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超


【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瘤與肝臟腫瘤診斷中多排螺旋CT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接受的肝臟腫瘤患者4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原發性肝癌分為常規組(20例),將肝血管瘤分為觀察組(2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16排螺旋CT診斷,比較兩組患者占位病灶實質區域部分灌注參數、正常肝臟實質區域灌注參數。結果:兩組患者占位病灶實質區域部分灌注參數有顯著差異,且觀察組患者HBF、HBV、PS、MAF均高于常規組患者,MTT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正常肝臟實質區域灌注參數有顯著差異,且觀察組患者HBF、MAF高于常規組患者,MTT、HBV、PS、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結論:多排螺旋CT診斷肝血管瘤與肝臟腫瘤有著較高的診斷價值,可以考慮積極推廣。
【關鍵詞】多排螺旋CT;肝血管瘤;肝臟腫瘤;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19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147-01
肝動脈造影屬于肝臟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其準確率較高,但該方法屬于有創性操作,在臨床上有著較大的推廣難度,因此需要探討一種有效的診斷方法,而多排螺旋CT診斷有著較高診斷準確性,而且便于推廣[1]。本文就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8月接診的肝臟腫瘤患者4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以此來探討多排螺旋CT診斷肝血管瘤與肝臟腫瘤的臨床價值,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接受的肝臟腫瘤患者4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通過。將原發性肝癌分為常規組(20例),將肝血管瘤分為觀察組(20例),其中常規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7/13,平均年齡為(45.64±4.43)歲,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16/14,平均年齡為(45.82±4.51)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P>0.05,無顯著性差異,能夠進行比較。
1.2?診斷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16排螺旋CT診斷,設置管電壓為120kV,設置管電流為自動毫安,設置掃描間距為5mm,設置掃描厚度為5mm,設置螺旋間距為1.5mm,設置全角旋轉為0.4s,設置時間間隔為5s;采取全肝灌注模式,對患者進行對比劑注射,速率為5mL/s,注射劑量為20mL生理鹽水,10s后,對患者全肝實施灌注,之后再對其進行掃描,檢查時間為90s,掃描次數為15次左右[2]。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占位病灶實質區域部分灌注參數、正常肝臟實質區域灌注參數。
1.4?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40例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當P<0.05時,則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占位病灶實質區域部分灌注參數比較
兩組患者占位病灶實質區域部分灌注參數有顯著差異,且觀察組患者HBF、HBV、PS、MAF均高于常規組患者,MTT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正常肝臟實質區域灌注參數比較
兩組患者正常肝臟實質區域灌注參數有顯著差異,且觀察組患者HBF、MAF高于常規組患者,MTT、HBV、PS、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如表2所示。
3?討論
肝血管瘤、肝臟腫瘤是屬于人體常見占位性疾病,多發與肝臟部位,病情進展時很容易轉變為惡性腫瘤,對患者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有著極大的威脅,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盡早的診斷與鑒別,從而幫助患者及時接受有效治療[3]。
相關臨床研究報道指出,肝臟器官不僅有著非常復雜的結構,而且非常容易出現多種病變,而腫瘤屬于病變形式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容易產生實質性硬化表現,進而使得肝臟內部血竇隨著變化,嚴重時會出現毛細血管化的情況。除此之外,患者出現腫瘤病變時,肝臟動脈中的門靜脈血管支也會產生大量纖維結締組織,而且患者的正常肝臟也會出現假小葉以及結節樣變化,隨著病情的進展會發展為原發性腫瘤以及肝臟轉移癌。肝血管瘤屬于臨床上常見的肝良性腫瘤,海綿狀肝血竇是肝血管瘤主要成分,是異常擴張纖維組織不完全間隔所形成,通過肝臟動脈來進行血液提供[4]。利用CT對其進行強化掃描,肝血管瘤動脈期病變邊緣會出現點狀、片狀以及云絮狀強化。肝臟動脈血管結構粗大能夠幫助腫瘤提供血液,利用CT增強掃描,肝臟密度增大,而肝實質表現出相對小密度,CT增強掃描顯示肝轉移病灶近乎沒有強化情況,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血液供應不充足所導致的,如果患者以往沒有原發病,則會使得診斷的難度有著一定的增加。判斷病變區血液供應情況的有效指標為HBV,當新發血管有對比劑經過使,會相應增加腫瘤在每個單位體積內所分到的對比劑量,從而促使HBV的水平提升。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占位病灶實質區域部分灌注參數、正常肝臟實質區域灌注參數均有明顯差異,該結果提示多排螺旋CT診斷能夠起到較好的鑒別與診斷,證實多排螺旋CT診斷有著極為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5]。
綜上所述,多排螺旋CT診斷在肝血管瘤、肝臟腫瘤診斷中的應用,是能夠起到比較良好的診斷效果,從而為臨床醫師提供重要指導,有助于患者疾病治療的針對性提升,其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將其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顧士鵬.多排螺旋CT診斷肝血管瘤及肝臟腫瘤的臨床價值探討[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9):186-187.
[2]?張璟,趙永祥.多排螺旋CT診斷肝血管瘤及肝臟腫瘤的臨床價值研究[J].飲食保健,2019,6(15):256-257.
[3]?徐進華.多排螺旋CT診斷肝血管瘤及肝臟腫瘤的作用分析[J].醫藥前沿,2018,8(35):130.
[4]?宮秀芝.多排螺旋CT診斷肝血管瘤及肝臟腫瘤的臨床價值探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69.
[5]?孫艷.多排螺旋CT診斷肝血管瘤及肝臟腫瘤的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