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鳳

【摘要】目的:針對感染患者檢驗其病原微生物,為預防感染治療提供臨床參考。方法:選取院內2019年期間院內總共送檢1078份痰液標本進行微生物檢測,分析其在抗感染治療中的意義。結果:病原菌457株,其中革蘭陰性菌占415株,革蘭陽性菌占42株,其中革蘭陰性菌主要以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革蘭陽性菌以黃金色葡萄球菌為主。結論:院內感染發生率最高的呼吸科,在抗感染經驗治療期間應確定患者的微生物類型,然后針對合理用藥,降低耐藥性發生率。
【關鍵詞】病原微生物;抗感染;經驗治療
【中圖分類號】 R4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067-02
臨床中往往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患者在制定的治療方式上以給抗生物類型藥物為主。隨著我國醫療技術不斷進步,抗生物藥物選的面逐步拓寬,臨床針對微生物感染患者尚未建立標準化的給藥方案,易發生大量耐藥性風險。院內收治的患者由于疾病差異性,所以發生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不足的事件較多,一旦爆發大面積的感染會侵害患者與醫務人員的生命安全,當中呼吸內科作為院內感染的主要科室之一,是導致高齡呼吸道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誘因[1]。所以,重點以呼吸內科為主,探討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期望為抗感染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經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院內呼吸內科送檢的痰液作為標本,開展病原微生物鑒定工作。
1.2?方法
痰樣本取樣:全部收集的痰液標本均由院內呼吸科住院患者中采集的痰液,采集要求:均在未給予抗生物藥物前;詳細方法:晨起給予患者清水清理口腔,然后用力排痰到無菌容器中,60分鐘內送檢,完成涂片后利用顯微鏡儀器觀察,合格標準:白細胞>25個/底部視野,上皮細胞<10個/低倍視野。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2],完成細菌的分離培育及鑒定。
2?結果
2.1?痰培養送檢病原菌分布結果
痰培養送檢標本1078份共分離出病原菌457株,其中革蘭陰性菌占415株,革蘭陽性菌占42株,其中革蘭陰性菌主要以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革蘭陽性菌以黃金色葡萄球菌為主,詳見表1。
3?討論
我國院內感染相關流行病學數據報道,呼吸科屬于高發科室,嚴重侵害患者及相關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如果過于嚴重易爆發成為嚴重的院內感染[3]。所以在抗感染工作上面至關重要,應當針對性病情、病原菌與耐藥情況展開綜合性考量后制定。
本研究結果發現,痰培養送檢標本1078份共分離出病原菌457株,其中革蘭陰性菌占415株,革蘭陽性菌占42株,其中革蘭陰性菌主要以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革蘭陽性菌以黃金色葡萄球菌為主;本次研究結果中發現排名靠前主要涉及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氏不動桿菌與陰溝腸桿菌。在臨床中由于各個區域分析出相關呼吸病原微生物具有差異性,主要可能與地域、天氣與病患自身等因素密切相關。本身呼吸科收治的相關呼吸病患屬于老年與兒童,因為兩者患者類型抵抗力較差,易出現反復性發生與感染,譬如:肺炎、慢阻肺、支氣管炎等等,所以臨床中在確定治療藥物期間需要先掌握其微生物分布現狀,建立增強患者機體效能的治療方案[4]。目前由于激素藥物與廣譜抗菌藥物大量應用在疾病的治療中,而呼吸疾病患者在感染后易進一步誘發肺炎,并且因為部分患者因疾病因素限制,常常需要借助搶救、插管等侵入性刺激的行為,易增強侵襲性真菌而出現肺部組織深度真菌感染風險,所以重視抗感染治療十分關鍵。
綜上所述,院內在開展抗感染工作期間,落實好病原微生物檢驗至關重要,在疾病治療期間應當保證抗生素類型藥物的合理應用性,在增強機體免疫的基礎中應當達到控制細菌等耐藥性菌株的發生,這樣能夠便于進一步控制院內感染率,對于易感染的呼吸科及預防院內感染工作而言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文龍,郭宏.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9(6):46-47.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 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3]?高永華,關偉杰,朱亞楠,等. 支氣管擴張癥患者急性加重期呼吸道病原譜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9,42(4):25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