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青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廣播經濟報道在幫助人們理解政策變化、獲取有價值信息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經濟報道必須轉換報道視角,講好企業故事和企業人的故事,展現經濟發展規律,政府作為,以有血有肉的講述讓受眾理解,引發共鳴。
【關鍵詞】廣播經濟報道 企業故事 信息化 報道主體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報道是關于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一系列經濟領域新聞的總稱,是對社會最新的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最新的自然經濟現象的報道。”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生活與普通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經濟報道在幫助人們理解政策變化、獲取有價值信息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少傳統經濟報道的一大痛點是定位不明、手法刻板、角度單一,報道內容往往都是簡單羅列數據、灌輸專業術語,對經濟現象也缺乏獨立的審視和深刻的思考,使得外行看不懂、內行不愛看。“特別是對廣播來說,由于傳播的介質是聲音,有著一過即逝的特點。相比報紙和電視字幕,廣播經濟報道中一大堆羅列的數字傳播效果更差。”
那么,廣播作為聲音媒體,如何在經濟新聞報道中揚長避短、找準定位、轉換思路,讓聽眾聽得懂、用得上呢?
一、報道主角轉換:企業C位唱主角
傳統經濟報道作為主題報道的一部分,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宣傳好各級地方政府在經濟方面的舉措和成果。也因為這一職責形成的思維定勢,讓不少傳統經濟報道都存在著模式化傾向嚴重的問題:領導高度重視、政府具體措施、取得效果明顯……這樣的詞匯幾乎篇篇稿件中都有。這種模式化的經濟報道,不僅新聞性差、流于俗套,而且視角往往居高臨下,讓受眾感到有距離。這種思維固化的報道其實并不符合市場經濟實際,市場經濟中企業和企業員工才是主角,新聞報道理應把主要鏡頭和版面都留給他們,這樣的報道才會受歡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中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推進。”@這也意味著經濟報道也要轉換思路,按照《綱要》的要求,讓企業站C位、唱主角。
2016年,浙江廣電集團浙江之聲推出系列報道《浙江經濟新看點》,節目對浙江多家企業的創新創業故事進行了深入報道。如《一顆小珍珠做出大產業》報道了德清縣一家珍珠企業在經歷陣痛后拓展珍珠養殖、珍珠首飾、珍珠護膚品等多款產品;《從水土不服到喝到甜水》講述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貴,浙江一家休閑用品公司用“機器換人”,換出新天地……每一篇的報道主角都是企業本身,講述它們的奮斗經歷、創新收獲,讓受眾產生共鳴。
讓企業成為報道主角,并不是否定地方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而是要在企業做主角的報道中,通過企業奮斗成長,來反映地方政府在市場經濟中調控、支持的重要性。
浙江之聲2018年推出系列經濟報道《老工業基地變形記》,講述曾經陷入產業困境的浙江中西部老工業基地蘭溪的絕地反擊。其中第三篇《跳出蘭溪、發展蘭溪》,記者圍繞當地經濟產能走出去、效益留下來的主題,報道了蘭溪兩家傳統工業企業的不同突圍之路。一家水泥企業在行業面臨洗牌的大背景下,向外突圍,沿著“一帶一路”路線圖陸續在緬甸、印尼等國家投資建廠,而總部蘭溪則依托強大的實體銷售網絡,開設水泥網上商城。另一家冶煉企業因為行業利潤變薄,進行策略調整和技術改造,向更高端的電子產品配件領域拓展。兩家企業的華麗轉身,生動體現了當地政府部門在引導產業轉型過程中的思路和作為。
二、報道內容轉換:講好故事是關鍵
新西蘭著名學者艾倫·貝爾(AllenBell)這樣定義記者:新聞記者是這個時代的職業講故事者,新聞記者的工作就是要找故事和講故事。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對記者的定義更是言簡意賅:尋找故事與講故事的人。做經濟報道的記者同樣如此。經濟政策、政府服務只有通過企業具體實踐的故事,才更具說服力,才能起到宣傳的效果。作為經濟報道記者,關注并記錄宏觀經濟背景下一個個企業的奮斗歷程,也是為書寫億萬人民創造中國的今天這一偉大華章添上重要的一筆。
(一)重視細節,通過企業故事來透視宏觀經濟面
當下,不少經濟報道仍然以繁多的統計數字和專業名詞來填充報道內容,給人以距離感,其癥結在于記者沒有站在廣大受眾的角度上充分消化、解讀、“轉譯”經濟新聞,沒有扎根基層、深入企業去挖掘鮮活的亮點。記者只有踐行“四力”,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本領,投入到基層實踐中挖掘生動故事,報道才有溫度和分量。
在我國經濟邁人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廣播經濟報道可以有所為,也應當有所為,要讓講企業創新故事成為廣播經濟報道的新常態,展現出主流媒體在經濟新聞報道中的視野、手筆和情懷。
講好企業故事,要求記者做到“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埂上找感覺”。只有把故事和細節較好地與宏觀背景相結合,將“大道理”和“小事件”有機融合,既有細微觀察又有系統分析,才能揭示當前經濟建設中的主要經驗、問題及其解決思路和辦法。
