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麗
摘要:西歐中世紀城市常常被當作近代文明的先驅而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因此有關西歐中世紀城市對社會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常常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從西歐中世紀城市與農村的關系入手,重點闡釋了城市對農村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城市;農村;經濟;自由
一、背景
羅馬奴隸制的危機,急劇地削弱了社會分工并縮小了商品貨幣關系。羅馬帝國的被征服及隨之而來的為建設封建王國的戰爭,使西歐的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許多城市被毀滅了,殘存下來的城市,有的變成設防的據點,有的成為主教的駐地。在六至九世紀封建制形成時期,城市生活幾乎枯竭。十至十一世紀,由于封建化過程在西歐的多數國家基本完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重新開始了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過程,商業逐漸活躍,從而“由獲得自由的農奴重新建立了城市”。城市出現以后,西歐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主要探討中世紀西歐城市的出現對農村產生的影響。
二、城市出現對農村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一)城市瓦解了農村的封建關系。初期的城市是教俗封建主封建領地的一部分,城市居民在經濟上要向封建領主承擔賦稅和勞役,在政治上受封建領主司法和行政的管轄。因此西歐中世紀城市是封建性質的。城市一旦形成,其商業活動必然會瓦解農村的封建基礎。城市產生于封建社會中,自身也具有封建性質,但自產生起便開始瓦解封建制度。“在中世紀城市工商業發展基礎上形成的商品貨幣關系,以極強的滲透力,對農村經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蝕和瓦解,引起了農奴制和莊園制的解體和崩潰。”農奴制和莊園制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礎,在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因此農奴制和莊園制的解體也意味著封建制度的動搖和解體。城市出現,商品貨幣關系發展,越來越多的工商產品出現在市場上。商品交換擴大后,封建貴族需要大量貨幣,以便從市場上購買大量的精美奢侈品。因此,他們開始要求農民以貨幣地租代替原來的勞役地租和實物地租,以便獲取更多的貨幣。“十四、十五世紀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歐許多國家的地租形態實現了向貨幣地租的變革。”貨幣地租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農奴對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因此,可以說貨幣地租出現和發展就是農奴制崩潰的封建自然經濟基礎瓦解的過程。同時,領主還允許農奴用金錢贖買人身自由,使得農奴逐漸擺脫了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從而加速了農奴制崩潰,封建莊園制也隨之解體。
(二)城市的出現緩解農村的經濟壓力。“英國以及德國的農奴份地,都實行不能分割繼承的制度。在英國,一般是由最小的兒子繼承份地,或者由父親所指定的兒子來繼承。”這樣的繼承制度無疑使一部分農奴子弟沒有土地可以繼承。這部分農奴子弟有的成為茅舍農,“有獨立的住處和家室,并以分擔領主的義務為條件從租佃份地的農民那兒分得小塊土地(一般為2~5英畝)以供基本消費。茅舍農的土地只能終身使用,不能傳給后代”。而另外一部分沒有繼承到土地的農奴子弟則可能到城市中謀生。城市為這些農奴子弟提供了棲身之所,同時也為他們提供謀生的機會——從事商業或手工業活動。從這里可以看出城市能為一部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提供謀生的手段和機會。因此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農村因人口增加而產生的經濟壓力。
(三)市民自由的生活方式刺激農民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城市的誕生標志著西歐內部歷史的一個新時期的開始。西歐歷史上開始出現了新的階層即市民階層,市民不同于農民,他們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市民逃離農業生活,在城市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活動,因此需要農村為其提供物質資料,維持市民的物質生活。而市民則向農民展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自由的生活方式。一部分市民能夠通過自己的聰明才干,經營商業活動,獲得大量的財富。“他們日益有力地顯示和證明單憑經售即生產交換價值就可以生活和致富。”這對農民的傳統觀念產生強烈的沖擊。封建社會中的農村,擁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封建領主擁有大量的地產,而農民只能租種土地,為其服勞役,政治地位和社會財富都難以改變。而市民能夠通過財富的增加相應地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為農民提供了一種改善自己地位和身份的途徑。市民通過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積累財富,同時因為城市商業的繁榮,能夠為市民提供較為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這使農民有了提高生活質量的希望和標準。“在城市出現以前,勞動是奴役性的;隨著城市的出現,勞動成為自由的。”市民從事商業活動和手工業活動是自由的,也是為自己創造美好生活而努力的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勞動方式無疑對農民的傳統觀念產生了極大的沖擊,農民不會再安于現狀,一旦有提高自己生活條件和經濟地位的機會,便會緊緊抓住。
三、結語
西歐中世紀城市的產生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10-11世紀,農業生產力的顯著提高,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原料和市場支持,促使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最終為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經濟準備。農村也為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支持,農奴是城市的最初創立者。城市的產生反過來對農村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瓦解了農村的封建制度,動搖了農村的經濟組織,緩解了農村的經濟壓力,市民自由生活為農村提供了一定的示范,促使農村追求自由積極自由的生活。城市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農村僵化固定的組織結構、生產方式和思維觀念,促進農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景華,中世紀西歐城市與城鄉關系的轉型[J].世界歷史,2017(6).
[2]劉景華,關于西歐中世紀城市經濟沖擊農村的第一次浪潮[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3]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4][比利時]亨利·皮雷納著,陳國樑譯,中世紀的城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5]徐芳亞,淺論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歷史條件及特點[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3,28(2).
[6]孫晶,試論中世紀城市興起對西歐社會的影響[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7]黃亦靜,英國封建領主制下農民家庭中長子繼承制度探微[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