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華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用于腦死亡捐獻器官家屬中的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5月至2020年2月接受腦死亡器官捐獻者家屬50例進行研究,隨機數字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對兩組家屬配合度及單個捐獻人器官捐獻個數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家屬配合度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76.00%(P<0.05);觀察組單個捐獻人器官捐獻個數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用于腦死亡捐獻器官家屬中可提高其配合度,也能提高單個器官捐獻人器官捐獻個數,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路徑;心理干預;腦死亡;捐獻器官;家屬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199-02
腦死亡捐獻器官指患者只能依靠呼吸機和藥物維持生命體征,結合患者個人生前意愿和家屬的同意,以無償捐贈的方式將器官捐獻醫學院用于醫學教學或給需要的病人用于延續生命[1]。器官捐獻者的家屬往往會產生震驚、悲傷、猶豫等心理變化,對家屬配合不利,最終可影響器官捐獻結果,故應加強對家屬的心理干預[2]。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用于腦死亡捐獻器官家屬中,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至2020年2月接受腦死亡器官捐獻者家屬50例進行研究,隨機數字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齡28~64歲,平均年齡(42.57±6.81)歲。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29~64歲,平均年齡(41.98±7.12)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統一為器官捐獻者家屬進行心理疏導,通過與家屬良好溝通予以安慰、鼓勵等。觀察組實施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①查閱既往腦死亡器官捐獻者病例資料及臨床研究資料,分析總結家屬心理變化,根據器官捐獻者家屬心理變化制定護理路徑表,護理人員按照護理路徑表實施相應心理干預。②震驚、否認期:家屬由于難以接受現實,會出現抵觸情緒,容易激惹,護理人員應充分理解家屬行為,在對腦死亡患者治療、護理過程中表現出冷靜果斷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扎實的專業知識及熟練的操作技能,提高家屬信任度,同時及時告知家屬相關病情信息,滿足家屬對患者病情信息的需求,使之能夠逐步接受患者病情。③焦慮、悲傷期:護理人員予以家屬人文關懷護理,為其提供情感支持,鼓勵家屬宣泄內心感受,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為家屬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導。③不解、猶豫期:護理人員應進一步加強器官捐獻知識的宣教,讓家屬了解器官捐獻的意義,鼓勵其拋開世俗偏見和傳統觀念的束縛。④理解、欣慰期:完成器官捐獻后護理人員充分尊重家屬意愿,由家屬自行決定是否公開捐獻,同時要合理、人性化處理捐獻者身后事,可通過建立紀念卡等方式安撫家屬失去親人的悲傷。
1.3?觀察指標
(1)對兩組家屬配合度進行調查,包括完全配合、基本配合及不配合,配合度=完全配合率+部分配合率。(2)觀察統計兩組單個捐獻人器官捐獻個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家屬配合度
觀察組家屬配合度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76.00%(P<0.05),見表1。
2.2?兩組單個捐獻人器官捐獻個數
觀察組單個捐獻人器官捐獻個數為(3.24±0.61)個,對照組單個捐獻人捐獻個數為(2.18±0.57)個,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高(t=6.348,P<0.05)。
3?討論
器官捐獻是生命的接力,器官的捐獻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垂危者,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器官捐獻者家屬的心理變化過程不可忽視,關注家屬心理變化,及時予以有效干預,解除其不必要的心理顧慮,是保障器官捐獻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3]。
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心理干預模式,該護理模式以被干預者為中心,為其制定一整套心理護理計劃,將傳統心理護理過程轉變為標準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的心理護理流程,進而予以針對性強的心理疏導和干預[4]。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不僅有助于提高心理護理效果,同時護理人員按照護理路徑表實施心理護理計劃,還能夠促進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目的性、主動性增強,進而提高護理質量[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家屬配合度較對照組明顯更高,由于心理狀態是影響器官捐獻者家屬配合度的主要因素,說明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能夠取得更好的心理干預效果,提高家屬配合度。家屬配合度又是影響器官捐獻工作的主要因素,家屬配合度的提高利于器官捐獻工作的順利進行,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單個捐獻人器官捐獻個數較對照組明顯更高,進一步體現出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的顯著應用優勢。
綜合上述,基于護理路徑的心理干預用于腦死亡捐獻器官家屬中可提高其配合度,也能提高單個器官捐獻人器官捐獻個數,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孫愛民,許成程.試論現代護理倫理學在腦死亡器官捐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78):91.
[2]?王麗,呂毅,田敏,等.哀傷輔導在緩解器官捐獻家屬哀傷心理中的運用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4):630-632.
[3]?楊春艷,尹利華,馮麗彥,等.器官捐獻家屬的哀傷護理[J].實用器官移植電子雜志,2017,5(2):140-141.
[4]?羅慧,朱瓊瑤,田禮義,等.基于臨床護理路徑的預防性護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62-64.
[5]?賈志玲.臨床路徑心理護理對肝癌患者術后護理質量的影響探討[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