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香琴
摘要: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銀發同居現象也日益增多。銀發同居現象不僅是對老年人身心的慰藉,更是針對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關系的一副緩沖劑。銀發同居是否可以構成事實婚姻以及銀發同居期間死亡后的遺產認定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關鍵詞:同居;遺產;婚姻;老年人群
隨著社會發展,司法實踐中體現的婚姻關系已經逐步向多元化發展,非法同居現象越來越廣泛而長久的存在。這一現象不僅客觀存在于年輕人群當中,在老年人群中更是尤為普遍。針對老年人群而言,非法同居雖然能躲避再婚風險并兼顧解決養老困境,但因雙方不存在法定婚姻關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是否可以依據事實婚姻主張繼承,或者在不構成事實婚姻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適當分配遺產,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一、事實婚姻和非法同居的概念界定
事實婚姻通常是指男女雙方未經結婚登記就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而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結合。[1]從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認為,事實婚姻的雙方當事人相互之間具有締結婚姻的意思表示,并且關系之外的第三人也認為雙方是夫妻,雙方沒有不能結婚的實質障礙,單純缺少法定的婚姻登記要件。[2]即事實婚姻的特征為同時具備婚姻的實質要件、婚姻的外觀以及婚意。
非法同居,在理論界稱為“非婚同居”,是指男女雙方在法律規定的時期內建立起共同生活體而無婚意的一種同居。[3]即非婚同居應為達到法定婚齡的男女雙方基于自愿建立的具有長期穩定性的共同生活狀態。即非法同居的特征為:雙方雖共同生活,但不具備婚意以及婚姻的外觀。
事實婚姻和非法同居區別如下:第一,主觀共同生活目的不同。事實婚姻雙方具有締結婚姻的意思表示,即具備婚意,而非法同居的雙方僅有共同生活的意思表示而無締結婚姻的意思表示。第二,客觀表現形式不同。事實婚姻雙方因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而具備婚姻外觀,而非法同居因以伴侶的名義共同生活而非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而不具備婚姻的外觀。第三,法律保護程度及法律后果不同。事實婚姻具有等同于法律婚姻的效力,當事人雙方產生法定的夫妻權利與義務關系且法律效力追溯至事實婚姻締結之日。與非法同居相比,法律給予事實婚姻程度更高、范圍更廣、規定更明確的保護。
二、離婚后同居,不構成事實婚姻
夫妻雙方離婚后,再次共同生活并構成同居關系,且同居關系存續期間雙方未再辦理復婚登記手續的,依法不構成事實婚姻。首先從法律規定上來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4條之規定:“離婚后雙方未再婚,未履行復婚登記手續,又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一方起訴‘離婚的,一般應解除其非法同居關系”,離婚后同居的,不構成事實婚姻。即法律通過立法的方式將離婚后再次同居的行為排除其構成事實婚姻的可能性。即便二人再次同居期間系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但依據該條規定,二人不構成事實婚姻關系,僅構成非法同居關系。其次,從客觀事實以及二人的意思表示來看,二人長達數十年來歷經事實婚姻的締結、以及離婚訴訟,在離婚后同居期間,其二人對事實婚姻的法律規定以及對本人婚姻狀態的再次選擇應該是清楚明晰的,再結合二人雖同居卻沒有辦理復婚手續的行為,可以認定雙方沒有再次締結婚姻的意思表示,即便周圍的人認為二人是夫妻關系,因當事人本人并無結婚的婚意,故不能構成事實婚姻。
三、遺產分配認定
老年人的非法同居更多表現為一種在現行法律制度下經過深思熟慮的權宜之計,它不僅是一種兩性結合方式,也是一種養老手段。[4]實踐中,許多老年人在非法同居時已是年近古稀,雙方結伴共同生活期間,往往一方對另一方盡了較多的扶養、扶助義務,在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甚至以配偶的名義操辦葬禮等身后事。在此情況下,對死者遺產的分配認定不僅涉及同居伴侶的財產利益,更是對同居伴侶的心理慰藉以及對其將來獨自晚年生活的保障。然,目前我國法律對同居期間的財產保護以及法律上的身份認定與婚姻關系中的相應權利相比,尚且薄弱。
同居期間一方死亡后,另一方是否可以繼承遺產,要依據二人身份關系進行區分。一是作為繼承人繼承遺產。若二人被認定為事實婚姻,則一方可以死者配偶身份繼承其遺產。若二人被認定為非法同居,則無法依據法定繼承獲得遺產。二是作為非繼承人分配遺產。如該同居伴侶主要依靠死者扶養,既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或者該同居伴侶對死者扶養較多的情形下,根據法律規定可以分配給他們適當的遺產。
法律對同居期間的財產認定雖然對一些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情感上付出了較多的老年同居伴侶而言存在些許“不公平”,但是該部分法律規定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一些父母子女之間的家庭關系和諧,也給了一些老年人“黃昏戀”的自由。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現實中存在子女阻撓父母在喪偶或者離婚后再婚的現象,然老年人也有情感上和生理上的需求,銀發同居的法律規定,現實的緩解了老年父母的身心需求以及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之間的矛盾,符合我國的現實需求。
參考文獻:
[1]葉英萍:《婚姻法學新探》,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47頁.
[2]何麗新:《論事實婚姻與非婚同居的二元化規制》,比較法研究2009年第二期,第12-13頁.
[3]張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間的法律效力》,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第39卷第96頁.
[4]徐冠一:《“銀發同居”法律問題及對策研究》,新疆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