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攤開來,一座橋一段歷史;豎起來,一座橋一座豐碑。
今年3月31日,是“國家名片”矮寨大橋通車8周年的日子。其時抗疫正忙,復工復產復學也正忙。大橋無言敞開熱情的懷抱,迎送南來北往的人們。橋下,是看一眼都讓人心慌的335米深淵,桁梁之間,湖南高速人正攀上爬下,擦拭檢修。橋連古今,引人萬千遐想,神思激蕩。
瀟湘洙泗,水澤湖南。湘資沅澧繞行衡岳、武陵、雪峰諸脈。鴻蒙未開,山水臃塞。湖湘先民累石為墩,架木為橋。溪上搭石,謂“石橋”;埋設石磴,謂“磴步橋”;駕幾根木條,謂“木橋”;在較寬深的溪河,則興修“石拱橋”;但若遇上大江大河、高山峽谷,就只能望洋興嘆了。
發軔于堯舜的湘粵古道,直到公元前214年,才在郴州北湖區修“萬壽橋”。時光荏苒,湖南省境內現存最早的橋梁,當數唐朝初年的澧縣石拱橋。接踵而至,是宋代醴陵淥水浮橋,衡陽縣青草橋,臨澧佘市橋,常寧廉政橋,武岡石羊橋,瀏陽沿溪橋;明代郴州蘇仙橋,衡山白果橋,桂陽七拱橋,新寧江口橋,安化樂安橋,芷江龍津橋;清代湘鄉萬福橋,澧縣多安橋,新化油溪橋……
有座“蠻橋”,在益陽桃江縣“低調”了1204年。為何叫“蠻橋”?一來湖南古稱“南蠻”;二來橋身由20塊巨石組成,全賴百姓“蠻力”搬來;三來當地年年漲洪,人畜過橋,居然無事,橋有“蠻命”。
“蠻橋”又名“牛劍橋”,乾隆《益陽縣志》中點了一筆:“橋勢高闊,石梁甚巨……灘上有老人背劍騎牛指示輒成,今橋旁有牛蹄跡存焉,故以為名。”這座20米長、7.2米寬的古橋,儼然一塊“活化石”,鐫刻著湖湘先民“霸蠻”務實、睿智浪漫的品質。
直至民國,湖南方首開公路建橋之先河。1913年至1923年,長潭軍路修筑,有磚石拱橋8座、磚石墩臺木面橋23座。1927年建成的潭寶公路,鋪橋69座。后雖經“焦土抗戰”“交通破壞戰”,全省仍幸存橋梁1383座,共計16535米。
湘西蘆溪能灘河,國民黨遷都重慶,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必經之險。兩岸陡峻,水流湍急。1937年,從川湘公路過河只能搭設木便橋,洪水一來即毀。遂由寧鄉籍建筑大師周鳳九牽頭,于高空搭建了單孔80米跨徑的“能灘吊橋”。
“中國橋梁之父”茅以升曾贊譽湖南:“以孔長24.38米之系桿拱橋——永豐橋,為全國最長徑間之鋼筋混凝土拱橋記錄;而孔長18.29公尺之白竹橋,又造成全國(孔徑)最長之石拱橋;能灘鋼鏈吊橋,系利用廢舊汽車鋼架重鑄而成,不假手外洋材料,完成孔長80公尺之鋼鏈吊橋,在當時推為國中唯一之新式吊橋,尤見匠心……湖南省修筑公路,推為全國第一。”

矮寨懸索橋與藍天白云融為一體王擁軍 攝
何以橋梁建設于民國有成?公路建設統歸省辦,實施以工代賑,地方征收附加稅以應興筑事宜。湖湘百姓勤勞睿智,寧肯舍命,不肯屈服于閉塞貧窮。史載,筑路工人攀藤附葛,劈山鑿石,死傷逾萬,詮釋了湖南路橋之魂。
當然,在兵荒馬亂的民國,湖南交通所謂“居全國第一”顯然是“矮中拔高”,其實難副。一句“跑洪江”,便是湘西南交通落后的代名詞。舊社會,當地人祖輩挑著桐油、茶油、稻谷翻山越嶺,渡江涉河數百公里,只為到洪江古城換點食鹽、洋油、火柴、棉布。光是翻越海拔1900多米的雪峰山就要“脫層皮”,想一橋飛架高谷深峽?做夢去吧。
湘江流淌千年,主河道竟無一座橋梁。破天荒的還是1958年建成的7孔跨徑60.5米鋼桁架梁橋——衡陽公鐵兩用橋。1960年,8孔跨徑60米的湘潭湘江大橋通車,系全國最早的大型公路肋拱橋。1964年,時任湖南省交通廳廳長李善民、副廳長禳明德牽頭打響“危橋改造殲滅戰”,兩年改造1288座橋,共計14598延米。
別看如今長沙八橋飛架,倏然暢行,連連登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若時光倒轉四五十年,五一路上人車蟻聚,一堵幾公里,渡河數小時。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實在看不下去,拍板決定:“修一座橋,中南局出一半錢!”
