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剛
【中圖分類號】 R6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026-01
不少中老年朋友都有關節疼痛的困擾,有人表現為關節腫痛,也有人主訴關節持續鈍痛,還有人在活動時突然發生關節劇痛,這大多是骨關節炎的表現。此病屬于退行性疾病的范疇,目前是無法治愈的,只有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將治療與日常保健相結合,才能有效延緩病情的發展。
一起認識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損害為主的關節疾病,主要發生在膝、踝、髖、手、脊柱等關節,這些部位均具有負重大、活動多的特點。此病多發于老年群體,60歲以上者發病率可達50%,而70歲以上者則高達80%,一般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且致殘率超過50%,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其實只要我們處于活動狀態,關節磨損就會發生,但年輕人的身體自愈能力較強,可以自行修復關節的微小創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自愈能力漸漸變差,所以骨關節炎更容易找上門。同時骨關節炎的發生與職業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礦工需要長期反復使用膝關節及肘關節,導致關節軟骨的負擔過重,久而久之,極易導致軟骨損傷。另外,肥胖者也是骨關節炎的高發群體,受身形的影響,他們的骨關節要承受更大的重量,尤其是臀部及膝蓋的壓力相對更大,除此之外,因肥胖所造成的步態改變以及高脂肪的飲食習慣也會對關節的生物力學造成影響。
關節疼痛是骨關節炎最典型的表現,在發病早期,我們的關節軟骨受損程度較輕,所以疼痛感也相對較輕,多為間歇性的輕中度鈍痛,一般發生在運動時,休息后便能有效緩解。但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可能出現持續性的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即使是夜間休息時也會痛。還有一種常見表現就是活動受限,在早期主要是晨起或久坐后出現的活動不靈便,但活動后很快便能恢復。病情嚴重后則會出現關節腫脹、觸痛、活動響聲的表現,關節活動范圍會明顯減少,日常活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藥物治療
非甾體類抗炎藥:具有止痛、解熱、抗炎的作用,能有效控制骨關節炎癥狀,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此類藥物可能會引發惡心、嘔吐等消化道不良反應,嚴重者甚至會誘發消化道出血,所以存在胃腸疾病者應提前告知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另外,非甾體類抗炎藥還可能引發肝腎功能損害、影響血小板功能、誘發心血管不良事件,所以應按照短療程、最低有效劑量的原則用藥。
對乙酰氨基酚: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種疾病,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時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因此在發病早期可將乙酰氨基酚作為短期首選藥物。但它也可能引發胃腸道反應以及肝毒性,在應用時也需多加注意。
氨基葡萄糖:它是天然的氨基單糖,從理論上講能有效改善關節軟骨的代謝,提高關節軟骨的修復能力,并發揮有效的抗炎作用,改善病人的疼痛癥狀。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氨基葡萄糖包括硫酸氨基葡萄糖和鹽酸氨基葡萄糖,兩者生物學作用相似,僅在氨基葡萄糖含量方面存在差異。但臨床上對此類藥物是否真的能修復軟骨這一問題尚存在爭議,一般建議聯合非甾體類抗炎藥使用。
阿片類藥物:在急性疼痛發作期,上述藥物可能無法起到充分緩解疼痛的作用,這時可考慮使用耐受性好且成癮性小的阿片類藥物,如口服可待因、曲馬多等,建議從低劑量開始,在醫生的指導下每隔幾日緩慢增加劑量。
其他口服藥物:首先是維生素A、C、E、D,臨床發現骨關節炎的軟骨損傷可能與氧自由基作用有關,而維生素A、C、E具備抗氧化作用。同時老年人患骨關節炎與缺鈣也有著一定的聯系,而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與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骨骼退化的進度。其次是雙膦酸鹽,能抑制骨細胞溶解礦物質,避免礦物質外流。但這兩類藥物均無法對疾病起到全面的治療作用,還是需要配合其他藥物才能使病情得到有效緩解。
局部注射藥物: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以及玻璃酸鈉兩種。前者具有抗炎、抗風濕的功效,一般在關節腔內注射2-4小時內可有效緩解關節僵硬、酸脹以及疼痛癥狀。但糖皮質激素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加劇關節損害,所以同一關節不應反復注射,注射間隔時間不應短于4-6個月,具體劑量需要醫生對病人進行綜合評估后確定。玻璃酸鈉是關節溶液和軟骨基質內的重要成分,其作用就像是注入汽車發動機中的機油一樣,在進入關節腔后能有效提高關節液的潤滑度和粘稠度,緩解骨關節炎癥程度。雖然它具有副作用小的特點,但對于重度骨關節炎的療效較差。
手術治療
關節鏡微創治療:如果通過藥物治療已無法控制骨關節炎病情的發展,可借助關節鏡對軟骨碎屑、游離體進行清理和灌洗,從而有效緩解滑膜炎癥,改善關節內環境,此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在安全性方面大家可以基本放心。
人工關節置換術:在骨關節炎晚期,關節軟骨退變嚴重,且關節畸形,病人的日常活動受到嚴重限制。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情況下,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此方法是目前臨床公認的矯正畸形、消除疼痛、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簡單來說,關節置換就是將壞掉的那層軟骨去掉,換成人造的,中間再加上一種特殊材質制作的耐磨墊片。
日常保健有妙招
保護關節,防止外傷
首先要避免過于勞累,受累關節處不宜用力過猛,并養成經常使關節充分舒展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穿著減震效果好、防滑度高的鞋子,謹防扭傷、跌傷、滑到。同時骨關節炎對于風寒和潮濕比較敏感,平時要注意關節保暖,有條件者可購買除濕設備,以避免濕氣侵蝕關節。
調節飲食,控制體重
在日常飲食中,建議大家選擇低糖、低鈉、低脂食物,注重蛋白質、維生素以及纖維素的攝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胖者應減少熱量攝入,并尋求醫生的建議制定合適的減肥方案,以減輕身體關節壓力。另一方面,吸煙會消耗身體的氧供應,減慢組織新陳代謝,所以積極戒煙也是很重要的。
堅持鍛煉,增強力量
不少人都認為骨關節炎是“勞累病”,靜養才能確保安全。其實恰恰相反,我們的關節軟骨只有在承重時才能通過收縮和舒張來從關節液中吸取營養,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反而會加速軟骨退化。另外,肌肉是關節的動力系統,靜養可能會引發肌肉萎縮,影響整個身體的運動能力。建議大家選擇對關節沖擊力較小的柔和運動,如游泳、散步、太極拳等,運動過程中要注意關節局部保護,如果出現關節疼痛癥狀,應立即停下來休息。避免進行爬山、爬樓、蹲起、長距離行走等超出關節承受能力的運動。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勾腳抬腿、側抬腿等肌肉鍛煉,以增強股四頭肌肌力,改善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