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小偉 李軍 金光明

【摘 要】目的 觀察刺絡拔罐結合針刺治療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50例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患者分為兩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均在口服阿昔洛韋片、維生素 B1、甲鈷胺片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給予刺絡拔罐結合針刺的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單一針刺的治療方法。治療前后,分別做VAS疼痛評分,對比分析兩組疼痛緩解程度的療效差別。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88.0%,對照組總有效率56.0%,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比較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疼痛 VAS 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刺絡拔罐結合針刺治療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確切,優于單一針刺,適宜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帶狀皰疹;肝經郁熱型;針刺;刺絡拔罐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 - 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累及皮膚和神經的病毒性皮膚病,臨床表現主要見于皰疹、神經痛。多發于春秋季節。本研究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患者進行臨床治療觀察分析,主要探討刺絡拔罐結合針刺治療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情況具體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資料及方法
以我院2015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 2 組,治療組 25例,男 15例,女 10例;年齡 33-80歲,平均年齡57.66歲;發病時間 1-7 d,平均 (4.13±1.21)d。對照組 25 例,男 13 例,女 12 例;年齡 22-80 歲,平均年齡 59.80 歲;發病時間 2-6 d,平均 (4.5±1.50)d。兩組患者在發病史、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西醫診斷參考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2]。納入標準:完全符合帶狀皰疹診斷標準;發病在1-7天內;年齡:18-85歲;同意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符合西醫帶狀皰疹或中醫蛇串瘡--肝經郁熱型的診斷標準者;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糖尿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病位:頭面部皰疹;存在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傳染性疾病者;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已經參加其他藥物研究者。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常規消毒病變及周圍部位后,皰疹及附近皮膚運用梅花針或三棱針進行點刺,頻率70次~90次/min,刺破皰疹之后,流出液體,而周圍皮膚充血為宜,但要以患者的耐受為度。然后在點刺部位進行拔罐,每次留罐時間為5分鐘,拔出的液體量為3-6ml。起罐后,用無菌干棉球擦拭殘留液,再用無菌紗布敷貼固定。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然后選用統一的一次性針灸針,規格為0.25mm×40mm,用75%酒精對針具及局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后,在患者疼痛局部阿是穴進行圍刺,針尖向中心平刺進針,體穴選取:曲池、合谷、支溝、俠溪、血海、三陰交、太沖、患側夾脊穴。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使用單一針刺療法,其針刺方法同治療組針刺法。
2.1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取長度為10cm的標尺,等分成10個刻度,從0分到10分,其中0分為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劇痛。醫生指導患者在視覺模擬尺上標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的部位,觀察并記錄評分。
2.2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情況,采用視覺可視化疼痛評分(VAS)評價疼痛改善情況,再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療效評價標準。治愈:主癥和體征消失或皮疹結痂良好,疼痛癥狀基本消失,VAS為 0-1分,療效指數≥90%;顯效:主癥和體征大部分消失,或皮疹大部分結痂,尚留零星,疼痛明顯緩解,VAS為 1-2分。70%≤療效指數<90%; 有效:主癥和體征部分減輕或消失,如皮疹部分結痂,疼痛明顯緩解,VAS 為 3-4分。30%≤療效指數<70%; 無效:主癥和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或如皮膚結痂,但不明顯,疼痛反復,VAS > 4分。療效指數<30%。計算:療效指數=( 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 /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 =(痊愈 + 顯效 + 有效)/ 總例數 ×100%。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 .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 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χ2 檢驗,P<0.05為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 結果
4.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 8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56%,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比較治愈率和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刺絡拔罐結合針刺比單一針刺治療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療效顯著。詳見表1。
4.2 兩組疼痛VAS評分情況
治療10天后,兩組V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5 討論
帶狀皰疹一病,中醫稱之為“纏腰火丹”、“蛇串瘡”、“蜘蛛瘡”等。其病因病機多為外感火熱之毒、或情志失調、過食辛辣、肥甘厚膩等所致火毒濕熱之邪蘊結肌膚,阻滯經絡氣血而發病。肝經郁熱型屬臨床常見分型,其主要證候為: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舌苔簿黃或黃厚,脈弦滑數。若未能及時、規范、有效地治療,病情遷延難愈,往往導致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西醫臨床常采用止痛、抗病毒及營養神經等方式治療,但療效欠佳。所謂刺絡拔罐是從傳統的刺血療法上改進而來,即在皮膚上點刺出血后,再拔上火罐。傳統醫學通常將該法用于“經絡不通之病”。《素問·針解》曰:“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薄夺樉拇蟪伞吩疲骸叭酥畾庋郎煌ǎ捎么萄ㄒ造畛淠郎!爆F代醫學研究表明,刺絡拔罐的作用機制可能與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氧化應激等有關[5],刺絡拔罐可能是通過瀉除局部組織內的“惡血”,直接排出包括 SP 在內的炎性介質,減輕局部炎性反應,以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本課題通過臨床觀察兩組在常規西醫治療和針刺的基礎治療上,治療組再聯合刺絡拔罐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療效確切,且臨床觀察中兩組病例均無不良事件的發生,故可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可靠的臨床資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
[2]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中國中醫出版社,2012: ZYYXH/T355.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84.
[4] 楊麗萍,袁軍,邵云,等.雙重圍刺配合刺絡拔罐治療頻次對急性帶狀皰疹療效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20,39(4):462-466.
[5] 汪曉露,原愛紅,原理.刺絡拔罐放血療法作用機理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新中醫. 2020,52(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