1971年9月,長沙湘江一橋(橘子洲大橋)動工。幾十萬男女老少肩扛手推,勞動號子與湘江潮涌之聲相融,數九寒冬的江面上,仿佛彌漫著騰騰熱氣。翌年9月,大橋通車,飛虹橫江。

劉志信 攝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橋建設晨曦
講起修建湘江一橋的往事,年屆八旬的“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上官興仍激動不已。“那時,我們幾個技術人員在工地上轉個不停,討論方案,計算數據,夜以繼日。寫寫算算,撥撥拉拉,算盤子打得精準!”
1532米的湘江一橋,包干2000萬,只花了1800萬。個中秘訣是什么?由上官興主持的無支架纜式吊裝施工,乃湖南原創并首次采用,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作為當時中國最大規模的雙曲拱橋,湘江一橋也一舉斬獲國家首屆科技進步二等獎。
隨后,1980年,望城溈水橋通車,首次采用多點柔性頂推施工,該創新工法沿用至今。1986年,擁有120米連續梁的常德沅水大橋通車,首度采用三向預應力施工,不但刷新了當時的跨徑紀錄,也引領了大跨度預應力連續梁的風潮。
上世紀90年代始,改革開放鞭策著湖南橋梁進入發展新階段。由每年一兩座到幾十、上百座,由輕型化向全壽命周期成本轉化,由平原向湖區、山區挺進,跨越大江大河、高山深谷,技術創新競風流。
1991年,沅陵沅水大橋通車,為當時湖南省境內墩身最高、跨徑最大的連續剛構橋。1992年,主跨210米的湘江銀盆嶺大橋通車,系當時國內最大的單索面斜拉橋。
不得不提的,是洞庭湖一橋。風高浪急的洞庭湖,以桀驁不馴的方式進入長江,船只往來頻繁,通行量巨大,曾經一堵就是好幾天。在洞庭湖建橋,談何容易?若只是在湖中“插根筷子”,橋是修了,錢也花了,卻還是“空路”。為此,湖南交通設計院進行勘測設計,技術論證,歷時五年,確定了主跨310米的三塔斜拉橋方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曾親自過問項目資金。
2000年,洞庭湖一橋建成,既標志著中國首次在7公里的水域建成一座能滿足長期航道發展和防洪防汛需要的世界級橋梁,也標志著我國對大跨徑橋梁抗風能力有了全新認識——湖南大學陳政清院士團隊研制采用世界先進的磁流變阻尼器,解決了洞庭湖風雨共振難題,實現了抗風技術的重大突破。大橋的建成還標志著中國首創了預應力混凝土多塔懸索橋,該橋于2004年入選首屆“中國十大橋梁”。
參建洞庭湖一橋時,湖南交通設計院公司總經理、橋梁專家向建軍才20多歲。他回憶道:“當年,胡建華大師率領我們一幫年輕人,整天鉆進蘆葦蕩,深挖、鉆孔、取樣、分析,掌握原始數據。餓了,啃幾口干糧,累了,倒在蘆葦上打個盹,個個灰頭土臉臟兮兮。一天,我們出蘆葦蕩討水喝,有村嫂見狀訓斥兒子,‘看你吊兒郎當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些叫花子一樣。’”有誰知道,這些名牌大學畢業的“叫花子”,正在洞庭湖上創造“奇跡”呢!
