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芳

一座簡樸的二層教學樓,每層只有三間教室,穿過教學樓走進校園,學校的布局一覽無余,東西南分別是辦公室、教師宿舍、教室,校園面積不大,看起來更像一個四合院,這便是李元寨小學300多名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是白恒云老師工作的地方。
李元寨小學位于平鄉縣油召鄉李元寨村東南角,距離縣城有二十多公里,再往西二里地就是南和縣界了。就在這個偏僻的鄉村,白恒云老師堅守著她的教育夢,在平凡中用多年如一日的耕耘詮釋著她對教育的摯愛。
白恒云說,她兒時的夢想就是當老師,高考結束報志愿,填寫的是邢臺學院,2000年畢業,便來到李元寨小學任教了。
當年,李元寨小學舊址在李元寨村的鄰村西上町村。報到那天看到的場景,讓她至今都印象深刻:教室是從西上町村租來的幾間簡陋民房,黑板是一塊大木板刷上了黑墨汁做的,窄小的院落根本容納不了孩子們活動,甚至孩子們上廁所必須去田地邊搭建的簡易廁所,有的孩子缺乏管教,也不講究個人衛生,他們在土里泥里嬉笑打鬧,臟得掉渣兒……除了硬件差,更大的問題是,學校的師資缺乏,生源流失嚴重。很多家長因不放心而不愿把孩子送到這里。
白恒云覺得,自己的一腔抱負被迎面潑了一盆冷水,再想到一同畢業的同學,有的選擇去城里工作,收入不菲,而且眼界開闊,她曾一度打起退堂鼓。
后來,面對德高望重的老教師的苦苦挽留,面對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白恒云想到了童年的自己。苦點兒累點兒算什么呀?她也是從農村里成長起來的,她最明白,知識對于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的意義。思來想去,她決定留下來。因此她主動請纓,擔任了畢業班的語文課。一天天,備課、批改作業、組織課外活動……她把工作都排得滿滿的,寒來暑往,早來晚歸,從不落下一節課,這成了她的工作常態。
鄉間的小路上,簡陋的校舍里,她就像一粒頑強的火種,和同事一起守在落寞的鄉村,點亮了身邊這些懵懂孩子的希望。
2006年,校址搬遷至李元寨村,校舍亮亮堂堂,硬件設施全面升級。近年來,又不斷有新的師資注入,李元寨小學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作為學校的骨干教師,白恒云一直以來擔任著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她連續多年擔任五六年級兩個班的語文課和一個班的英語課,還兼任班主任,教學能力有目共睹,同時,壓力可想而知。
李元寨小學所轄的幾個自然村地處平鄉縣的西南角,地方偏僻,周邊也沒有企業,老百姓就靠著幾畝薄田維持生計。農閑時,很多婦女就到本縣東邊經濟比較發達的河古廟、高府鎮等地去做工,村里的很多男人就選擇比較遠的太原、北京等地去打工,由老人照顧家和孩子。鄉親們終年勤勉的勞作,也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他們希望孩子通過讀書能有更好的前途。
作為曾經的農村娃,白恒云明白父輩們對孩子的期望。每天走出校門,看到無論嚴寒酷暑都按時接送孩子的家長們,她總會從他們樸實的言語和匆忙的身影里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在心里,她對自己說:“我要努力讓每一個遇見我的孩子成為最幸運的孩子。”
今年,她又要送走一屆畢業班。面對著班里的四十六個孩子,她知道,每個孩子是自己的四十六分之一,而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卻是百分之百,每個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都寄托著家長全部的希望。白恒云心里是這樣想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他們將來是花是草,我不能丟下一個孩子。
在教學中,白恒云秉承的教育理念是: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培養他們陽光、自信、勇敢、擔當、善良等美好的品質。她知道,考試成績不能衡量一個孩子的全部,她會利用不同的方式拓寬孩子們的視野,平時還開展書法、繪畫、跳繩等多種活動,努力發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發揚長處,增加自信,帶動他們的學習。
一個孩子都不能落下,讓每一個孩子都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長成自己最好的樣子,這一直是白恒云老師在工作中所希望的,所努力的。
學校東邊就緊鄰著一片田野,這里,留下了白恒云老師和孩子們太多快樂的笑聲。
白恒云說,我希望孩子們讀書不要脫離生活,要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美,希望他們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她利用鄉村田園的優勢,帶著孩子們走出校園來到田野,感受家鄉四季的美——春天,她帶著孩子們去看綠油油的麥苗;夏天,她領孩子們去看金燦燦的小麥的豐收景象;秋天,她組織孩子們采集五顏六色的樹葉;冬天,她領著孩子們奔跑在銀色的世界里。在一個個的活動中,孩子們積累著生活寫作的素材,體驗著大自然的神奇,留下了點點滴滴的美好記憶……
