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妮
【摘 要】目的:分析強迫癥患者應用全程護理的臨床效果,并分析患者的行為和心理干預情況。方法:對我院在2018年5月到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強迫癥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9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采取全程護理,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并應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對患者進行評價。結果:研究組HAMA評分(8.21±2.38)分、Y-BOCS評分(9.84±2.2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97%,經X2檢驗,X2=5.4971,P<0.05,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結論:全程護理措施應用在強迫癥中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心理,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強迫癥;全程護理;行為干預;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引言強迫癥屬于精神疾病之一,臨床癥狀為強迫行為和思維等,患者會存在毫無意義的想法和沖動,這會讓患者產生不安,患者自身存在兩種意識,強烈沖擊后悔產生焦慮和緊張的情緒,由于強迫癥的成因較為復雜[1],所以眾多研究學者并沒有明確的定論。有研究表示,有效的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治療強迫癥,基于此,本文就針對全程護理措施進行研討,具體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基礎資料
選擇院收治的強迫癥患者58例作為研究病例,病例選取的時間為2018年5月到2019年2月,對患者進行分組,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9例,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且已經簽訂知情同意書,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無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無抑郁癥者,無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研究組中男12例,女17例,最大年齡50歲,最小年齡22歲,中位年齡(34.24±2.06)歲,最長病程58個月,最短病程9個月,中位病程(34.25±2.34)個月,對照組中男14例,女15例,最大年齡52歲,最小年齡23歲,中位年齡(32.58±2.18)歲,最長病程59個月,最短病程10個月,中位病程(36.13±2.09)個月,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呈現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后,實施日常護理,為患者營造安全和整潔的病房,保證飲食均衡,保持充足的睡眠。研究組采取全程護理,組織院內具有豐富的護理經驗,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病情,幫助患者客觀認識周邊環境,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負面情緒,對患者提出的問題應該認真且耐心的解答,叮囑患者家屬不能對患者產生刺激,要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護理人員需要通過口頭闡述,發放治療手冊,向患者家屬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對強迫癥的認知,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鼓勵患者與病友社交,參加休閑活動,放松心情,增進感情,互相幫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應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對患者進行評價,治療效果按照痊愈、進步和無效表達[2],隨后得出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應用的臨床資料均按照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評價,治療總有效率等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HAMA、Y-BOCS評分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采取T檢驗,若p<0.05,則證明統計學意義存在,反之,則不存在。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愈15例,進步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治愈9例,進步11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68.97%,經X2檢驗,X2=5.4971,P=0.0190,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HAMA、Y-BOCS評分比較
研究組HAMA評分(8.21±2.38)分、Y-BOCS評分(9.84±2.22)分;對照組HAMA評分(12.29±1.81)分、Y-BOCS評分(16.08±3.87)分,經T檢驗,T=7.3481,7.5318,P=0.0000,0.0000,研究組HAMA、Y-BOC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3 結論
強迫癥屬于流行病學,世界患病率在0.8%-3.0%之間,據最新的調查顯示,我國的強迫癥的患病率在1.63%左右[3],其屬于多因素疾病,由人格特質和心理環境導致的病癥。
強迫癥是一種多發的精神疾病[4],很容易發生在中青年中,患者在發病的初期,很容易錯認為追求完美,在不察覺下造成了強迫癥的治療困難,經常出現刻板行為,明知觀念或是動作無意義,卻無法控制。強迫癥的發病機制尚不確定,有多位學者研究表明與心理狀態、遺傳和神經因素有關,目前治療方式為藥物和心理治療,護理以全程護理為主,強迫癥患者臨床癥狀未行為或是思維強迫,猶豫,追求完美,固執,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所以需要給予患者具體的護理,在心理上與患者交流,轉變其行為意識,糾正其錯誤的思維方式,鼓勵患者可以通過參加娛樂互動加強社會交際能力,提高治愈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HAMA(8.21±2.38分)、Y-BOCS(9.84±2.2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97%,由此可見,強迫癥患者試試全程護理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葉小梅.全程護理對強迫癥患者行為及心理的干預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31):161-162.
趙慧.認知行為干預療法對強迫癥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8):145-147.
張建.淺析心理治療和行為干預對強迫癥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J].健康大視野,2019(13):244-245.
宋晶群.青少年強迫癥患者行為干預及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36):204.
毛偉.強迫癥患者中認知行為護理療法的應用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