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晟

【摘 要】:目的:探究手術體位對腔鏡心臟外科手術病人體位相關周圍神經損傷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進行腔鏡心臟外科手術的9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方法平均分為A、B兩組,A組45例,A組實施常規斜仰臥位,即右胸入路時患者仰臥位右側略墊高 20° ~ 30° 左右,將患者右上肢抬高并固定其手于頭側;B組實施新型斜仰臥位,在A組的基礎上將右上肢位于軀體稍后位置。比較手術后A,B兩組患者右側手臂運動功能及疼痛度。結果:B組手術后右側手臂運動功能如反射活動等評分(85.72±4.62)分,疼痛度(47.14±1.46)分,明顯優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型斜仰臥位的手術體位可減少術中并發癥的危險,病患相關周圍神經的損傷機率大大降低,具有顯著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手術體位;腔鏡心臟外科手術;神經損傷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目前,科技的發展推動手術向往更精妙的領域,腔鏡技術則是一種微觀領域的進步。它是切下鎖眼大小的組織,使醫生能夠放置攝影機和光束,再將圖像直接傳導入監視器,幫助醫生操作外科器械,完成手術。腔鏡技術是當代微創心血管外科的基本技術平臺,除了機器人輔助下心臟手術以外,單純胸腔鏡微創手術可分為胸腔鏡輔助加小切口微創心臟手術和全胸腔鏡微創心臟手術,都具有創傷小等特點。因在外科手術中,為充分暴露手術視野以利于手術,病人需要取一定的手術體位。常見的手術體位有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膀胱結石位等,適用于腔鏡心臟外科手術的手術體位則是仰臥位。此外,仰臥位可以預防周圍神經的損傷,但由于技術要求較高,體位的合適與否直接影響手術的成功率及預后情況。因此本研究選用新型手術體位方式,探究對腔鏡心臟外科手術病人體位相關周圍神經損傷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進行腔鏡心臟外科手術的9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方法平均分為A,B兩組,A組45例,男女比例22:23,最小年齡為19歲,最大年齡為65歲,平均年齡(48.21±2.14)歲。B組45例,男女比例4:5,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67歲,平均年齡(47.48±3.4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納入標準:房室間隔缺損(ASD);室間隔缺損(VSD);心臟二尖瓣病變:主要包括二尖瓣狹窄,關閉不全,二尖瓣脫垂等;心臟三尖瓣病變:主要包括三尖瓣狹窄,關閉不全等;心主動脈病變:主要包括主動脈狹窄,主動脈瓣脫垂,關閉不全等;其他心臟外科疾病:左房血栓、部分型肺靜脈異位引流等;胸腔無疾病和相關手術史;雙側股動脈、股靜脈無畸形。病例排除標準:具有精神疾病;溝通困難者;原有相關周圍神經損傷;心臟功能不屬于正常范圍;不能耐受單肺通氣手術;既往有右側胸腔手術史或有胸膜粘連病史。
1.2 方法
安置體位前核對患者信息及手術部位。A組病人呈仰臥體態,頭下放置4厘米薄軟枕,右側略墊高15-20°,右側手臂采用右肘關節功能位,將雙上肢緊貼床側,使其不影響手術操作。前后胸壁粘貼軟除顫電極以備電擊除顫,自然放松且伸直下肢部位,固定其膝關節與胯關節。患者仰臥時,佩戴手術帽,背部縱向墊一個軟墊。若手術時間過長,需注意保護足跟須。B組病人在A組操作基礎上,將病患的右側手臂位于其軀體右側,肩部向后延展固定手術床,彎曲肘關節置90°以下,避免損傷臂叢神經,緊貼手術床右側邊緣。
1.3 評判標準
向90例采取腔鏡心臟外科手術病患發放我院制定的《疼痛度評估表》,評定其右上臂的疼痛程度,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大;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右上臂反射活動、屈肌協同運動、伸肌協同運動、分離運動情況。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運動功能越完善。
2 結果
術前A,B兩組病患右上臂疼痛度及運動功能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通過腔鏡心臟外科手術后,采用新型斜仰臥位的B組,右上臂疼痛度明顯小于采用常規斜仰臥位的A組,且運動功能明顯優于A組。具體情況如表1。
3 討論
傳統心臟外科手術創傷口大,出血量多,并患有明顯的疼痛感,可能發生周圍神經受損等并發癥,因此帶給病患治療心理壓力。與傳統手術相比,胸腔鏡心臟手術是通過腔鏡完成心臟手術,無需經過開胸等創傷大的操作即可恢復健康。從肉眼觀察轉為影像監視,可極大程度減輕患者痛苦,減少出血量,滿足一些不耐受開刀手術及愛美人士的需求。而在心臟手術中手術體位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手術體位是指患者在手術臺上的姿勢,手術時需取患者一定的體位,充分暴露手術視野,便于手術順利進行。不同的開刀部位有不同的手術體位對應,心臟外科常見的是平臥位。在臨床實踐中,平臥位減少患者上肢周圍神經組織損傷效果不太顯著。我院采用新型斜仰臥位的B組,運動功能如反射活動等評分(85.72±4.62)分,疼痛度(47.14±1.46)分,明顯優于采用常規斜仰臥位的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新型斜仰臥位的手術體位可減少術中并發癥的危險,病患相關周圍神經的損傷機率大大降低,且有效減少患者術后的疼痛,具有顯著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章曄,胡建明,陳艱,龔南平,謝愛民,孫黃濤,周鑫.完全胸腔鏡輔助下心臟手術的臨床體會[J].江西醫藥,2019,54(12):1528-1529.
韓蓋宇,陳曉霞,劉小民,秦芳瓊,張善娟.手術體位對腔鏡心臟外科手術病人體位相關周圍神經損傷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9,33(17):3022-3024.
蘭懷,程云閣,賈寶成,柴余良.全胸腔鏡下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單中心臨床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20,27(03):264-267.
田駿,楊百暉.胸腔鏡技術應用于心臟外科中研究進展[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8(0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