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英 陳泓伶 袁金梅


【摘 要】目的:分析剖宮產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時機。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產科行剖宮產的200例產婦的病歷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剖宮產手術斷臍后立即給予頭孢呋辛1.5g,靜脈滴注的產婦納入I組,將切皮前0.5-1h給予頭孢呋辛1.5g的產婦納入II組,對比分析兩組產婦術后體溫、術后48h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水平,以及術后子宮內膜炎、尿路感染、產褥感染、切口感染發生率。結果:兩組產婦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切皮前和斷臍后使用抗菌藥物對剖宮產手術產婦預防術后感染的效果相當。
【關鍵詞】剖宮產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y of using antibiotics in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From January 2019 to September 2019, 200 cases of parturient undergoing cesarean section in obstetrics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Cefuroxime 1.5g was giv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umbilical cord was cut off during cesarean section. The parturient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drip of cefuroxime 1.5g 0.5-1h before skin cutting was included in group II. The body temperature, leukocyte and neutrophil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endometriti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puerperal infection and incision infection. Resul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Conclusions: The use of antibiotics before and after umbilical cord amputation has the same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prophylactic use; antibiotics.
【中圖分類號】R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剖宮產是婦產科常見的手術之一,已成為解決難產和妊娠合并癥的重要方式,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剖宮產率高達46.2%,居世界第一[1]。然而,由于陰道內存在著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剖宮產術后正常的菌群上移,容易導致術后感染,剖宮產術抗菌藥物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廣大學者的認同,但國內學者對于剖宮產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時機仍有爭議。因此,本研究對不同時間使用頭孢呋辛靜脈滴注的剖宮產產婦進行比較,分析其術后感染發生情況,以為剖宮產手術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200例產婦均為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產科行剖宮產術的產婦,均排除了其他系統性疾病。均為首次行剖宮產手術,一般情況良好,術前無感染,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納入I組的產婦:剖宮產手術斷臍后立即給予頭孢呋辛1.5g,靜脈滴注,術后6h內再給予1.5g,靜脈滴注。納入II組的產婦:切皮前0.5-1h給予頭孢呋辛1.5g,靜脈滴注,術后6h再給予1.5g,靜脈滴注。對比兩組產婦在術后體溫的變化、術后48h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水平,以及術后子宮內膜炎、尿路感染、產褥感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體溫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6、12、24、48h體溫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48h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48h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子宮內膜炎、尿路感染、產褥感染、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剖宮產手術屬于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常見致病菌有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陰道棒狀桿菌、表皮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手術部位感染預防用藥有循證醫學證據的第一代頭孢菌素主要為頭孢唑啉,第二代頭孢菌素主要為頭孢呋辛[2]。本研究選擇的藥物為頭孢呋辛,在外科圍手術期用藥中應用廣泛,且能覆蓋剖宮產術后感染常見革蘭氏陽性球菌,所以選擇頭孢呋辛作為圍手術期預防用藥.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和加拿大婦產科醫生協會(SOGC)推薦剖宮產手術在切皮前給予第一代頭孢菌素,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對于用藥時機的規定,認為感染的過程即細菌在傷口內生長繁殖的過程,而致病菌侵人4h內用藥能夠有效預防,所以最佳的給藥時間為術前0.5-1小時內[2]。有學者研究認為術前1h內給藥能夠使產婦血液中的抗菌藥物濃度達到最高并起到有效預防的效果,無新生兒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新生兒感染率也降低[3]。另有學者認為,由于剖宮產術前預防性抗菌藥物的劑量和新生兒血漿中藥物水平有-定的相關性[4],透過胎盤的藥物可能會對新生兒產生不良影響,為了新生兒的安全應該在斷臍帶后給藥。對行剖宮術的產婦用藥的時機不同,效果是否會有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6、12、24、48h體溫,術后48h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水平,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未顯示出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機對產婦術后感染的影響。綜上所述,切皮前和斷臍后使用抗菌藥物對剖宮產患者術后感染預防效果相當。
參考文獻
Lumbiganon P,Laopaiboon M,Gülmezoglu AM,et al.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health 2007-2008[J].Lancet,2010,375(9713):490-499.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修訂工作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李曉蘭.240例剖宮產術患者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分析[J].抗感染藥學,2019,10(4):
林萬龍,陳瑤.婦產科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使用與醫院感染的相關性評價[J].海峽藥學,20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