教育,應該潤物細無聲,白恒云相信,美與愛,會給孩子們的童年打下明亮健康的底色。
面對著成績參差不齊、個性各異、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如何能讓他們更好地進步?白恒云認為,它不僅需要愛和辛勤的付出,也更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一路不斷地總結學習,她對班級管理有了自己的心得。她創立了“對號法”。通過對號的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綜合素養、作業完成、課堂表現、成績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注重孩子成長的過程性管理,并以此作為評價的依據。她還培養學生做自己的小助手,一起管理班級,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很多事做起來讓她也很省心。
在孩子們的眼里,白老師是他們的良師益友。白恒云心里裝著班里的每個孩子,她了解他們,理解他們,會真正用心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很多孩子愿意和白老師聊天、談心,有了什么煩心事都愿意跟她交流,這個班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白恒云老師的班里,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缺少父母關愛,很容易性格孤僻,不合群,有的甚至厭學,還有的迷戀網絡,學習成績一塌糊涂,面對這諸多的問題,白恒云深信這些孩子一樣能重新變得陽光起來。
她給予了他們更多的關心與關注。
課堂上,她有意識地多提問他們,留心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下課了,她會把學生叫到辦公室,輔導作業;放學了,她總惦記著抽出時間,約幾個學生專門談心、輔導;座位安排上,她也特意體現出“一對一”,讓學習好的與學困生結成學習小組……她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
白恒云總在不知疲倦地付出著。走在上下學的路上,只要看到走得慢的或需要幫助的學生,她總會熱情地捎上一程,她的自行車成了很多學生的“便車”。冬天的下午,天黑得較早,對于離家較遠的孩子,她都會主動打電話詢問孩子到家了沒有,甚至主動將其送回家,然后自己再摸黑往家趕。一次家訪中,天已黑了,又下著小雨,白恒云走在泥濘的小路上,不慎從電動車上摔下來,膝蓋磕破了,衣服也被磚頭劃破了,她強忍著痛回到了家。看到晚歸的她,丈夫心疼地說:“你真傻,難道為了學生你不要命了嗎?”第二天,她還是一瘸一拐地來到了學校,同事勸她休息,她卻說:“閑在家里,放心不下。”

“我不想落下一個孩子”,這句質樸的話語,就是推著她這樣日復一日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動力。
白恒云老師是家長們心目中公認的好老師。因為為了孩子經常家訪、電話聯系,也讓白恒云和家長們成了好朋友。很多出門打工的家長說,把孩子交給白老師心里就踏實。
家長們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心意。逢年過節,白恒云都會接到家長們的祝福。平時,在路上碰到鄉鄰和學生家長,他們總會跟她熱情地打招呼:“白老師,別太累著了!”平時,她的學生包括那些已畢業了的學生,在校外看到白老師會一邊招手一邊跑過來,說一句:“白老師好!”有的家長還讓孩子捎來自家種的石榴、曬的柿餅,甚至有的把剛出鍋的熱包子趁著接孩子悄悄地塞到白老師的車簍里。每每想起這些暖心的畫面,白恒云的心里就會涌出一股暖流。她覺得,作為老師,能和孩子們、和家長結下這樣真摯的感情,是最知足的事。
白恒云老師的公公、婆婆也都是鄉村教師,白恒云說:“他們為教育貢獻了半輩子,在我們周邊村享有很好的口碑。他們的言行影響著我,他們的師德風范激勵著我,這也更堅定了我做教師的理想。”
同樣作為鄉村教師,公公、婆婆最懂得當教師的不易,他們一直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著她。白恒云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但一到家,飯菜就都做好了,老人告訴她:“好好上課,家里的事就別管了。”2017年8月,公公被查出髓內腫瘤,兩個月后,在北京做了手術。當時,病床上的公公對白恒云說:“孩子,回去吧,學校里的課不能停,好好上課。”她沒有在病床前守護一天,就回到了學校。11月份公公出院后,白天,家人照顧休養中的老人,而白恒云每天晚上都會端來熱水,幫老人洗腳。白恒云一直試圖在“好媽媽”與“好老師”之間找一個平衡。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女兒和兒子都很懂事,學習成績也好。說起自己的媽媽,兩個孩子都說過這樣的話:“媽媽呀,對學生比我們還親!”
