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邦吉 曹娟
【摘 要】目的觀察針刺聯合海特光及中頻治療儀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30例周圍性面癱,分別給予針刺時置海特光照射和中頻治療儀治療,針刺時置海特光照射,1次/d,每次20min,10天為一療程。中頻治療儀,1次/d,每次20min,10天為一療程。觀察綜合治療第1、2、3療程的治療效果。結果治愈25例,好轉5例,有效率83.33%,針刺聯合海特光及中頻治療儀治療周圍性面癱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針刺、海特光、中頻治療儀、周圍性面癱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周圍性面癱是指發生在面神經核及核以下部位損傷導致的面神經麻痹,致同側面神經所支配的上、下面部表情肌癱瘓,也稱周圍性面神經炎、貝爾麻痹。臨床表現為瞼裂增寬、鼻唇溝及額紋變淺或消失、口角歪斜、鼓腮漏氣等,支配味覺及淚腺分泌的纖維受損時,可伴舌前2/3味覺障礙、淚液分泌障礙。成人周圍性面癱發病率約每年17/100000~35/100000[1]。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女發病率相近,絕大多數為一側性,雙側甚少。近2年來我科采用針刺、海特光配合中頻治療儀綜合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0例周圍性面癱符合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2]中的周圍性面神經炎的診斷標準:①患者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偏曲,口角歪向健側,鼓氣及吹口哨漏氣以及進食時易將食物留于齒頰之間。②部分患者有患側的味覺減退,或外耳道出現皰疹及感覺障礙。③排除中樞性面癱患者。中醫診斷標準:中醫風寒襲絡證的辨證特點:突然出現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額紋消失,面部發緊,伴有惡風寒,得熱則解,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3]。所選30例病例在此之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療,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5-58歲,以18-40歲多見。病程最短1周,最長3個月。左側面神經炎17例,右側面神經炎13例。感受風寒者28例,誘因不明2例。性別、年齡對治療效果無明顯影響。
1.2 治療方法
中頻治療儀與透刺法針刺時置海特光照射無治療先后順序之分。
中頻治療儀治療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中頻貼片共四貼,1貼置于患側眉弓上緣額部,兩貼分別置于患側鼻外側及三叉神經出口處,最后一貼置于患側地倉及頰車之間范圍。治療用YK-2000B中頻電療儀,處方7(周圍神經損傷、面神經麻痹處方),1次/天,20分鐘/次,10次/療程。
透刺法針刺時置海特光照射治療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患側面部,采用透刺法及普刺。用直徑0.25mm、長度25mm即0.25×25mm的毫針,常規消毒針刺部位,取穴:陽白透刺絲竹空、地倉透迎香、下關透頰車、承泣透四白、太陽透率谷,三叉神經出口分別分部上額、面部、下頜三個方向穿刺,耳垂后1.5cm面神經出口處垂直針刺,后置海特光于患側上方約30~35cm處照射整個患側,1次/天,20分鐘/次,10次/療程。休息一周后再進行下個療程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療依據治愈好轉標準》。治愈:眼閉合良好,其他面肌功能基本恢復;好轉:臨床癥狀改善,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礙。
2 結果
經過1個療程后,治愈2例,好轉28例。3個療程后,治愈25例,好轉5例。有效率=(治愈例數)/(總病例數),有效率83.33%,針刺聯合海特光及中頻治療儀治療周圍性面癱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3 討論
本病任何年齡、季節均可發病,故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多數為單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同側顳部、耳后疼痛史,少數患者發病前有一側面部麻木感。本病病理變化為風邪侵襲人體頭面部,損傷經絡,經絡阻滯不通,導致營養面神經的血管痙攣收縮,致使面神經缺血、水腫、受壓而中風。臨床表現一般為單側周圍性面癱,即口眼歪斜。
祖國醫學對于風邪致病的認識由來已久,《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風論》說:“風者百病之長也”,明確指出風邪為外邪致病的先導。風邪四季皆有,其性喜上、善動;凡火、燥、寒、濕、暑諸邪,常依附風邪損傷人體經絡而發百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明確指出邪風侵襲人體,只有及時診治,才能避免病邪由表入里,步步深入,控制或減少疾病的惡化,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現代醫學對于周圍性面神經炎的病因機制尚不明確,目前主要的說法有:急性病毒或者非特異性感染引起的免疫及變態反應,常見的有腮腺炎、皰疹、流感、麻疹、風濕及巨細胞病毒等,但無有力證據。外周因素致使面神經麻痹,如莖乳突孔內病變、外傷對面神經壓迫或者血液循環運行障礙等。遭受寒冷、中毒及外傷等多種因素的侵襲,引起局部營養神經血管發生痙攣,從而導致該神經組織水腫、缺血、受壓致病。面神經從腦橋發出以后經過內聽道及巖骨中狹長的骨性管腔--面神經管,最后由莖乳突處出顱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所以,無論是炎癥、外傷或缺血所引起的局部神經組織出血、水腫和細浸潤的炎性變性,都會使神經受到更為嚴重的壓迫,促使神經的功能發生障礙而出現面部肌肉癱瘓。
綜上,周圍性面癱多因面部經脈感受風寒之邪,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于津養,縱緩不收所致。而本治療中頻治療儀具有刺激面部麻痹肌肉被動運動,增強面肌運動功能,促進血液加速循環。同時針刺加海特光照射具有活血通絡、調和氣血的功能。此法治療療效顯著,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丁曉寧,張鵬,陳陽美.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和治療[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9,32(4):0316-0319.
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190-196.
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