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靜淵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熏洗聯合針灸法對混合痔術后患者創面疼痛及愈合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60例混合痔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行中藥熏洗坐浴聯合針灸治療,對照組采用高錳酸鉀溶液熏洗坐浴治療。分別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水腫、創面愈合時間。結果: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創面愈合時間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疼痛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熏洗配合針灸療法對預防混合痔術后創面疼痛、水腫及愈合有很好的效果,便于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藥熏洗;針灸;混合痔術后;創面疼痛;創面愈合
【中圖分類號】 R6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043-01
痔瘡在臨床是常見多發的肛腸疾病,因人們不良生活習慣、生活壓力及飲食結構的不合理,發病率逐漸增加,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大便形狀的改變,排便時出血,存在排便困難等。目前痔瘡存在病情反復,難以愈合的特點[1],給患者身心帶來負面影響。合痔手術治療在臨床有較好的療效,但術后可出現出血、疼痛、水腫及排便困難等一系列問題。為改善術后患者不適情況,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我科對混合痔手術后患者行中藥熏洗坐浴配合針灸治療,臨床研究發現效果良好,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行混合痔痔瘡手術患者共計60例,隨機分為分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試驗組男性患者為16例,女性患者為14例,年齡22歲~70歲,平均年齡(41.2歲±17.6歲),病程7個月5-1年(3.1±4.7);對照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3歲~71歲平均(46.2歲±9.7歲),病程1-18年(7.1±5.1)。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診斷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1]指標;臨床癥狀明確診斷為混合痔患者,并參加手術,手術方式為混合痔外切內扎術。②患者肝腎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①精神病患者;②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③伴有潰瘍性結腸炎、肛裂、直腸癌等其他肛腸疾病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切內扎術,術后常規予補液抗炎、止血等治療。
1.3.1?試驗組?患者予中藥溶液熏洗坐浴聯合針灸治療,藥方為科室自擬方:馬齒莧30g、蒲公英30g、黃柏12g、苦參12g、赤芍12g、玄明粉10g、五倍子20g,本院中醫房將中藥濃煎,200ml,對患者臀部及肛門先熏后洗,患者蹲坐于放有中藥的盆子上方,使藥水的熱氣熏蒸患處,藥水溫涼后清洗會陰處,20min/次,2次/d。7天為一個療程。護士在熏洗過程中,注意水溫及患者身體情況,如有異常及時處理。試驗組熏洗的基礎上聯合針灸,酒精消毒關元、大腸俞穴,選擇患者易于下針的體位進行施針,以平補平瀉法提插捻轉,每5min捻動一次,針留30min,1日/1次。共7天。
1.3.2?對照組?患者給予高錳酸鉀溶液熏洗坐浴治療,20min/次,2次/d。7天為一個療程。
1.4?療效評價標準?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相關標準。
顯效:創面水腫,疼痛顯著減輕,滲血消失,無感染癥狀;有效:疼痛、水腫有所改善,創面出現少量滲液、滲血,無感染癥狀。無效:癥狀沒有明顯變化,存在感染癥狀或存在進行性加重的情況。
疼痛指標:采用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監制的VAS卡。
按評分值將觀察指標設定為4個等級:無痛(0分);輕度疼痛(1~4分);中度疼痛(5~7分);重度疼痛(8~10分)。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表1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干預后,疼痛明顯緩解,效果強于對照組,且術后創面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俗話說“十人九痔”,可見痔瘡發病率之高。痔瘡易反復發作難以根治,肛腸科醫生在臨床診療中工作開展難度加大,而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易導致血栓性靜脈炎、貧血、直腸癌等并發癥,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較大嚴重的影響,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如何緩解患者術后疼痛、促進創面愈合為醫務人員首要之舉[4]。
中醫學認為痔瘡是因為患者外感風濕燥熱之邪、飲食不節制,過食肥甘厚膩之品、情志內傷、導致淤血濕熱阻滯肛門,氣血不暢,凝結肛門所致。臨床為減輕患者痛苦,常常會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但術后引起的疼痛、出血、感染等問題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中藥熏洗坐浴是利用中藥的熱量、蒸汽作用患處,促進藥物透過皮膚滲入機體內部,可通過汗液利于將機體非特異性炎癥介質、新陳代謝產物排出體外,進而發揮消腫止痛、活血祛瘀、疏通臟腑、清熱解毒及燥熱止癢的功效。本研究熏洗方劑中苦參為燥濕去蟲、祛風瀉火之藥,黃柏清熱燥濕,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功效;玄明粉具有泄熱通便,軟堅散結清熱解毒之功效;五倍子具有降火、止血、解毒等功效;馬齒莧養血、止血、退腫之功效;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之功效。
毫針刺入關元、大腸俞穴,可刺激穴位下血液循環,調節氣血、臟腑,有活血化瘀、止痛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藥熏洗坐浴聯合針灸,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緩解其不適癥狀,加快創面愈合,臨床效果確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鄭曉敏,鄭桂珍.掛線療法聯合中藥熏洗治療復雜性肛瘺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4):415.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 [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463.
[3]?鄭祖艷,孟憲宇,苗永新,等.撳針二白穴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痔瘡術后疼痛臨床觀察 [J].上海針灸雜志2020,39(2)217.
[4]?李積良,王繼寧 . 中醫藥內外結合法治療混合痔術后并發癥的臨床觀察 [J].陜西中醫,2016,37(12):1636-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