是的,對學生,白恒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面對農村的留守兒童、貧困兒童,白恒云感嘆,僅靠一個人、一個學校,力量太薄弱了。2017年,她和同事積極與縣婦聯聯系,在中秋節和春節來臨之際,為學校的貧困兒童送來溫暖和關愛。同時,學校還得到中國基金會的幫助,每個孩子都得到一份大大的愛心包裹。白恒云堅信,老師的付出會在學生身上撒下愛的種子,在學生的成長路上,愛與被愛都將是不變的主題。
在教學中,白恒云積極學習探索傳道授業的新方法和途徑。她刻苦鉆研業務,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她的論文、優質課多次獲獎。她教學成績突出,在全縣質量檢測中,所任教的學科多次榮獲全縣第一名。她本人先后獲得“河北省優秀教師”“河北省優秀鄉村教師”“河北省優秀班主任”“2017年馬云鄉村教師獎”“全國模范教師”等殊榮。這些年來,有很多縣城學校向她發出過邀請,但都被她一一謝絕了,她離不開自己教的這些孩子們。

自2017年獲得馬云鄉村教師獎后,她也在通過接觸優質的教學資源努力學習,努力彌補農村小學師資不足和課程不全的缺憾。特別是近兩年來,她通過網絡平臺,利用班級的多媒體,借助一根網線,帶著孩子們學習書法、手工、英語繪本等多門課程,透過小小的屏幕,孩子們和外邊世界的千千萬萬的同齡孩子一起晨讀、一起學習,這些教學資源也在慢慢改變著孩子們,豐富著他們的校園生活。大家對這些課程都特別喜歡,每次學習都早早做好了準備。她還通過向廣州一個公益基金會申請的“心理素養課”,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心理學,經過網上培訓合格后,率先在班級里開設了心理課程,努力用專業的知識引導孩子們在身心上學會調節自己,鼓勵他們打開心結,培養他們健康、開朗的性格。在這樣的課上,孩子們都特別放松,特別開心。白恒云說,學校就應該是孩子們成長的樂園。在這里,他們能舒展身心、收獲知識、開拓眼界,猶如一棵棵小幼苗,不斷汲取營養,茁壯成長,看著一張張可愛的笑臉,自己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
每天清晨,當晨讀的鈴聲響過,在白恒云老師的班里便會傳來朗朗的讀書聲。燦爛的晨曦中,暖暖的陽光射進教室,照在孩子們的臉上、整潔的課桌上,白老師帶領孩子們又開啟了新一天的學習旅程……
忙碌了一天之后,放學了,走出校門,平鋪在眼前的,是開闊平展的田地。春末時節,暖風吹過,綠油油的麥浪隨風起伏,有幾處小菜園鑲嵌在麥田中,幾只小蜜蜂在野花間飛舞……行走在幽靜的鄉村,白恒云老師覺得自己的心也是寧靜的,和孩子們在一起,每天都充實而愉悅,她說:“我清楚我的根在鄉村,我的夢在鄉村,是這片沃土給了我發展的空間和動力,是這群可愛的孩子成就了現在的我。扎根鄉村,守望鄉村教育,我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