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柳
摘 ?要:目的 ?探析給予腸鏡下高頻電摘除手術的結腸息肉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影響作用。方法 ?以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期間海門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80例結腸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腸鏡下高頻電摘除術治療,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分別采用圍術期常規護理和圍術期的強化護理干預,比較其臨床效果及其相關指標。結果 ?實施干預措施后觀察組的心理焦慮抑郁評分的降低幅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護理效果的總滿意度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于行腸鏡下高頻電摘除結腸息肉手術患者采用圍術期強化護理干預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狀況,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結腸息肉;護理干預;腸鏡下高頻電摘除術
中圖分類號:R473.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0)-11-0103-02
結腸息肉是因結腸內壁上皮細胞生長過度等因素所引起的黏膜隆向腸腔內突出癥狀,可繼發引起便血等臨床表現,有發展為結腸癌的風險,一經確診應立即予以切除[1]。目前,腸鏡下高頻電摘除結腸息肉手術為一種常用治療方法,具有、創傷輕、恢復快等特點,合理的護理干預對于緩解患者痛苦、減少術后并發癥、改善預后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2]。本文著重探討行腸鏡下高頻電摘除術治療結腸息肉患者采用圍術期的強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所選用的病例為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期間海門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病房收治的80例結腸息肉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齡28~57歲,平均年齡(41.2±5.4)歲。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齡27~58歲,平均年齡(41.7±5.6)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病例資料無明顯比較差異(P>0.05)。患者與家屬自愿簽署同意書;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及電子腸鏡檢查確診;②均為初次接受手術治療;③無內鏡手術禁忌證;④伴有不同程度的間斷性腹脹、陣發性腹痛或肛門墜脹感。
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惡性腫瘤;②存在嚴重神經、循環、代謝功能障礙;③有嚴重凝血功能異常。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圍術期常規護理,入院后均給予患者健康教育, 從心理狀態和生活飲食等方面進行指導;做好腸道準備,完成常規檢查;術中與主治醫生密切配合,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確保順利完成手術治療;術后密切觀察是否出現劇烈腹痛、肌緊張、腹脹、面色蒼白、脈率及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等并發癥狀, 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 積極處理;指導患者合理進食和飲水,保持大便通暢。
觀察組實施圍術期強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術前護理:護理人員詳細地向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的相關健康知識,針對所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給予耐心解答,最大限度消除其內心對于手術和治療效果所存在的擔憂和疑慮。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其焦慮抑郁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恐懼感,鼓勵其積極配合完成治療。指導患者術前1d進食流食,口服硫酸鎂并持續大量飲水促使腹瀉完成腸道準備。②術中護理:腸鏡檢查后根據息肉位置協助患者調整好體位,充分暴露息肉,密切配合醫生完成手術,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防止病情惡化。③術后護理[3-4]:術后密切觀察是否出現腹痛、出血、感染、穿孔等并發癥狀。指導患者術后禁食24h左右,2~7d內進食半流質,避免食用粗纖維食品、肉類、酒精等刺激性食品和飲料,1周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術后應注意休息,保持臥床休息6h,1周內避免過多的體力活動,保持大便通暢,避免進行任何可能導致腹部壓力增加的活動。對于切除息肉大于1.0cm者,因傷口較大需要保持絕對臥床休息3~4d,2周內避免過多的體力活動。術后1年內進行結腸鏡復查,此后每隔3年進行1次結腸鏡復查,對于個別切除不全、巨大無蒂息肉者須及時來院行結腸鏡復查。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①采用心理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SAS和SDS)對心理狀況進行評估,評分值越高表示其心理壓力越大。②采用GQOL-74量化評分表評估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等四個維度,每項評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低表明生活質量越差。③評價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進行評估,主要內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質量、護理效果等,總分為100分,80~10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基本滿意,0~59分為不滿意,評分值越高表示對護理的滿意度越高。
1.5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中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處理,SAS和SDS評分、GQOL-74量化評分等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患者對護理效果的滿意度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時為表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的心理狀態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均有明顯降低,而觀察組的評分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對護理的總滿意度比較
對護理效果的總滿意度評估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結腸息肉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良性腫瘤,通常在小腸黏膜與腸腺體上皮上出現。結腸息肉的腫瘤體相對較小,表現為息肉樣生長,伴隨內鏡技術的持續發展與完善,慢慢替代了剖腹手術。此種手術對長度清潔度有較高的要求,為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很容易對視野造成影響,出現誤診或者漏診的情況;并且腸壁管壁相對較薄,有豐富的血液循環,很容易產生一系列并發癥。另外,由于患者對相關健康知識缺乏足夠的認識,難免會產生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如果此時護理干預不到位,則會影響到治療的順利進行,不利于獲得滿意的療效及預后效果。因此,在圍術期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對于治療的配合程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預后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況評分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效果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采用圍術期強化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行腸鏡下高頻電摘除術的結腸息肉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增強對于治療和護理的配合程度,對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及生活質量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作用和顯著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高艷,劉玉.內鏡下高頻電切除結腸息肉的圍手術期護理配合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40):226-226.
[2]程艷霞.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除結腸息肉圍手術期的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8,24(2):171-172.
[3]王蕾.結腸息肉高頻電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190-191.
[4]李萍,邱忠偉.圍手術期強化護理對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結腸息肉患者術后的影響[J].微創醫學,2015,10(4):560-562.
[5]李香姬,李月晶,劉洋.無痛結腸鏡下行結腸息肉高頻電切除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4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