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奴爾霍加
摘要:卡拉蘇克文化是公元前1200—700年前的草原原始文化,其地理位置分布于現今中國西北地區以及中亞部分地區,通過考古學家的研究表明在青銅時代喀拉蘇克時期掌握細石器和陶器的制造,同時卡拉蘇克文化與殷商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
關鍵詞:卡拉蘇克;卡拉蘇克文化;殷商文化
一、卡拉蘇克文化的淵源
卡拉蘇克文化,為青銅時代末期,約當公元前1200-700年。最初發現于葉尼塞河哈卡斯巴帖尼村附近的卡拉蘇克河畔,因而得名。這類文化墓地的特點是墓葬表面用豎理砂石板砌成四角形圍墻的大墓地。有的墓地幾座圍墻連在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網有的在主要的大圍墻外附加小圍墻。從墓葬中可以看出人口逐漸稠密。在阿凡納謝沃和安德羅諾沃時期很少有10-15座古家以上的墓地,卡拉蘇克墓地則往往有一百多座墓葬。證明在卡拉蘇克時期,葉尼塞河米奴辛斯克盆地的人口有很大增長。
蘇聯捷別茨研究了卡拉蘇克與安德羅諾沃的人頭骨之后·發現二者之間的區別非常明顯??ɡK克人頭骨的一般尺寸很小,骨路較細,整個結構比校秀麗。他指出,卡拉蘇克墓中,人頭骨的基本類型是“高臉,圓而高的眼眶,中等高度或甚至扁平的鼻子占相當大的比例,這些特征在歐羅巴人種是看不到的,它們表明這一類型很可能起源于蒙古人種。臉部的平均寬度似乎根本不代表蒙古人種,然而蒙古人種的某些類型的額骨更?。ㄈ缰袊率鲿r代人頭骨的額寬為1322,現代華北人的額寬據步達生統計為132.7)卡拉蘇克人臉型略近于中領面,額部中等傾斜,這也表明他們接近遠東人種的華北類型…卡拉蘇克人同華北類型的差別主要在于23個頭骨指數?!盵1]根據卡拉蘇克人頭骨的古人類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來自東南方的蒙古人種華北類型成份曾大量滲入??ɡK克時期,居民經濟生活中的畜牧業已占有顯著地位。葬中除豬以外,馬、牛、綿羊、山羊骨都有發現,特別是以綿羊骨為多。在威巴特河畔烏斯特——比里亞村附近和比扎河畔比扎村附近的草原上,卡拉蘇克人建立了以綿羊頭像作頂飾的圣碑,表明養羊業已在米奴辛斯克的居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在卡拉蘇克人居住的地區,文化層都很薄,只有20-30厘米,但含有大量陶片,表明居住時間并不很長。
二、卡拉蘇克文化與殷商文化的聯系
隨著新人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國殷商文化的北傳和影響,青銅銅品和陶技術及各種飾品都有新的突破。 墓葬中出土的卡拉蘇克時期的陶器很多,所見陶器均為手制。陶器的器形已由安德羅諾沃的平底器政成底器。頸部陡直而高度適中的球形或蕪菁形陶罐最為常見。陶器形的改變,反映了卡拉蘇克人的生活曾發生過某種重大變化。陶器紋飾都飾有幾何紋,自肩部的三角紋飾帶以下,布滿由兩條平行線及其間的劃線組成的帶紋,帶紋變幻曲折,形成錯綜復雜的折線幾何紋,這種幾何紋滿布于器底。在西西伯利亞等地,都曾發現有自肩至底整個器壁布滿此種地毯花紋的銅器。
到米奴辛斯克的卡拉蘇克時期,所有主要工具如刀、斧錛、矛、短劍、戈、錐和鐮已全是銅制品,不再用石材;而用銅制作的其它器物,如衣服配件和飾物等都已達到很高水平。不過鑄造業還并未獨立,因為,器材中只有刀的曲柄、彎尖、有段有格等是相同的。這些工具和兵器的制作技術有較高水平,已完全采用以范具制造器物的技術,打制己不再是成形的主要方法證明青銅工藝已向前邁進一大步。器類和器形已變得十分復雜,反映了工具的高度專門化。
