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東 彭曉華 沈全芝

【摘 要】目的:研究中醫挑治療法對痔內靜脈叢血流影響及臨床意義,明確穴位挑治療法治療治療內痔的機理與優勢。方法:隨機選取224例內痔患者,其中112例對照組予復方角菜酸酯栓納肛治療,另外112例經中醫挑治治療后做作為治療組,分析兩組治療結束時及隨訪半年內療效及痔內靜脈叢血流情況變化并進行比較。結果:術前兩組患者內靜脈血管直徑、痔體直徑、痔內靜脈叢血流速度差異比并不大(P>0.05);術后兩組3d開始均見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同時治療組術后3d、7d、15d以上指標較對照組更優(P<0.05)經統計兩組隨訪半年時復發率22.83%、38.39%比較,差異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痔點挑治治療內痔療效確切,治療組術后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痔內靜脈前后徑變小、平均血流速度變快。
【關鍵詞】:挑治療法;內痔;痔內靜脈叢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病發于齒狀線上的痔內靜脈叢發生淤血、擴張、屈曲等形成的柔軟靜脈團稱為內痔。內痔是肛腸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常伴有便血、墜脹、腫塊突出等,從根本上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保證[1]。2018年樂山市犍為縣中醫醫院在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項目資金支持下充分提倡祖國傳統醫學的治療價值,采取痔點挑治對112例試驗對象進行治療,將其收獲效果的反饋做下文敘述: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24例符合內痔診斷標準的門診患者,分為112例中醫挑治療法組(治療組)和112例復方角菜酸酯栓納肛治療組(對照組)。
1.2 診斷標準
所有內痔患者診斷均符合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中醫外科學》診斷標準。一般認為具有以下表現者應診斷為內痔:
1.2.1 臨床表現
①癥狀:以無痛性便血為初期主要癥狀,大便與血不混合,排便時出現廁紙帶血,其出血呈間歇性,常因飲酒、便秘、過度勞累、腹瀉等誘因使癥狀加重,甚至有的患者出現繼發性貧血。較大的痔核,若在排便時脫出,出血、水腫較重的可能出現內痔嵌頓。有的患者常伴有便秘、大便干結等,內痔持續性脫出時有分泌物溢出,常伴有肛門墜脹感;②專科檢查:肛門指診可觸及柔軟、表面光滑、無壓痛的黏膜隆起,肛門鏡檢查,可見齒狀線上黏膜呈半球狀隆起,顏色暗紫色或深紅色,表面有糜爛或出出血點;③內痔的分期:臨床上常根據內痔的脫出情況分為四期:
Ⅰ期:痔核較小,如黃豆或蠶豆大,色鮮紅,質柔軟,不脫出肛外,臨床以大便帶血或滴血為主。
Ⅱ期:痔核較大,大便時痔核脫出肛外,形似紅棗,色暗紅,通常便后能自行還納,大便滴血較多或射血。
Ⅲ期:痔核更大,如雞蛋或更大,色灰白,大便時或行走時脫出肛外,不能自行還納,一般不出血,一旦出血則呈噴射狀。
Ⅳ期:即嵌頓性內痔。痔核脫出后不能及時還納,嵌頓于外,則易嵌頓而絞窄腫脹、糜爛壞死。
1.2.2 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
內痔患者其血常規常因長期便血不及時治療,引起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下降,甚至貧血,通常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一般無明顯變化。
1.3 評價依據
依據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療效標準。
治愈:疾病癥狀不復存在,無痔核,或是已經萎縮;
好轉:疾病癥狀與體征均見好轉,痔核可見顯著縮小;
未愈:并未達到以上標準。
2 治療方法
2.1 找痔點
一般我們使通過在患者俯臥位或是端坐位下,徹底暴露出其背部,于第七胸椎之下、到骶部往上的范圍,確定痔點所在。痔點多為圓形或是橢圓形,較皮膚表面有所突出,與菜籽大小一致、同時有灰色、淡紅色、暗紅色或是棕褐色的色素伴隨,即使按壓也不會褪色;如果找尋痔點有所阻礙、表現的并不明顯,可以在背部以手掌進行摩擦,痔點多會呈現出紅潤狀。
尋找痔點應注意事項:①首先痔點需與痣、毛囊炎、色素斑等其他皮膚疾病相區別;②當尋找痔點困難時,可用手掌用力搓患者的腰背部,同時注意痔點的出現;③當痔點有不少于1個時,則選擇其中顯著的1~2個作為代表,選取原則是:更顯著、更接近于脊柱和肛門,以不超過2個為宜;④如果無法明確痔點,則可通過挑刺兩側大腸俞穴的方式來輔助明確,大腸俞穴為人體穴位,歸足太陽膀胱經。該穴位于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或其附近的明顯壓痛點。