改革開放的東風,催生了1994年12月26日的蓮易高速、長永高速建成通車,自此,湖南進入“高速時代”。快捷、高效、安全的高速公路,成為橋梁的主要載體,6802公里湖南高速公路上,“長”出了5297座橋梁,長達1300公里。

劉志信 攝星城長沙,橋梁夜景
25公里的長永高速上,有13座(小)橋梁,總長1286米,橋隧比4.5%,而91公里的龍(山)永(順)高速上,僅特大橋、大橋就有61座,總長25公里,橋隧比達46%。此后,湖南高速游龍騰地,從長株潭平原微丘區向湘西、湘南山嶺重丘區挺進,橋梁擦著地面,鉆進山腰,穿入云端,仿佛那勁健挺拔、千姿競秀的龍脊。
2016年通車的湘南“地標”——全長2272米的廈蓉高速赤石特大橋,是以洞庭湖一橋的技術為基礎建造而成的。大橋坐落宜章,跨越千米峽谷,地下全是復雜巖溶,施工難度極大。最初考慮采用大跨徑懸索橋及大跨徑、兩跨斜拉橋等方案,無奈均耗資過大,最后只好改為每跨380米的三跨斜拉橋。三年間,項目團隊戰勝了超巖溶發育地區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等10大施工難點,獲得7項國家專利。有媒體評價該橋:“提供了大江大河和高山峽谷建橋的經濟、美觀方式,推動了中國斜拉橋技術的進步。”
緊接著,湖南又亮出一張新名片。2018年2月,當時“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懸索橋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橋(洞庭湖二橋)開通。其加筋梁體系提高了橋體剛度和抗風能力,高性能混凝土橋面體系解決了疲勞破壞、橋面鋪裝破損的問題。
2017年3月,湖南高速公路集團副總工程師,曾獲“國企楷模”稱號的橋梁專家陳國平受命主持洞庭湖二橋建設工作。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副“爛攤子”,都快火燒眉毛了,很多技術指標還未定。陳國平果斷決定,調動各要素,增加生產線,改全梁段鉸接窗口合龍為多梁段剛接窗口合龍,一舉讓鋼梁安裝工期由5個月縮減為2個月。
為趕工期,陳國平連重病的父親都沒能看上一眼,釀成終生憾事。當筆者問及此事,他長嘆一聲轉了話題,說起誰誰家就在附近,春節施工過家門而不入;誰誰無暇照料重病妻子,陰陽兩隔,痛哭不止;冰雪天缺水斷電,橋上不停工,大伙啃著冷面包,一杯開水讓來讓去……
說起湖南橋,就繞不開矮寨大橋。2009年10月,陳國平緊急受命,中途接手主建矮寨大橋。大橋原設計跨過德夯大峽谷,鉆12公里隧道。造價雖低,但要在“地質博物館”排璧高地施工,水土流失大,無異于“太歲頭上動土”。為此,湖南省交通廳、高管局會同湖南交通設計院反復論證,提出高線位方案,過頂排璧高地,確保水土環保不受影響。
然而,要在五六百米高、1300米長的德夯大峽谷施工,怎么吊裝架梁?若從谷底吊,下有國道319線,沒有施工場地,安全和工期都不允許;若從兩岸剛性頂推,結構又受不了。后來,項目團隊從景區索道纜車中受到啟發,研發了“軌索滑移法”。1000多米梁,85天架完,省工半年,省錢2000萬。中國首創的軌索滑移法還與高鐵技術一起,被李克強總理帶到歐洲推廣。因技術創新攻克數項世界級建設難題,不久前,矮寨大橋獲評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杭瑞高速主干線鳳(凰)大(興)高速,打破了暗河涌動、深不可測、施工無路可走的困境,研發了鋼護筒處理方法,解決了把總灣大橋地下暗河灌柱樁孔孔底清渣、掏渣桶和吹送清渣等問題。
