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云



【摘 要】:目的:探討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選取本院自2017年8月-2019年8月就診的67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33例,給予傳統手術治療)與研究組(34例,實施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HSS、ADL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術后的VAS(2.23±0.34)、HSS(76.56±5.12)、ADL評分(86.78±6.12)與對照組(1.54±0.56、65.45±5.34、76.45±6.45)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94%)與對照組(24.24%)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具有較高安全性及有效性,可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發癥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關節鏡微創技術;膝關節骨創傷;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骨關節,加上結構復雜,一旦損傷,臨床恢復較慢。膝關節骨創傷是臨床骨科常見疾病,多是由于建筑意外、交通事故及重物撞擊、運動所致,嚴重影響患者膝關節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中得到應用,本文現將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67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來源于本院自2017年8月-2019年8月就診的,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CT或者MRI證實為膝關節創傷;創傷性閉合性骨折;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血管、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及全身感染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病。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33)與研究組(n=34),其基本資料如下表1所示,經統計學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開放手術治療。采用石膏托、支具固定制動固定受損位置,并根據固定情況,在7-12日施行傳統開放手術。
研究組:給予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術前,采用石膏托或者支具妥善固定患肢,于3-10日內進行關節微創手術。取平臥位,行全麻或者腰麻聯合麻醉;常規止血;堅持無菌操作原則,行前外側切口,注入0.9%生理鹽水,直至流出液清亮,再植入關節鏡觀察。探查軟骨、前后交叉韌帶、半月板等部位是否出現損傷,可有效清除腔內微小游離體,并常規復位半月板損傷。術后,負壓引流48小時,術后冰敷2-4小時,并將止血帶松開7分鐘。術后采用抗生素治療4日。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其肢體末端的血液循環情況,最大限度預防術后感染發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及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VAS、HSS、ADL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術后疼痛進行評估,得分越低表明疼痛感越輕。采用膝關節評分(HSS)系統評價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包括內容:活動范圍、步態、疼痛度、穩定性,馬糞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價日常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理生活能力越高。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臨床手術指標、HSS、ADL評分采用均數()表示,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檢驗。若P<0.05表明數據與數據之間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手術指標與對照組相比,經統計學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HSS、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HSS、ADL評分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HSS、ADL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的VAS、HSS、ADL評分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2所示:
2.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經統計學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3所示: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正常活動的必要關節,然而由于當前交通事故、運動損傷及高處墜落等導致的膝關節損傷患者日益增多,且膝關節骨折常常伴隨有韌帶撕裂、脛骨平臺塌陷及韌帶拉傷等,直接影響患者日常活動[2]。
傳統的膝關節骨創傷采用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治療,盡管該手術方式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但對患者有著較大創傷性,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術后康復[3]。近幾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臨床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關節鏡技術是一種先進的骨科手術,可有效避免傳統開放手術帶來的疼痛,具有創傷性小、術后恢復快的優點,更為重要的是關節鏡技術不需要縫合,也不影響關節功能及美觀,深受臨床學者青睞。在手術過程中,關節鏡可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減少對半月板后角損傷的漏診[4]。采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關節腔,可確保關節腔處于無菌狀態,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此外,關節鏡微創手術有著較好的手術視野,所切開的骨膜較少,并不會損傷過多的健康軟組織,有利于術后康復,改善膝關節功能。我國張文林[5]學者選擇40例膝關節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常規手術方法與采用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結果數據發現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手術治療,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手術治療,表明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的效果顯著。此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手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VAS、HSS、ADL評分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與相關報道相一致[6]。
綜上所述,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患者可降低術后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及日常活動能力,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林. 關節鏡微創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7, 30(8):1174-1175.
[2] 吳善強, 徐兵, 陳玉彬. 膝關節創傷患者微創處理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25):10-11.
[3] 張倩. 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 5(21):159-160.
[4] 麥麥提熱夏提·米吉提. 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臨床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2(48):156.
[5] 張文林. 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臨床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 2017, 25(6):41-42.
[6] 宋馳. 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的臨床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13):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