2.2 操作方法
2.2.1 挑治治療方法
先用碘酒或酒精常規消毒,局部麻醉或直接挑治,持針器夾持三角針把痔點處的皮膚線挑破,針尖呈與脊柱平行的方向進針,保持創口在0.3cm、深度在0.2~0.5cm左右;進針之后將白色、透明狀的纖維樣物(像細細的麻線一樣)挑盡,之后退針,覆蓋消毒棉在挑口之上,使用創可貼予以包扎。每周1次、2周為一個治療療程。
2.2.2 彩超影像操作方法
設備選用是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C9-5腔內端掃探頭,頻率5~9MHz,配備反向脈沖諧波造影成像技術和QLAB軟件系統。檢查前1-2小時先用肥皂水灌腸,側臥位,用陰道彩超探頭套無菌套穿過肛管探頭貼近直腸壁,檢測并記錄直腸內痔靜脈血流變化。
3 結果
3.1 內痔患者術前、術后痔內靜脈血管變化
術前兩組患者內靜脈血管直徑、痔體直徑、痔內靜脈叢血流速度差異比并不大(P>0.05);術后3d、7d、15d治療組上述指標與術前比較差異明顯(P<0.05),特別是與術后15d的差異明顯(P<0.05);對照組內靜脈血管直徑術后15d與術前比差異顯著,痔體直徑、痔內靜脈叢血流速度術后3d、7d、15d較術前明顯改變(P<0.05);同時治療組術后3d、7d、15d以上指標較對照組更優(P<0.05)(見表1)。
4 討論
俗話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雖然主觀上覺得有些夸張,但是可見此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現代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肛腸病發病率約59.1%,而痔約占肛腸科疾病63.5%,其中以內痔為最多,占痔患者78.5%[3]。現代醫學認為內痔與內痔靜脈叢淤血、擴張、屈曲有密切關系。內痔患者伴有便血、墜脹、腫塊突出等臨床表現。甚至很多患者常伴有頑固性出血、嵌頓、長期出血患者常伴有貧血。因此,在內痔的治療中觀察內痔靜脈叢變化有著非常重要臨床意義[1]。
目前內痔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傳統內痔療法除內服藥物、熏洗、熱熨, 外敷、塞藥、導引等非手術療法外, 還有各種傳統手術療法。這些痔的治療方法, 在臨床應用中突顯出很多優點并解決了痔治療中的一些難點, 為中西醫結合研究探討新的內痔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國外研究治療內痔的新理論新技術以CO2激光熱切割療法及冷凍療法為主流[5,6,7]。
挑治療法是根據祖國傳統醫學結合現代診療技術對內痔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指在內痔的特定反應部位即病灶反應點,進行挑治后可緩解病痛或達到痊愈的一種治療方法。挑治痔點,挑斷一些皮下纖維,挑出白色透明纖維樣物(狀如細麻線)將其挑盡為好,然后再放掉一點兒血,這種手法不僅能夠使得經絡順暢、通腑泄熱,而且還可以解除血液瘀滯的問題,恢復經氣的順暢流動,內火得瀉、內熱得清,從而便血得止,疼痛消,痔疾愈。熊國華,錢娟,認為該法對痔出血、內痔發炎、水腫等有效,特別對Ⅰ-Ⅱ期內痔患者效果顯著。此次臨床觀察中患者經過穴位挑治治療后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治療痛苦小,1-3天癥狀改善顯著,半年復發率低半年復發率僅為22.83%。
綜上所述,挑治療法治療對豐富中醫外治理論的科學內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并期望開辟內痔“疏經通絡、調和氣血”的治療新途徑,為尋求有效、方便治療內痔挑治療法基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陳孝平,石應康,邱貴興.外科學[M].人民衛生出社,2007,3:636-639.
楊光,錢海華.痔的外科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5,06:1036-03.
于海泉,康合堂,康彥旭.肛腸疾病流行病學研究報道[J].預防醫學,2009,47(2):132-133.
尹和宅,劉銚,王啟.痔點挑治聯合郭氏便血方治療老年痔病便血.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7,23(6):657-659.
高一峰,等.激光照射治療內痔73例初步體會。中華外科雜志1980,18(3):244.23.
播永林.冷凍加中藥治療內痔1527例[J].新醫學1981,12(10):511.24.
郭成海.液氮泊療內痔10例小結[J].北方醫學1980(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