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全
(信宜市人民醫院眼耳鼻咽喉科,廣東 信宜 5253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以聽力下降、中耳積液為特征的耳鼻喉科常見病,其發生與咽鼓障礙、感染、食管反流有關,其中腺樣體肥大所致的咽鼓功能障礙為主要因素,病程反復發作,復發率高達5.2%~21.6%[1-2]。對于分泌性中耳炎治療的主要原則為清除中耳積液、改善通氣引流。以往臨床多使用抗生素和滴鼻液滴鼻等藥物促使積液排出,以改善病情,但長期治療易出現耐藥性,并會對機體產生毒副作用且后期容易復發[3-4]。隨著耳內鏡在臨床的廣泛使用,耳內鏡下鼓膜穿刺術、鼓膜置管術逐漸被應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治療。
本研究比較耳內鏡下鼓膜穿刺術與鼓膜置管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提供參考。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信宜市人民醫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4例,均經耳內鏡檢查確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組,每組47例。A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10~59歲,平均年齡(28.43±3.64)歲;病程1~14個月,平均病程(7.28±3.21)個月;單耳患病22例,雙耳患病25例。B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11~58歲,平均年齡(28.39±3.58)歲;病程2~13個月,平均病程(7.30±3.28)個月;單耳患病20例,雙耳患病27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經聲導抗和鼓氣電耳鏡檢查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符合手術指征;無溝通障礙。
2)排除標準:感官缺陷;認知功能障礙;顱面部損傷;既往存在過敏性鼻炎;過敏體質;扁桃體過度肥大;入組14 d內發生呼吸道感染性疾??;免疫系統缺陷;鼓膜穿孔;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史、中內耳畸形史、耳聾家族史、噪音暴露史;肝腎功能嚴重障礙。
取患耳向上的仰臥位,外耳道常規消毒后,成人行鼓膜表面局部麻醉,兒童行全身麻醉。
A組行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按照可視中耳腔積液,在鼓膜前下象限用鼓膜切開刀做放射狀切開1~3 mm,將鼓室積液用微型吸引器徹底吸除,使用地塞米松溶液對黏稠狀或膠狀積液沖洗,排凈滲液后,將啞鈴型硅膠鼓膜通氣管置入切口并卡在切口邊緣。隨訪6個月,若鼓室黏膜恢復正常,滲液消失,癥狀改善,將鼓膜通氣管取出。
B組行耳內鏡下鼓膜穿刺術:在鼓膜前下象限用短斜面7號穿刺針連接1 mL注射器穿刺,對于黏稠狀或膠狀積液在原穿刺孔上做穿刺孔,將地塞米松溶液注入沖洗。
2組術畢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并對外耳道使用消毒棉球暫封,以預防外源性感染。
1)臨床療效:聽力恢復正常,鼓膜完全愈合,純音聽力測試恢復正常、聲導抗呈A型為治愈;鼓膜稍內陷,耳痛等癥狀改善,聲導抗C型轉為A型,或B型轉為C型,純音聽閾提高10 dB為好轉;患者病情無明顯變化為無效。治愈率+好轉率=治療總有效率。
2)觀察2組中耳積液消退時間、術前術后6個月聽力(氣導聽力、骨導聽力)變化情況。
3)觀察2組術后鼓膜穿孔、中耳感染、鼓室硬化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與B組相比,A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25、P=0.011)。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A組中耳積液消退時間為(8.01±0.98)d,B組為(10.88±1.29)d,A組消退時間較B組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144,P<0.001)。2組術前氣導、骨導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氣導、骨導聽力均較術前顯著降低,且A組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前術后聽力比較
A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較B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1、P=0.028)。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n(%)
分泌性中耳炎屬于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主要特征為聽力下降、中耳積液。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機制,有研究[5-6]認為其發生與咽鼓管功能障礙密切相關。當咽鼓管發生通氣障礙時,中耳氣體會被黏膜吸收,中耳受到負壓,增加中耳血管通透性,黏膜發生水腫、滲出,而誘發中耳積液。腺樣體是咽淋巴內管的關鍵組成,當機體受到炎癥刺激,腺樣體會增生肥大,增加肥大細胞,造成炎性介質增多,使局部炎癥反應增強,造成咽鼓管生理功能紊亂,進而誘發中耳積液[7-9]。中耳積液會對聲音在中耳的傳導造成影響,引起耳悶、聽力下降、聽音遙遠、耳脹等組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甚至會造成兒童聽力損失,對其語言發育、智力發育造成直接影響。
耳內鏡下鼓膜穿刺和鼓膜置管是臨床對分泌性中耳炎治療的主要手段,開放阻塞的咽鼓管,改善咽鼓管的通氣功能,促使中耳內、外氣壓平衡是治療的關鍵。鼓膜穿刺是在鼓室中插入穿刺針,徹底抽取鼓室積液,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等優勢。但因鼓室內有聽骨鏈、前庭窗等重要結構,穿刺針移動可能會增加鼓室內側壁出血發生風險,尤其對外耳道過度狹窄者,操作要求較高,若操作不慎可能會引起鼓膜硬化、鼓膜穿刺不愈等情況[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中耳積液消退時間為(8.01±0.98)d,并發癥發生率為8.51%,均明顯低于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62%,顯著高于B組,且氣導、骨導聽力較低,提示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有效性、安全性優于鼓膜穿刺。郭九海等[12]分別對分泌性中耳炎患兒行耳內鏡下鼓膜穿刺與鼓膜置管治療,結果顯示,鼓膜置管中耳積液時間為(7.6±0.9)d、并發癥發生率為6.1%,低于鼓膜穿刺;臨床療效、聽閾變化優于鼓膜穿刺,與本研究結果相似。鼓膜置管術是利用一次性導管留置,將鼓室內積液逐漸吸除,分期注入藥物,可促進咽鼓管功能恢復,平衡鼓室內外氣壓。鼓膜置管可長期保持外耳與中耳的連通,發揮持續改善中耳壓力和引流的作用,減少杯狀細胞、促進腺體增生,拮抗鼓室液體產生,對纖毛運動恢復起到促進作用,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復。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納入樣本量較少、術后觀察時間較短、未分析治療后語頻區氣導平均聽閾等,后期仍需加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與耳內鏡下鼓膜穿刺術相比,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具有中耳積液消退時間短、鼓膜愈合好、安全性高等優勢,可提高患者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