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先維


【摘要】目的:探討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后踝關節內骨折的療效分析。方法:選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踝關節內骨折患者42例,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應用前入路手術,研究組患者應用后外側入路手術,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手術情況。結果:研究組治療效果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雖然后外側入路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相對傳統前入路稍微差一點,但是治療的效果非常好,應用效果明顯,可在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后外側入路手術;后踝關節內骨折;療效
【中圖分類號】
R19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119-02
后踝關節內骨折在臨床上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骨折的部位需充分的進行復位,不但要求精準的解剖復位而且要求要有牢固的內固定,預防患者產生踝關節的退行性病變[1]。后踝關節內的骨折患者經常發生踝部腫脹以及疼痛,皮下產生青紫和淤血,踝關節不能進行活動,也不能隨意走動,查體能夠看到踝關節發生畸形,外踝或內踝有明顯的壓痛感,部分患者會發生骨擦感以及骨擦音。臨床上通常用手術治療以及保守治療對踝關節骨折的患者實施治療。本研究選取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后踝關節內骨折的療效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踝關節內骨折患者42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21例,對照組男16例,女5例,年齡范圍為18-60歲,平均年齡為(36.56±7.23)歲;研究組男13例,女8例,年齡范圍為20-59歲,平均年齡為(37.59±7.74)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兩組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已簽署同意知情書,我院倫理委員會也予以批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應用前入路手術,內踝下方實行弧線形切口,將筋膜切開后內踝暴露出來,應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骨折后,對內踝與后踝進行復位固定。
1.2.2?研究組患者應用后外側入路手術,讓患者采取俯臥的體位,實施硬膜外麻醉后手術,以腓骨的后緣以及跟腱的外側緣中線作為起點,進行環繞外髁上制作一個切口。將深筋膜以及腓骨長短肌切開,充分將外髁暴露出來,采取克氏針將骨折的部位臨時固定,將后踝和內踝進行復位固定。
1.3?觀察指標
1.3.1?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2] 療效評定標準為,優:手術之后踝關節的活動度恢復正常,沒有功能的障礙;良:手術之后踝關節的活動度基本上恢復正常,勞累之后偶爾出現疼痛現象;差:手術之后踝關節活動度顯著受到限制,活動度不能超過30°,疼痛比較頻繁。
1.3.2?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和骨折愈合的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研究產生的數據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均值±方差(x±s)表明,而計數資料則用X2(%)來表明,計量資料使用t來檢驗,當P<0.05時,提示有差異性且對比有意義。
2?結果
2.1?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治療效果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手術情況
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后踝關節內骨折在臨床踝關節中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經常合并關節面的損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容易引發骨折不愈合以及關節畸形等嚴重的并發癥。進行保守治療對后踝關節內骨折的復位不精確,所以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3]。研究表明,因為踝關節的穩定性和踝關節的接觸面積有關,所以后踝骨折累及踝關節面超過24%的患者要進行手術治療。當前臨床上對于后踝關節內骨折手術的入路選擇方面還沒有進行統一,因此對于后踝關節內骨折患者實行前入路以及后外側入路實施手術。
前入路屬于后踝關節內骨折手術的經典入路之一,療效在臨床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后外側入路是近幾年剛研究出的手術入路方法,有學者覺得實行后外側入路能夠充分的暴露后踝骨折的部位,能夠在直視下實施解剖復位,減少復位不良的可能,而且螺釘置入也更加方便[4]。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效果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雖然后外側入路的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相對傳統前入路稍微差一點,但是治療的效果非常好,應用效果明顯,可在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廖維, 張志群, 唐凱,等. 經踝關節后外側入路治療難復性青少年踝關節旋后-外旋Ⅱ型損傷[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8, 033(023):P.1828-1830.
[2]?蘆浩, 袁玉松, 徐海林,等. 經腓骨外側入路行脛距跟關節融合術治療脛距關節和距下關節病變[J]. 中華骨科雜志, 2019, 39(9):567-571.
[3]?Elwahab M R A , Eid A S , Kotb A , et al. Is posterolateral plating better for fixation of Weber B distal fibular fractures than lateral pla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 2020, 31(1):58-66.
[4]?杜曉輝, 張紅亮. 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外側入路和內側入路合理選擇:爭議與共識[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20, 40(03):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