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宮睿競 郭云龍 張天策

【摘要】目的:研究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療法聯合肌內效貼治療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下肢疼痛治療效及價值.方法:選擇68例于我院治療的卒中后偏癱下肢疼痛患者,納入時間為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采用奇偶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34例.其中參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實驗組實施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療法聯合肌內效貼治療及常規康復治療貼治療.結果:兩組治療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P<0.05)。結論: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療法聯合肌內效貼治療對卒中后偏癱下肢疼痛效果顯著.
【關鍵詞】卒中后偏癱;下肢疼痛;肌筋膜疼痛觸發點;肌內效貼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093-02
腦卒中屬于近些年來患病率逐年上升的疾病之一,預后會遺留肢體功能障礙,如偏癱是患者的常見后遺癥,痙攣期的腦卒中患者小腿內后側長期短縮的肌結常易產生觸發點疼痛,觸壓時有疼痛加重和局部肌肉顫搐以及可能引起的遠處牽涉痛,使腦卒中患者不能正常進行康復訓練,降低了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較大負擔[1-2],所以目前臨床治療腦卒中不再局限于提高其生存率,還注重對腦卒中后遺癥及并發癥開展針對性康復治療。特以68例卒中后偏癱下肢疼痛患者為實驗對象,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為2019年4月至2019年第7月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院康復醫學科明確診斷并入院治療的腦卒中后伴有下肢疼痛偏癱患者68例,隨機分為參照組及對照組。參照組男、女分別為24、10例,年齡47~82歲,平均(64.5±3.2)歲;實驗組男、女分別為22、12例,年齡49~82歲,平均(65.5±3.6)歲。兩組在年齡、性別差異等一般狀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參照組?常規康復訓練
患者主要采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平衡及協調功能訓練、運動再學習和功能性電刺激等常規康復手段對整體的功能進行治療,治療的方法、時間及頻次均保持一致,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的指導,避免產生異常模式和抵消治療效果。
1.2.2?實驗組?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給予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療法聯合肌內效貼治療
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療法
具體方法如下:
肌筋膜觸發點的檢查 觸診小腿后內側肌群,如查體觸及條索結節,查體有輕微疼痛,此處皮膚用外科標記筆進行標記。臨床表現:腓腸肌、脛骨后肌和趾長屈肌有可觸及多發性痛性結節,見于足下垂患者;踇長屈肌、比目魚肌和蚓狀肌、趾短屈肌有可觸及多發性痛性結節,見于足內患者。據多數患者表示,此類結節處有壓牽涉痛,并且在夜里容易引起小腿抽搐。
操作方法:
根據患者對疼痛覺敏感程度和小腿圍徑不同選擇不同長短的針具:選用直徑0.35mm,長75mm和45mm的銀針。患者取俯臥位,使其全身放松,患側小腿裸露,操作者在患側小腿后內側定位觸發點并用龍膽筆標記,局部碘伏消毒后,判斷在肌腹內觸發點深度,針刺已定位標記的上述各肌的肌筋膜觸發點。在操作時,用一手拇指壓住觸發點上的皮膚,快速刺入可以避免皮膚刺痛,操作時針尖直達觸發點并來回穿刺,需引出局部肌肉跳動,有1次或2次跳或更多均可。針刺肌肉跳動時會帶有強烈的酸脹痛,拔針后的休息時間可以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定,一般2、3分鐘,期間可以進行小腿肌的牽伸。如果直刺沒引出肌肉跳動反射,可多方向斜刺,針改變方向時要在回針到皮下后再改變方向需要注意,如針尖位置仍在原地,肌肉的跳動不易引出,整個過程不要使患者不產生畏懼感。針刺每日1次,每周訓練5 d,共持續針刺4周。
肌內效貼治療
具體貼法為:(1)促進脛前肌收縮、足背屈的貼法:應用I型貼扎,錨為脛骨外側面上端,肌內效貼使用20%~30%的拉力,沿脛骨前肌方向向下,繞過踝關節,尾為前足內側。(2)抑制小腿三頭肌收縮,促進足背屈的貼法:小腿三頭肌放松貼法:患兒俯臥,足前部垂出床緣,使足略背屈,以20%~30%的拉力采用Y形貼布錨在足跟骨底部及跟腱附著處,尾沿腓腸肌位置延伸,于股骨內外側髁起點處為末端。肌內效貼每天更換1次,治療周期為4周。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統計分析。參照組訓練前后比較、實驗組治療前后差異性比較比較采用成對樣本t檢驗。
2?結果
實驗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治療后得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目前,世界上對于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的研究主要以發病機制和臨床療效應用為主,并且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技術現在已成為國外康復醫學界診斷和治療骨骼肌疼痛、關節活動度受限以及運動損傷和疲勞的主要手段,其臨床應用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和廣泛應用,并且臨床療效顯著。
肌內效貼于上世紀70年代起源于日本,起初應用于運動領域,開發的初衷是更好的治療肌肉和關節疼痛,緩解腫脹。近年來以一種新的技術被應用在康復領域。通過不同形狀、位置、作用方向的貼扎,達到放松肌肉,提高肌力,維持關節穩定性,改善關節活動度并防止關節活動度異常,并可調整筋膜,使肌肉發揮正常功能,加強癱瘓部位本體感覺的作用[3]。
本研究發現,經過4周的聯合治療后,實驗組的疼痛明顯低于了參照組,說明患者的下肢疼痛改善將有利于患者的運動和康復。
綜上,對于卒中后偏癱下肢疼痛患者,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療法聯合肌內效貼治療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下肢疼痛。
參考文獻:
[1]?張夢月,馮加彬,張蕊,等.肌電生物反饋結合肌內效貼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的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2):48-49.
[2]?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J].中華神經科志,2019(09):710-715.
[3]?張恩豪,崔波,王俊.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在康復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系統醫學,2020,5(04):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