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江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72例膽總管結石患者,分析36例實驗組合36例對照組,實驗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對照組采用開腹膽總管切開取石治療;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胃腸道通氣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實驗組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胃腸道通氣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顯著,建議推廣。
【關鍵詞】:膽道鏡、腹腔鏡、膽總管結石
【中圖分類號】R71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部分膽囊結石患者合并有膽總管結石,隨著當下飲食結構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體檢的廣泛開展,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臨床常遵循“解除梗阻、消除病灶、通暢引流”的原則有效治療膽總管結石。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逐漸取代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成為醫師和患者的首選方案,本文將選取72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分析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挑選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月間收治的72例膽總管結石患者,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6例。實驗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22-65歲,平均(46.64±6.32)歲;膽總管直徑9-24mm,平均(13.48±3.52)mm;結石直徑4-13mm,平均(9.14±3.16)mm。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3-66歲,平均(47.08±5.59)歲;膽總管直徑9-25mm,平均(13,94±4.22)mm,結石直徑5-12mm,平均年齡(10.31±4.07)mm。比較兩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腹膽總管切開取石治療:實施全麻,經右側肋緣下2cm斜切口,切開腹壁各層組織進入腹腔,探查腹腔,明確病灶,解剖膽囊三角,將肝門部結構進行分離,切除病變膽囊。經膽總管前壁切開,行膽道鏡探查肝膽管,明確結石位置后,盡量取盡膽道結石,并放置T形引流管在膽總管內并妥善固定。檢查膽總管無滲漏,T形引流管從腹壁引出固定。采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并止血,固定置入的腹腔引流管后縫合腹部切口。
實驗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經患者臍下戳孔建立氣腹,并置入腹腔鏡。經腹腔鏡檢查后發現無異常,選在劍突下、右上腹腋前線和腋中線做戳孔,將手術器械從戳孔置入后,再次對腹腔情況進行檢查,對膽囊三角處結構進行細心解剖,將膽囊三角周圍結締組織進行分離,確認膽囊管、膽總管、肝總管和膽囊動脈無誤后,采用可吸收夾夾閉切斷膽囊動脈,保留膽囊管不離斷,僅用鈦夾夾閉;在用電凝鉤將膽囊剝除后,立即對膽囊床止血,經劍突下的戳孔置入膽道鏡,并經膽總管前壁切口進入膽總管內,明確膽總管下段結石,利用取石網取出結石;進一步對肝內膽管進行探查,查明左右肝管是否存在異常情況;最后,對膽總管下端進行檢查,確認下端是否存在狹窄等病變,并放置T形引流管在膽總管內并妥善固定后經腋前線戳孔引從固定。切除病變膽囊,將膽囊取出后,對腹腔進行多次沖洗,并吸盡擦干后觀察是否有膽漏,從膽囊窩置入腹腔引流管,并妥善固定,停止氣腹并縫合切口[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者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胃腸通氣數據,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切口感染、結石殘余、膽漏、膽管損傷)。
1.4 統計學指標
數據采用spss20.0分析,(X±S)與(%)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由t和X?檢驗。P<0.05,有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者手術指標
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胃腸通氣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比較兩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05)。見表2.
3 討論
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且膽囊結石中合并膽總管結石者占比約為10-20%,若不及時有效治療膽總管結石,易發生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中,常采用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傳統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大,且住院時間長;而隨著微創外科的發展及普及,臨床中逐漸應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創傷小。康復快且有效避免了反流性膽管炎、出血等風險,最適合于膽總管直徑大、結石數量較少的患者[3]。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胃腸通氣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和張升濤等人[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表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顯著,可大大縮短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胃腸通氣時間,且明顯降低出血量,進一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于膽總管結石疾病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出血量,比傳統開腹手術更加安全可靠,且加速患者術后恢復,改善預后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顏軍,張麗娥、楊希恩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7.22.(06):437-439
[2] 游勤建,袁發秀,宋平,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對比[J],河北醫學,2016.22(05):721-724
[3] 張雪輝,腹腔鏡聯合膽道鏡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02):96-99
[4] 張升濤、劉勇、高峰等,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現代治療進展[J],肝膽外科雜志,2016,24(06):478-480
[5] 陳武,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J],安徽醫藥,2018,22(4):629-630.
[6] 鄒治義、吳建清、肖克敏,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肝膽外科雜志,2016,24(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