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玥
摘要:寬嚴相濟作為總的刑事政策理應指導各類犯罪的刑事司法過程。寬嚴相濟的從嚴要緊緊把握犯罪認定標準和法律程序的嚴格,以及定罪量刑上的當嚴則嚴;從寬方面要運用認罪認罰、無罪推定等制度,并根據從寬情節綜合判斷,進而做到“寬其寬,嚴其嚴,寬嚴有度,寬嚴互濟”,更好指導刑事司法活動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寬嚴相濟;從嚴;從寬
目前在法治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下,我國社會秩序明顯好轉,但是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新形式的違法犯罪行為并滲透到社會各方面,各類新型犯罪使得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不穩定因素增多,對此合理運用刑罰制裁手段十分必要。刑事政策是根據犯罪情況的變化運用刑罰及其有關制度,有效地對同犯罪作斗爭,以期實現抑制和預防犯罪之目的的策略、方針、措施和原則。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作為總的刑事政策必定要首先予以考量,并貫徹落實在刑事司法的全過程,最終切實做到“寬其寬,嚴其嚴,寬嚴有度,寬嚴互濟”。
一、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內涵的厘清
在打擊犯罪正確定罪量刑的過程中,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首先需要厘清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內涵,這是運用該政策于刑事司法的邏輯前提。[1]寬嚴相濟即該寬則寬,該嚴則嚴,寬嚴有度,寬嚴結合、協調互補。就寬而言,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尺度、界限要寬大,盡量縮小刑罰范圍,體現寬大、寬松之意;在非罪的問題上,能不定罪的就不定罪;對已然構成的犯罪,罪行輕微的降低刑罰強度,減少刑罰報應的色彩,以體現寬容、寬恕。就嚴而言同樣是兩層意思,首先應當是嚴格法律標準,保障法律嚴肅性;其次是確保法律對于犯罪的嚴厲后果。寬嚴之間的關系而言,首先應當明確:寬與嚴是相對的,寬和嚴相比較才顯現出來,并且兩者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以人為本、罪刑法定、刑事一體化、有效性與合理性兼顧的原則指導下,根據具體面臨的客觀情況靈活轉變與運用的。寬嚴相濟是發展的動態同樣不是一成不變的,寬嚴是有界限的,有度的限制,不能漫無邊際。之所以要在刑事司法中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為了避免一定時期針對特定犯罪“嚴打”而對公民人權保障的忽視,較好適應二元結構社會治理的客觀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從刑事政策的體系來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總的刑事政策,也就說明寬嚴相濟作為元政策對下位的刑事政策有指導作用,并涵蓋刑事政策的所有方面,刑事政策作為一個上位概念,刑事法律被包含在刑事政策之中,并受其指導,故刑事司法工作的開展必然要受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指導。
二、寬嚴相濟從嚴方面把握
打擊犯罪要把握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聚焦惡劣的、深惡痛絕的違法犯罪行為,堅持依法嚴懲、打早打小。筆者認為刑事司法中的從嚴需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犯罪認定標準上,另一方面則是刑罰處罰個別化時,有針對性的從嚴。
堅持犯罪認定標準應從嚴。從嚴第一要義便是不輕縱犯。我國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關于犯罪形態、違法阻卻事由、共同犯罪、罪數以及各罪的犯罪構成、量刑標準都有明確界定。在司法過程中要遵循在刑法總則的指導下緊扣各罪的犯罪認定標準特征,從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綜合分析運用,緊握認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標準,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辦案。[2]
把握刑罰個別化的從嚴。量刑更為強調的無疑是特殊預防,刑罰個別化便是最好的體現。犯罪人是否具有法定、酌定從嚴情節,需要針對犯罪人自身及其行為的具體情況進行考量。一方面,嚴格把握有關犯罪主體的從嚴,尤其注重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對于社會危害性強、人身危險性嚴重的主犯——首要分子、骨干成員,以及重刑犯和死刑犯都必須依法嚴懲不貸。另一方面要注意犯罪情節為依據的從嚴。對于罪行嚴重、犯罪性質惡劣、作案手段殘忍的犯罪人,如符合法定從嚴處罰情節,必定要依法從嚴處理,絕不姑息。
三、寬嚴相濟從寬方面把握
堅決貫徹認罪認罰從寬。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得以修改,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借此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在我國正式確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典型的寬宥之法,也是在刑事審判中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重要舉措。因此在處理各類犯罪過程中,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必不可少。對認罪認罰的刑事案件,符合速裁程序或簡易程序的適用相應程序審理,節省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切實保障程序法上的從寬。另外,在實體法的處理上,結合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犯罪人的認罪認罰的情況,檢察機關依法提出從寬處罰的量刑建議。
合理運用無罪推定。無罪推定原則的確定是我國刑事訴訟理念從“打擊犯罪”到“保障人權”的重大轉變。要證實被告人有罪,需要充分、確鑿、有效的證據,如果沒有,就不能證實被告人有罪,則應作出無罪處理結果。限制國家刑罰權保障人權是我國刑法的第一要義,在刑事司法中,必須重視對犯罪人人權的保護,這也是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
特殊主體的從寬。我國刑法規定了關于未成年人、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人、尚未完全喪失辨控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適用寬宥之法。除此之外,就限制死刑方面,對未成年人、懷孕的婦女及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人,也有特別規定。因此針對這些特殊主體在刑罰處罰過程中,應予特殊對待,依法從寬。
依據從寬情節從寬。對于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輔助作用的犯罪人,由于這類人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都小,理應依法從寬。犯罪人如具有法定、酌定從寬處罰情節,如自首、立功等,需要根據具體犯罪情節在量刑上,予以從寬。[3]同時,針對該類犯罪人在刑罰執行過程中,對于滿足減刑、假釋條件的,應考慮實用。
總的來說,針對刑事司法過程中如何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這一問題,必須在堅持刑事一體化的前提下,遵循罪刑法定原則,做到“寬其寬,嚴其嚴,寬嚴有度,寬嚴互濟”,對待犯罪不枉不縱。最終使得打擊各類犯罪的司法活動,能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指導下,順利開展,取得法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楊春洗等主編.刑事法學大辭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 賴早興.懲治黑惡勢力犯罪中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之貫徹[J].法學雜志,2019(6):118頁.
[3] 康均心.從掃黑除惡到打黑除惡[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