炎(陵)汝(城)高速在洣水河修橋,也一度被地勢險峻、地質松散、氣候多變、建材運輸艱難等“攔路虎”擋著。隨后,建設者另辟蹊徑,研發了“空中運輸”纜吊施工法。建成后的洣水河特大橋橋面標高712米,為當時全國第二高的高跨大橋,其270米的起吊高度也刷新了國內的纜吊紀錄。
紀錄就是用來打破的。有著“三湘第一跨”美譽的南(縣)益(陽)高速南洞庭湖大橋(洞庭湖三橋),全長3171米,為三跨每跨450米雙塔雙索面斜拉橋,大橋采用新技術施工,攻克了深基開挖,大直徑超長樁基鉆孔,大體積承臺混凝土澆筑等難題。
“5、4、3、2、1,發射!”一聲巨響,火箭拉著特制的繩子,幾秒就跨越了800多米的險峻大峽谷,飛到對岸。這是2011年5月,張(家界)花(垣)高速澧水特大橋現場的一幕,也是國內第二次采用“火箭拋送法”施工,建成后的澧水大橋有三項技術創新居“國內第一”。
“湖南高速必須繼續秉承創新發展理念。”湖南高速公路集團董事長、工程管理專家馬捷表示,修好一座加快轉型攻堅、強化擔當作為的“改革橋”,開啟高質量經營發展新征程,乃是當務之急。
湖南橋梁建筑技術不斷創新,經驗不斷積累,不但造福三湘,也造福海內外。多年來,路橋湘軍將“引橋”向外延伸,建成了南京長江二橋、安徽銅陵大橋、湖北荊州長江大橋、廣東九江大橋、佛山平勝大橋、杭州錢江三橋等。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等一塊塊金燦燦的獎牌,無不凝結著開放競爭、內實外美、匠心獨運的建設精神。
洞庭湖一橋的技術經驗,被輸送到宜昌長江大橋、武漢白沙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五橋等大工地上。
2006年,湘南人建成的佛山平勝大橋,以350米跨度的獨塔自錨式懸索橋,創下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第一座獨塔自錨式懸索橋的紀錄。有意思的是,美國設計的385米跨度、獨塔自錨的奧克蘭海灣大橋,此前一直不敢施工。平勝大橋順利施工后,迅速吸引30多名美國專家來到工地學習。
多年來,湖湘兒女懷揣“路橋寶典”走向世界,不但在非洲援建了眾多公路橋梁,還在東南亞、中東等地,承建了造價數十億美元的“一帶一路”工程。單是湖湘重型建橋設備,在非洲就有數千臺。
有位湖南橋梁設計專家,在盧旺達的工作日記中寫道:“細小的羅盤讓我在地質海洋浪里白條,不至于迷失方向。斷層之下,壓碎巖橫行,讓我一筆筆圖中勾畫。過后有閑心,紅磚青瓦映蘭草,綠苔小徑賞春花。”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湖南路橋人“架橋出海”,深耕經營,在打造海外項目標桿的過程中,既增進了交流,締結了友誼,也深刻詮釋了“中國理念”“中國制造”“中國速度”“中國形象”。
距湘西南洞口縣城15公里,有座懸帶橋。橋懸空中似吊帶,吊帶上立起幾個橋墩,遠看像呲牙的笑臉,又像妊婦挺著大肚子。這座懸帶橋與越南龍橋、英格蘭猴橋、荷蘭動物橋、匈牙利自由橋等齊名,堪稱世界級“怪橋”。
由洞口北行百十里,湘西鳳凰,烏巢河大石橋似乎“等你一千年”。其實,該橋建于1990年,由青灰色白云巖壘成,凈跨120米,是全國最大跨徑石拱橋。橋飛峽谷,攜挽兩山,結構柔美,橋下河水如碧玉,與大橋相映成趣,景致絕佳。“共和國元老”王首道曾為大橋題詞——“天下第一大橋”。
空中看橋,如賞美麗圖畫。永(順)吉(首)高速上,全長24公里的64座橋梁,伸展健美手臂,擁抱棲鳳湖、芙蓉鎮、古丈紅石林、峒河國家濕地公園。猛洞河鋼管大拱橋,被列入《世界最高橋梁名錄》。兩岸山體垂直,花團錦簇,猿猴嬉戲,碧水清澈,倒影成畫,描繪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圖景。
