鎮中心小學、澄潭鎮中心小學、杭坪鎮中心小學。涉及的地區包括杭州市、紹興市新昌縣、金華市浦江縣,各地區各小學開展的拓展性課程都有所差別,使得此課題的研究更具代表性。
三、關于在小學開展拓展性課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一)教師對拓展性課程的內涵認識不足。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教師對拓展性課程的內涵認識不太了解,僅有10%的教師對拓展性課程內涵的認識是非常了解的(見圖一)。
當教師還是學生時,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中并不涉及拓展性課程,進而導致教師跟不上拓展性課程開發的步伐,此外,教師工作量很大,更是沒有時間去學習有關拓展性課程的內容,從而導致學科教師對拓展性課程的內涵認識不足。包新中在《拓展性課程目標設計的異位與矯正》中指出教師理解與把握課程目標、分析學生需求、確定課程目標、表述課程目標能力的均值分別為1.83、2.41、2.26、3.31,處于一般水平,教師“預設—生成”成了習慣性的行為,窄化了課程的功能,導致了淡薄的、狹隘的課程意識。[2] 正是由于教師對拓展性課程內涵認識的不足以及課程能力沒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同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拓展性課程改革的實踐和深化。
(二)城鄉差距較大。眾所周知,農村教育在師資上與城市教育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以往我們關注更多的只是基礎性課程的質量。其實,除了基礎性課程,在拓展性課程的實踐上,農村與城市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從而進一步拉大了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本次調查研究包括鄉村小學及城市小學,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無論是拓展性課程的種類、課時、師資以及硬件設備等兩者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農村教育中,拓展性課程資源相對缺乏,教師的專業性不強,精力有限,硬件設備相對落后,導致無法開展滿足學生興趣的各類拓展性課程。[3]但在城市教育中,各類條件都相對充足,因此拓展性課程的開發也比較完善。
(三)拓展性課程以“師本課程”為主。在實際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調查對象中有45位同學對拓展性課程自主選擇是滿意的,有33位同學對拓展性課程自主選擇是不滿意的,有9位同學是非常滿意的,另外6位同學對拓展性課程的選擇無所謂。通過進一步詢問,我們了解到這些不滿意或無所謂的學生都是因為課程選擇中沒有自己喜愛的課程。
拓展性課程應是一個師生平等互動的過程,教師是課程的引導者,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但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小學不是以“學生的需求”為開設拓展性課程的主要依據,而是以教師的專業和興趣為依據。小學在開展拓展性課程的過程中呈現的是一種“偽學生民主”的狀態,表面上是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課程,實則是以老師自身的能力來開展拓展性課程,但是又由于并不是所有教師都具備這種能力,因此導致學校拓展性課程的開展不夠全面,且呈現出一種“師本課程”的傾向。
四、關于小學開展拓展性課程的對策研究
(一)給教師開展專題培訓。教師的專業培訓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了提高,才能開展符合學生成長的拓展性課程,才能給學生上最優質的課程。拓展性課程是基礎性課程的延續與拓展,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為此,學校應積極給教師開展拓展性專題培訓,拓展專業知識以外的其他學科知識,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才能實現教師、學生、課程的共同成長,因此,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教育要定期進行,領導重視,教師應給予響應。通過專題學習相關課程建設的系列文件,解決學科教師對建設和實施拓展性課程的目的、意義、途徑等的認識問題。[4]
(二)深入挖掘資源充實課程。范建原在《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建設》中指出,學校在致力于挖掘學校資源過程中,應利用合理且具吸引力的政策鼓勵有專業技能的教師開設特色課程,但由于學校內部人力資源有限,學校還應該積極組織社會社會服務團隊作為拓展性課程的志愿者隊伍,不斷為拓展性課程教學引入優質人才資源,豐富專任教師和課程內容。[5]
為了更好地發展拓展性課程,學校不應把開發拓展性課程的任務局限在學校教師中,應該和社會上有才能的人聯合起來,共建拓展性課程。在之前與李春玲老師共同調研鄉村教育過程中,我們采訪了新昌三所小學,這三所小學都有著非常好的拓展性課程開發的能力,原因就是他們會把村子里有一技之長的人才引進學校,在特定時間給孩子們上拓展性課程,這不僅充實了課程內容,而且還解決了有些人才無用武之地的問題。
(三)堅持“學生中心”的價值理念。在擴大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促進小學課程的均衡和質量的發展,不能簡單移植,也不能盲目追求“高質量”,要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要根據現有的基礎和未來的需要進行設計。[6]不僅如此,還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化發展。
拓展性課程要在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開展,要以學生的第一意愿作為標準,而不是以教師的能力以及學校的設備條件作為第一準則。在學生無法選擇出自己的喜好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要求,但是不能以強制為前提,最終的選擇還是應由學生自己選擇。在學生選擇完成以后,學校按照學生所選開展拓展性課程。
五、結語
自2015年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拓展性課程”概念以來,各小學陸續開展拓展性課程,在開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比如教師對拓展性課程的深層次內涵了解不足,沒有完善的改進機制等等,通過此次研究,我也找到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如給教師開展專題培訓,建立改進機制等。拓展型課程不僅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學生自我規劃能力以及改善學生認知結構為宗旨的課程,還是一門著眼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唯有我們好好利用它,才能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 李運玲.基于“禮樂德育”拓展性課程理論和實踐研究——以臺州市Y小學為例[D].寧波:寧波大學,2018.
[2] 包新中. 拓展性課程目標設計的異位與矯正[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 2016(10):11-14.
[3] 胡逸云. 生生互助社團:拓展性課程的新思路[J]. 文教資料, 2019,(25), 183-184.
[4]夏勇. 優化拓展課程 提升教學品質—小學信息技術程序設計拓展課程優化實踐與研究[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0, (Z1), 95-97.
[5]范建原. 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建設[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7期):17-20.
[6]顧美麗,熊偉榮.小學教師拓展性課程開發的現狀與改善策略[J]. 浙江教育科學, 2017(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