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花 唐健 李懷鋒 高燕
【摘 要】目的分析新生足月兒與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的臨床特點,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擇我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8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根據患兒的出生情況進行分組,其中足月兒24例,早產兒24例。觀察和分析兩組患者病因、治療、并發癥及預后情況。結果:與早產兒組比較,足月兒組出現癥狀的時間與呼吸機治療時間均延長明顯,肺氣漏、顱內出血、肺出血、敗血癥以及持續肺動脈高壓的發生率均降低明顯,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兩組患兒在病因、治療、并發癥及預后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應加大對足月兒和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關知識的認識,及時診斷和治療,進行呼吸機治療的時間較久,并發癥較少。
【關鍵詞】早產兒;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是新生兒科常見疾病之一,早產兒發病率高于足月兒。其發病因素繁雜,如窒息、缺氧、體克等均可導致其發病,而臨床則多見急性、進行性呼吸困難和缺氧癥狀,深入分析了足月兒與早產兒RDS臨床癥狀的異同,為臨床醫師對此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選擇我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8例呼吸窘迫綜合征(RDS)患兒作為分析對象,經臨床癥狀、體征及胸片檢查,全部病例均符合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根據孕齡不同,將48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分為其中足月兒組24例,早產兒組24例,足月兒組男性患兒15例、女性患兒9例;胎齡為37~41周,出生體重2.5~4.4kg;早產兒組當中,男性患兒16、女性患兒8例;胎齡均<37周,出生體重1.3~2.8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重、胎齡)比較。
1.2 方法
根據患兒臨床癥狀、血氣分析及胸片檢查等,對出現呼吸困難、青紫進行性加重者,給予合適的氧療及輔助呼吸,針對Ⅰ型呼吸衰竭患兒,給予鼻塞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輔助呼吸,Ⅱ型呼吸衰竭患兒給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在氣道正壓通氣(NCPAP)輔助呼吸下,臨床癥狀無緩解,復查血氣分析顯示Ⅱ型呼吸衰竭,改用為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在整個治療期間,機械通氣患兒采用同步間隙指令通氣(SIMV)模式,如參數比較高、效果不理想則改為高頻機械通氣,同時在治療時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治療前后行常規X線胸片及血氣分析檢查。在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下,給予早產兒使用豬肺磷脂注射液肺表面活性物質(PS)100~200mg/kg,通過氣管插管給藥。此外進行常規治療,包括營養支持、抗生素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多巴胺穩壓等。
1.3 觀察指標
對于兩組患兒的治療情況(癥狀出現時間、呼吸機治療時間)以及并發癥情況進行記錄與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治療的數據用SPSS20.0軟件核對后,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患兒癥狀出現時間、上機時間數據,并用t檢驗;用%表示患兒的新生兒低體重、吸入性肺炎、剖宮產、胎膜早破、窒息等高危因素占比,使用卡方檢驗。當兩組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的各指標數據有差異時,則用P<0.05表示。
2 結果
統計48例患兒的發病情況,結果顯示:早產兒發生呼吸窘迫高于足月兒。早產兒組患兒機械通氣的時間較足月兒長,且早產兒使用PS進行治療的概率及使用次數均高于足月兒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產兒發生其他并發癥的概率均高于足月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新生兒RDS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早產兒RDS發病的根本原因是肺部表面活性物質(PS)缺少或結構不成熟,肺泡壁張力上升,形成內源性肺不張,對血氧交換過程造成一定影響,導致中毒及局部炎癥反應出現,進一步損傷肺泡及毛細血管細胞,抑制PS生成,形成惡性循環。而引發足月兒RDS發病的因素較多,如剖宮產、感染、孕婦自身疾病等,與PS消耗過多或間接性減少有關。如母親患有糖尿病血液中的胰島素拮抗腎上腺皮質激素對PS合成的促進作用。足月兒早期代償能力強,呼吸窘迫癥狀較輕,呼吸窘迫患兒中,與早產兒組比較,足月兒組出現癥狀的時間與呼吸機治療時間均延長明顯,肺氣漏、顱內出血、肺出血、敗血癥以及持續肺動脈高壓的發生率均降低明顯,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由于足月兒的呼吸代償能力較強,一般而言出生時身體狀況良好,加之早期的臨床癥狀不甚明顯,容易誤診為肺炎或濕肺,以致于其癥狀出現時間以及應用呼吸機的時間均較長。給予持續正壓通氣或機械通氣治療后,預后大多較早產兒效果較好,故正確及時防治窒息、羊水吸入,減少剖宮產可避免發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可以降低機械通氣時間以及調低呼吸機參數,對于足月兒則對其進行有效的機械通氣方為關鍵所在,同時,就發生的并發癥進行討論,早產兒以顱內出血、敗血癥、肺動脈高壓等為多見,這可能與其腦部毛細血管床缺乏結締組織支持具有相關性,故而血壓不穩定則容易導致腦室出血,而足月兒則多見肺氣漏、肺動脈高壓,究其成因可能由于呼吸力量大,故而其呼吸代償能力強,可較好的耐受低氧血癥等因素影響而引起收縮有關,足月兒各器官發育較為成熟,為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創造了良好條件
綜上所述,足月兒和早產兒RDS在病因、治療、并發癥及預后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臨床診斷與治療時,應根據患兒胎齡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方式對患兒進行治療,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璟,劉麗,單麗琴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高危因素分析[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0):951-953.
[2] 閆靜,王軍,鄧曉毅,等.足月兒與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3,19(11):18-21.
[3] 顧謙學.早產兒與足月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比較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09(6):545-54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