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章,陳 凱,張志雄
(梅州市人民醫院耳鼻喉一科,廣東 梅州 514000)
腮腺腫瘤中良性腫瘤占比超80%,且多位于淺葉,表現為耳垂下、耳前區腫物[1]。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手段,其中傳統術式為淺葉切除術(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SP),是在解剖面神經后將腮腺腫瘤和淺葉一并切除的手術方式,但相關研究[2-3]表明,此術式并發癥多,且嚴重影響患者腺體功能。腮腺淺葉部分切除術(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PSP)是近年發展并逐漸應用于腮腺腫瘤治療的新型術式,但其具體療效及適應證仍存在爭議[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60例符合條件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分別給予SP治療和PSP治療,比較2種術式對患者腺體功能、復發率等方面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梅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6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5~65歲,平均(50.23±10.64)歲;腫瘤直徑1.3~3.7 cm,平均(2.51±0.81)cm。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1~67歲,平均(51.68±9.85)歲;腫瘤直徑1.2~3.9 cm,平均(2.48±0.92)cm。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①經病理組織檢查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確診為良性腫瘤;②初次確診;③術前均經B超、MRI或CT檢查確認腫瘤位置,且腫瘤界限清晰,腫瘤直徑≤4 cm。2)排除標準:①不具備隨訪條件;②年齡≥70周歲;③存在溝通理解障礙;④存在SP、PSP手術禁忌證。
對照組采取SP治療,具體流程如下:設計“S”型切口,即從耳屏前顴弓根位置向下,沿耳垂下繞行到下頜骨下邊緣2 cm以上,于腮腺筋膜淺面掀開組織瓣,充分暴露二腹肌,于乳突前方確認面神經總干,再向前解剖神經分支,在淺面切除腮腺淺葉和內部腫瘤,留置負壓引流管,最后規范縫合傷口。
觀察組采用PSP治療,具體流程如下:采用瘤體淺面沿皮紋切口,翻開組織瓣,充分暴露瘤體,在瘤體包膜外>1 cm的正常腮腺組織內部切除整個瘤體并將部分腺體切除,切除過程中僅將涉及到的面神經總干和分支解剖,并不暴露全部分支,然后將腮腺殘端進行縫扎操作,根據具體情況留置引流管,或者使用橡皮引流條,最后直接縫合傷口。
術后均隨訪6個月。比較2組術后腺體功能保留率(患側腮腺組織無唾液排出,即為腺體功能喪失,其余均為保留)、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暫時性面癱、Frey’s綜合征等,同時存在超1種并發癥,以突出表現癥狀計數)。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腺體功能保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術后腺體功能保留率及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6.67%比26.67%,χ2=4.320、P=0.038)。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腮腺腫瘤為頜面外科多發病,即使是良性腫瘤也存在一定惡變可能,故臨床上一經確診,通常需盡快施行手術切除治療,從而避免腫瘤組織對周圍組織造成壓迫,并降低良性惡變的危險性。SP與PSP均為臨床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常用治療方法,為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應選擇更高效、更安全的術式,故對比分析此2種治療手段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經大量臨床研究[5]證實,將PSP適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直徑范圍為≤4 cm,故本研究所納入研究的患者腫瘤直徑在此范圍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腺體功能保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PSP可保留患者部分腺體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SP不僅要求將腮腺淺葉全部切除,而且需縫扎患者腮腺主導管,進而導致腮腺深葉組織所分泌唾液未能及時排出,引發腺泡萎縮,逐漸喪失基本分泌功能[6]。而PSP是保留腮腺主導管及殘余腮淺葉的術式,殘留的腺體可分泌涎液并通過主導管排出,降低腺泡張力,從而避免腺泡萎縮,且患者腺泡可在行PSP術后一定時間內增大增多,其腮腺功能得以緩慢恢復[7]。在復發率方面,目前相關研究[8]認為腫瘤復發原因與包膜完整性、出芽生長情況及包膜外浸潤密切相關,且手術操作是否執行無瘤原則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行PSP過程中,以腫瘤包膜外>1 cm為安全界限行切除術,并且選擇手術經驗豐富、專業水平高的高資歷醫生作為主刀,完成手術,以保證手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本研究結果中,PSP并未明顯提升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復發率,提示在手術水平有保證,規范按照手術流程施行PSP的情況下,可有效限制術后復發情況的發生。在安全性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在PSP的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在于PSP僅需解剖腫瘤所涉及的面神經分支,減少其解剖數量,從而減輕手術對患者面神經所造成的損傷,因解剖面神經數量少,可縮短患者面神經的暴露時間,利于保護面神經。同時,PSP切除組織少且翻瓣范圍小,可減少對患者耳顳神經、筋膜、副交感神經的損傷,降低Frey’s綜合征發生率[9]。此外,PSP治療過程中并未涉及耳大神經的解剖或解剖的路徑短,所以對患者耳大神經等神經組織損傷輕微;而SP治療過程中因使用鉗夾、牽拉等操作可導致耳大神經挫傷甚至切斷,故對照組的耳垂及耳周皮膚麻木發生例數比觀察組多。而涎瘺的發生原因為腺體分泌唾液無法從主導管排出,導致涎液潴留,PSP的保留腮腺主導管操作可有效降低涎液發生率。本研究結果與盧海彬等[10]研究結果一致,且其研究結果還顯示PSP可縮短手術時間,術后患者面部神經功能明顯優于SP治療的患者。整體看來,對腫瘤直徑≤4 cm的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行PSP治療,可取得優異的治療效果,并可減少手術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對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行PSP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有效保護其腺體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且未增加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