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 鄒坤林 韋玉霞


【摘 要】目的:探討針刺聯合麥粒灸和益氣健脾湯治療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相關性疲乏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惡性腫瘤化療患者隨后分成對照組40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再針刺治療+麥粒灸治療。觀察組40例,再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再口服口服益氣健脾湯劑,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兩組分別于化療前、化療第3d、14d進行中醫癥狀和CFS量表評分,記錄骨髓抑制程度和rhG-CFS用量情況,并檢測血清IL-6、TNF-α及IL-1β含量。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47.50%。觀察組總有效率6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醫癥狀和CFS量表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清IL-6、TNF-α及IL-1β含量降低優于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刺聯合麥粒灸和益氣健脾湯治療惡性腫瘤患者能改善化療相關性疲乏癥狀,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癌性疲乏;惡性腫瘤;益氣健脾湯;針刺;麥粒灸
【中圖分類號】R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腫瘤患者經手術及放化療后,常出現疲倦、乏力癥狀,西醫稱為“癌性疲乏(CRF)”。CRF發生率高達70%~100%[1]。目前西醫對于CRF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祖國醫學認為CRF屬“虛勞”范疇,中醫藥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2018年6月-2019年12月,筆者采用針刺聯合麥粒灸和益氣健脾湯治療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相關性疲乏患者30例,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晚期惡性腫瘤化療患者8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40例。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46~85歲,平均(56.72±4.87)歲。KPS評分61~71分;平均KPS評分(63.45±3.72)分。腫瘤類型:肺癌13例,大腸癌10例,肝癌9例,胃癌5例,卵巢癌3例。病理分期Ⅲ32例,Ⅳ期8例;觀察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45~87歲,平均(56.98±5.32)歲。KPS評分61~70分;平均KPS評分(63.89±3.87)分。腫瘤類型:肺癌14例,大腸癌9例,肝癌9例,胃癌4例,卵巢癌4例。病理分期Ⅲ35例,Ⅳ期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方案均采用一線化療方案。肺癌用吉西他濱+卡鉑化療;大腸癌用卡培他濱+奧沙利鉑化療;胃癌用替吉奧+奧沙利鉑化療;卵巢癌用紫杉醇+卡鉑化療。兩組患者在化療的基礎上再常規給予艾迪注射液、參麥注射液治療,若出現Ⅱ度及以上骨髓抑制,使用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和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FS)皮下注射至血象恢復正常。對照組再進行針刺治療+麥粒灸治療。針刺選取患者雙側合谷、太沖、內關、足三里、期門及原發病部位對應的募穴,選取針灸針用指切進針法進針,留針30min。麥粒灸選取穴位與針刺相同,于針刺治療結束后,再進行麥粒灸治療,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益氣健脾湯劑(生黃芪、炒白術、茯苓、薏苡仁、法半夏1、巴戟天、山藥、當歸、陳皮、谷芽、麥芽、雞內金、炙甘草)治療,若惡心、嘔吐甚者加旋覆花、姜竹節、生姜等降逆和胃、止嘔;若神疲、乏力明顯者加阿膠、當歸、熟地、雞血藤、大棗等養血補血。100ml/次,2次/d。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1)療效觀察。(2)中醫癥狀及癌性疲乏量表(CFS)評分:分別于化療前、化療第3d、14d進行中醫癥狀和CFS量表評分。疲乏癥狀越嚴重,中醫癥狀和CFS評分越高。(3)骨髓抑制程度:按四級(Ⅰ~Ⅳ)評定。(4)rhG-CFS用量情況:記錄兩組使用次數、單次使用劑量及療程結束后使用總劑量。(5)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細胞介素-1β(IL-1β)測定:分別于化療前、化療第14d檢測兩組患者IL-6、TNF-α、IL-1β含量。
1.4 療效評價 參照WHO實體瘤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疾病進展四級評定。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1.5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40例中完全緩解9例、部分緩解10例、疾病穩定13例、疾病進展8例,總有效率47.50%。觀察組40例中完全緩解14例,部分緩解13例,疾病穩定11例、疾病進展2例,總有效率6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及CFS評分比較 兩組化療第3d中醫癥狀積分及CFS評分與化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第14d,對照組中醫癥狀積分及CFS評分與化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僅中醫癥狀積分與化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及CFS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表1。
2.3 兩組骨髓抑制程度比較 對照組化療后骨髓抑制發生25例,發生率62.50%。觀察組骨髓抑制發生23例,發生率57.5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rhG-CFS用量比較 對照組化療后rhG-CFS總用量3765μg,觀察組化療后rhG-CFS總用量3695μg,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血清IL-6、TNF-α及IL-1β含量比較 兩組化療14d血清IL-6、TNF-α及IL-1β含量較化療前下降(P<0.05);觀察組上升指標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表2。
3 討論
中醫無“癌因性疲乏”病名,將其歸于“虛勞”范疇,其主要病機氣血陰陽虧損,臟腑功能衰退。表現為神疲倦怠,失眠或嗜睡,氣短懶言,悲傷易怒等癥狀。中醫認為,癌性疲乏與脾胃密切相關,治療上常以益氣健脾、補虛止痛為原則。針刺補血調氣,補虛止痛;麥粒灸作為溫補法,既可培正固本,針刺與麥粒灸合用可使針感、灸感直達臟腑,以調整臟腑經絡功能,口服益氣健脾湯劑益氣健脾、理氣消導、養血益髓。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67.50%高于對照組47.50%,且中醫癥狀和CFS量表評分改善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清IL-6、TNF-α及IL-1β含量降低優于優于對照組。提示針刺聯合麥粒灸和益氣健脾湯治療惡性腫瘤患者能改善化療相關性疲乏癥狀,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肖志偉,楊才志,何燦封,等.健脾生髓膏方治療肺癌患者化療相關性疲乏的療效觀察[J].中醫腫瘤學雜志,2019,1(4):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