潭邵高速水府廟,一座天橋連接一對服務區,橋體似倒懸的帆船。驅車而過,人工湖上波光粼粼,白帆點點,水鳥野鴨,漁歌互答,路、橋、湖一體,令人心曠神怡。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李白、杜甫、劉禹錫、黃庭堅……古來多少文豪,千里迢迢,渡船涉江去往君山。如今,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橋似一條彩虹,幾分鐘劃過滾滾洞庭,將岳陽樓、君山島連成一片,將“柳毅傳書”的“小愛”,溶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愛”。
如果說,湘潭昭華大橋混凝土橋塔造型,猶如一朵亭亭玉立的蓮花挺立湘江。那么,塔頂到地面290米、橋面離地面180米的赤石特大橋,則有幾分廣州“小蠻腰”的韻致,其雙曲線索塔設計,既確保橋梁安全,又注重造型美觀,每每令司乘為之贊嘆。
湘江穿城,一地兩岸,長沙八橋跨江,處處奪目。2003年建成的長沙市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立交橋——伍家嶺立交橋,以“太極圖”布局、“雙魚咬合”造型,蘊含湖湘“魚米之鄉”之意。長沙梅溪湖上,被CNN評為“世界最性感建筑”的步行橋,5個節點編織成紅紅的“中國結”,那蜿蜒柔和的線條里,仿佛訴說著女性起伏的曲線美。
最美還要看矮寨大橋,它以洪荒之力,將吉首、茶峒天塹連通,“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人們觀覽青山石境,飄游云端仙境。桃花、梨花、山櫻熱情奔放,柳樹、山竹、紅葉石竹吐出新綠。若還不盡興,可徜徉橋下,或登上橋塔,俯視盤山公路,看德夯苗寨,農舍隱約,翠竹掩映中,好一派土苗風情。
這里,既是4項技術指標位居世界第一的“建筑名片”,也是年入五六千萬元的4A級景區,更是“交通+扶貧+旅游”的標本。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到矮寨大橋視察。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神采奕奕地踏上了矮寨大橋,挺立橋頭,他說道:“誰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矮寨大橋就是中國的圓月亮。”

孟亮 攝水龍暢想曲,郴寧高速水龍互通航拍
是呀!從木橋到石橋,從拱橋到吊橋,從磴步橋到風雨橋,從混凝土橋到鋼管橋,從斜拉橋到懸索橋,從幾米橋長到23公里總長,從6米跨徑到1480米大跨,從一千多座一二十公里,到一萬多座千百公里……公路橋、鐵路橋、公鐵兩用橋,下沉上長,四通八達。橋,串連山河美景,見證歷史風云,演繹時代節奏,承載文明成果,成為推進富民強省、近悅遠來的湖湘“硬核”。
攤開來,一座橋一段歷史;豎起來,一座橋一座豐碑。秉承科技創新、經濟適用、生態環保理念,湖南成為橋梁大省、橋梁強省。它改變的是建設規模、材質、速度,是通行方式、造型效果、建造紀錄。不變的是敢于拼搏、敢為人先、創新圖強、與時俱進的“湖湘精神”,是從此岸到彼岸、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永不停步,砥礪前行的雄渾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