同時,卡拉蘇克的青銅工具和兵器如銅刀、銅戈、短劍、銅錛等,在西方很少發現,而在貝加爾、蒙古及華北各地卻經常出現這種卡拉蘇克形式的銅器,可見葉尼塞河中游鑄銅業的進步,受中國北部治金文化的影響很深。在內蒙出土的一件銅戈,所有特點都與卡拉蘇克戈相似,不過還保存了商殷原型的胡,只是弳管既長又大。所以蘇聯吉謝列夫肯定地指出:米奴辛斯克盆地刀、戈和短劍是“東南方向的中國北部居民帶到葉尼塞河沿岸的器物?!盵2]由此推知,中國至少在殷商時代(公元前1766-1112年)。已有較多的人向北方貝加爾湖、葉尼塞河、阿爾泰遷徒。
從這些卡拉蘇克青銅器物的淵源看,葉尼塞河中游急刷增加的人口無疑是從中國北部遷去的。原來類似阿凡納謝沃和安德羅諾沃時期的器物,在阿爾泰、西西伯利亞、北哈薩克斯坦、烏拉爾一帶都有分布,甚至同西部黑海沿岸洞室墓一一木槨墓文化世界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那時米奴辛斯克盆地是歐亞大陸草原文化的東部邊區。
在卡拉蘇克文化時期,據中國漢文史書記載,活動于貝加爾湖、葉尼塞河、鄂畢河和阿爾泰一帶的是丁零人。遠在公元前15世紀丁零人及其親緣部落;已經游收于今山西、夾西北部及內蒙古一帶,后來逐步北遷至貝加爾湖、葉尼塞河一帶。古書上,丁零亦作丁靈、丁令,《山海經》則作釘靈?!妒酚洝づ珎鳌分赋觯盒倥邦D單于盛時〈約在公元前3世紀之末),丁零服屬于匈奴:“北服渾庾、屈射、丁靈、鬲昆、薪犁之國。”根據考古學和人類學的分析,丁零人在和商周民族的斗爭中,不斷被排擠出黃河流域,從而在公元前12世紀左右,丁零人就逐漸向貝加爾溯、葉尼塞河一帶遷移。所以此時葉尼塞河、阿爾泰一帶地區人口大量增加,于是“西伯利亞的卡拉蘇克地區得以擴大,從而在托木斯克地區和鄂畢河以西的中哈薩克斯坦形成了獨特的卡拉蘇克晚期文化?!盵3]
三、卡拉蘇克文化的影響
正是在丁零人北遷和西遷的推動下,貝加爾湖沿岸、米奴辛斯克、托木斯克和鄂畢河上游、阿爾泰等地,在物質文化形態上十分相似。這種文化甚至在哈薩克草原西部的文化也同段商文化極為相似。后來隨著匈奴勢力的擴張,丁零人更不斷向西近移直到額爾齊斯河及巴爾喀什湖以北一帶。由于這種文化上的相似,和丁零人與當地原有居民的融合,漢文史書就統稱之為丁零人。
這就證明中國與西域的聯系在公元前1200年就已建立,這種文化上的聯系使得當時不同的種族取得了聯系,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與西域的聯系。
參考文獻:
[1]吉謝列夫著,摸潤先、潘孟陶譯《南西伯利亞古代史》上冊,1981年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譯本,第57頁.
[2]吉謝列夫著,摸潤先、潘孟陶譯《南西伯利亞古代史》上冊,第71頁.
[3]吉謝列夫著,摸潤先、潘孟陶譯《南西伯利亞古代史》上冊,第88頁.
基金項目:
本文為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鄉村振興戰略驅動下甘寧青民族地區異地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民族志研究”(項目編號19YJC85000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