在《浙江經濟新看點》系列報道中,《讓科研隊伍成為企業的顏值》講述杭州一家通信公司每年至少拿出營收的12%投入科研從而厚積薄發成長壯大的故事。報道在講述企業故事的同時,對浙江制造業的發展做了進一步反思:“有數據顯示,浙江科技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雖然在全國領先,但平均比例也在5%以下,企業科研投入不足仍是個不爭的事實。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減的當下,如何搶占市場的制高點,或許,這家企業在科研投入上的恒心和毅力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講好企業故事,要求經濟報道記者眼睛不能只盯著上面,要從實際出發,用通俗易懂、人情人理的講述,給聽眾傳遞真實可信的基層信息,使聽眾得到實用的信息和啟示。
2019年,在政府部門的引領和推動下,眾多浙江傳統制造企業掀起了智能化改造的浪潮。聽上去高大上的智能工廠如何與傳統的制造業相結合?浙江之聲推出系列報道《智能工廠的海寧故事》,以3家企業智能化改造成長的故事,真實反映當下浙江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的現狀。其中《豬圈里的夢想》講述的是一家紗線企業的故事。上世紀90年代,這家企業的主人把家里的豬賣了買織機,豬圈改成了生產車間。但在海寧,這樣的紗線企業有1000多家,大部分走的是拼價格的慘烈競爭之路。在掙扎求生的過程中,他自發進行標準化車間建設,換機器換人、智能改造,10萬、30萬、50萬元,一點點投入……如今這家企業年產值超億元,投資5000萬元的新廠房也建了起來,他還另外成立公司,專門給襪業企業提供智能化改造。這組稿件在解答“不同規模的制造業企業如何又快又好實現智能化改造”這一問題時,反映的是企業真實的經歷,可信可學。
(二)人是報道的主體,通過鮮活的故事讓經濟報道有血有肉
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人,講好企業故事,就是要講好人的故事。“寫活、寫好了人物,經濟報道自然就會有血有肉。在人的故事中,通過情節、場景等具有事件變化的要素展現人的努力、人的悲歡,從而進一步展現企業的成長變化,從而使經濟新聞故事化。”否則,經濟報道只能流于“簡單的一事一報”,缺乏將經濟現象與廣泛社會活動相聯系,就會使報道與受眾產生距離。
廣播經濟報道寫人,要抓住故事的細節。如系列報道《智能工廠的海寧故事》中的《經理人帶來的新變化》一篇,其主角是一位職業經理人。他在對企業摸底中發現,企業的機器全是在“機器換人”大潮中更新的世界頂尖德國產經編機,但無論是生產流程還是管理方式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的,130多名工人大多吃大鍋飯。“一切都是手工完成的,比如說業務員接個單,打電話給廠長。那么原料夠不夠呢?廠長要去問采購,對接效率就非常低下。企業發展要上個臺階,要改造,數據化是最重要的一環”。通過主人公的場景講述,將看似枯燥的企業發展故事一一呈現。
廣播經濟報道寫人,要發揮好獨特的聲音優勢。如系列報道《老工業基地變形記》的第一篇《從一錠鋁到一張膜的華麗轉身》。其中,蘭溪市市長在接受采訪時生動又接地氣的原聲表述,將當地地方政府的膽識和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從政府角度來說,肯定是解放思想,如果我不解放,我怎么可能花9.2億元把1400畝土地在這么難的情況下收儲進來,扶你上馬呢。我說我們是鳳凰涅槃,我的毛都燒得差不多了,就是要走出轉型的路子來。”
三、報道基點明確:展現擔當、服務受眾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廣播經濟報道同樣肩負著更加重大的責任使命:宣傳黨的新政策、營造經濟新氛圍、探討發展新問題、評論社會新事物,為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鼓與呼。
浙江之聲2017年的經濟報道《柯橋轉型啟示錄》,尋找當年上半年紹興柯橋印染產業在部分產業形勢低迷情況下實現產值20%以上增長的原因。其中,說到印染企業生產最薄弱的環節是產品原創圖案設計和關鍵技術的研發。過去柯橋的印染產業轉型艱難,很大一個原因是企業不愿意在這兩個環節上投入資金和人力,成本高、見效慢。圍繞這兩塊短板,當地政府打造紡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從時尚設計、科技研發、電商運營等方面為傳統印染企業提供服務。這就起到了很好的探討新問題、評論新事物的作用。
“人們接觸媒體的價值需求是多元的,有用性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企業和個人都需要借助經濟報道進行經濟決策”。廣播經濟報道的另一基點是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務聽眾分析經濟復雜變化并幫助決策。講好企業故事,引導受眾思考蘊含在故事中的經濟溫度與動向,就需要記者深入采訪、精心謀篇布局,展現企業鮮活的實踐,為政府、企業和個人提供參考和借鑒。
系列報道《智能工廠的海寧故事》中,三家不同規模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建設適合自己的智慧工廠,為浙江不少企業提供了樣本參考。
系列報道《浙江經濟新看點》,報道多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亮點和經驗。例如,浙江一家牛奶企業花2700萬元請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統,傳統企業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車。再比如,人民幣上的紅與藍,用的就是杭州一家企業生產的顏料。把顏色做到極致的工匠理念,讓這家企業從一家鄉鎮企業成長為制定行業標準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些都讓人了解到眾多浙江優秀企業的發展信息,給浮躁中的制造企業提供了優秀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