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麗
【中圖分類號】R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朋友們往往通俗的把“小兒腹瀉”稱之為“拉肚子”,它實際上是指孩子們在24小時內排稀便或水樣便3次以上,少數也可以是粘液膿血便,也就是說腹瀉既有大便性狀的改變,也有大便次數的增加。有些時候,判斷腹瀉時糞便的硬度相對比次數的增加更重要,如果大便次數增加超過3次而糞便是成形的,也不叫腹瀉。小兒腹瀉是一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病,常以秋冬季節最為高發,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也是繼肺炎之后引起兒童死亡的第二位因素。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小兒腹瀉常見的病因及類型,做到預防為主。
1 小兒腹瀉的常見原因和類型
依據發病的原因,通常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中,以感染性腹瀉居多,可以是腸道內感染或腸道外感染引起,病原可以是細菌、病毒、真菌;非感染性腹瀉主要有飲食不當,過敏等因素導致。
1.1 細菌性腹瀉
小兒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導致。其中細菌感染性腹瀉的發生與各種致病菌,如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志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等感染有關,主要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痛、腹瀉等一系列癥狀。大便的性狀依據不同的細菌感染有所不同,一般為粘液血便,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紅細胞,血白細胞增高,C反應蛋白等炎性指標升高。少數大腸埃希菌和空腸彎曲菌的產毒株也可以引起水樣便,無白細胞,常發生嚴重的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甚至出現休克而危及生命。細菌性腸炎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可能的細菌感染選擇使用抗生素,如果大便培養能有細菌生長,就可根據特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來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更有針對性。
1.2 病毒性腹瀉
腸道的病毒感染以秋冬季節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最為常見,可以散發或小流行,通過糞-口途徑或呼吸道傳播,腹瀉最大的特點是水樣或蛋花湯樣變,帶有少許粘液,無腥臭,大便檢查偶見少量白細胞,次數多可達十余次。病初,往往可以有點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癥狀。常常容易因腸液的丟失,而出現脫水,酸中毒,嚴重者,一旦低血容量性休克就有生命危險了,所有應該早期發現,及時就診,并收集大便作輪狀病毒抗原檢查呈陽性即可明確診斷。輪狀病毒性腸炎多發生在6-24個月的嬰幼兒。近年來隨著輪狀病毒疫苗的廣泛接種,發病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除輪狀病毒性腸炎外,腸道病毒、諾沃克病毒,冠狀病毒等也可引起腹瀉發生。病毒性腸炎因為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則以微生態制劑、腸粘膜保護劑等對癥治療為主,主要要通過口服或靜脈輸液以預防和糾正脫水及代謝紊亂。
1.3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生機制雖然尚未得到明確闡述,但是普遍認為與大量廣譜抗生素濫用導致腸道菌群紊亂、一種叫艱難梭菌的細菌大量繁殖,產生壞死性毒素有關。一般情況下,以腹瀉為主要表現,開始大便呈黃稀、水樣或粘液便,最大特點可以有偽膜形成并排出。病情較輕者一天排便次數為2~3次,且持續時間短,不容易引起醫生的重視,病情嚴重者可每天排便達10~20次,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腹部不適等癥狀體征。治療上建議停用抗生素,一般5-8天腹瀉好轉,可適當補充益生菌,以糾正腸道菌群紊亂現象,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若腹瀉出現后還持續使用抗生素,可使病程遷延,恢復起來就相當慢了,可以造成營養素的攝入不夠,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1.4 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很少為原發性腸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主要繼發于大量廣譜抗生素后或慢性基礎疾病上。往往起病急,感染中毒癥狀重,有發熱,嘔吐和腹瀉,容易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發生休克危急生命。病初的大便可以是黃綠色,隨著病程延長,3-4天后變腥臭,特征是出現暗綠色似海水樣大便,腥臭味重,大便檢查有大量膿細胞。
1.5 真菌性腸炎
是由于真菌感染所致,以白色念珠菌多見。多發生在營養不良,體弱多病的小兒,無季節性特點,伴有不規則發熱,同時排黃稀便,含有大量泡沫、粘液豆腐渣樣細塊,有酵氣味。大便檢查可見真菌孢子及假絲等。部分孩子同時有口腔可發現白色膜樣物,醫學上叫鵝口瘡,建議醫院就診。
1.6 腸道外疾病所致腹瀉
與成年人比較,小兒作為特殊群體,容易發生腸道外疾病并引起腹瀉癥狀,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尿路感染,皮膚感染等。治療上以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為主,配合使用微生態制劑、腸粘膜保護劑等。
1.7 飲食不當所致腹瀉
就嬰幼兒期小兒來講,因添加輔食過快、過多,便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性腹瀉。這種情況排便次數較少,同時脫水發生的幾率也較低,所以,只需要適當調整飲食結構即可改變腹瀉,無需使用止瀉藥物。另外,針對年齡較大的兒童而言,常常因為暴飲暴食而造成食物過多的堆積在腸道內,并且吸收大量腸液,進而引發腹瀉,甚至伴有不停程度嘔吐。無需特殊藥物治療,可適當口服助消化藥物,并輔以微生態制劑,以加速腸道功能的恢復。
1.8 過敏性腹瀉
過敏性腹瀉的發生和食物過敏相關,如對牛奶或大豆過敏所致。往往小兒食用這些食物后出現腹瀉,可伴發不同程度的過敏性皮疹,建議停用過敏食物,合理使用抗過敏藥物。
為了保證小兒健康,家長朋友們除了掌握上述小兒腹瀉的類型及治療之外,更要重視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減少腹瀉發生。
2 關于小兒腹瀉,應如何預防?
上面聊到了小兒腹瀉常見的原因和類型,下面簡單說說腹瀉的預防措施:(1)嬰兒期堅持母乳喂養至直到2歲,從6個月開始,逐步有序的添加輔食,幼兒和年長而合理安排膳食,選擇相對容易消化的食物;(2)應用安全衛生的方法制備家庭食品;(3)定期消毒食具、奶具等,盡可能做到一人一用;(4)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小兒的榜樣,正確引導小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是手衛生,做到飯前便后勤洗手,減少病原菌的經口攝入;(5)建議家長在寶寶出生后按順序定期進行預防接種,包括輪狀病毒疫苗。WHO免疫策略咨詢專家組推薦將嬰兒輪狀病毒疫苗列入各國免疫接種計劃;(5)一旦有腹瀉的表現,及時發現到醫院就診,根據患兒疾病情況合理選擇和使用抗生素,以保證用藥安全,減少抗生素濫用現象。
本文就小兒腹瀉的常見的病因和臨床類型進行了分析、希望家長朋友們對小兒腹瀉病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平時的生活中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減少腹瀉的發生,促進小兒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