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超 藺亞莉 劉春霞
【摘 要】目的:探究頭頸CT血管造影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責任血管檢出效果及診斷意義。方法:選擇2016年4月-2019年4月來我院接受疾病治療的624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患為研究對象,為其開展頭頸CTA檢查,分析結果。結果:受試者血管斑塊共計1108個。非鈣化斑塊檢出率為31.6%、鈣化性斑塊檢出率為60.3%,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頸內動脈顱內段為鈣化斑塊主要占據位置;大腦中動脈為非鈣化斑塊主要占據位置。本組病患動脈狹窄檢出概率為79.5%。結論:針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患來講,利用頭頸CTA檢查有助于確定受試者責任血管,該法有助于判定血管狹窄水平以及斑塊性質。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4D-CTA;急性缺血性卒中;責任血管;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和以往相比當,前我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生概率有所上升。在早期,對受試者實施行之有效的診斷和治療,能夠降低因疾病引發的致殘率以及死亡率。現如今,中外關于急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之中僅確定了CT平掃為疑似腦卒中病患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式【1】。而CT血管造影以及CT灌注等方式在指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方面,作用還沒有被完全肯定。結合實際情況,全面探究頭頸CTA針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責任血管檢出效果和診斷價值情況。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4月-2019年4月來我院接受疾病治療的624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患為研究對象,在此其中女性共計296例、男性共計328例,年齡均值為62.39±1.65歲。患者距離發病平均時長為(22.31±12.36)h。所有受試者符合衛計委最新出版的關于此類疾病臨床診斷標準。
排除樣本:肝腎功能不全者、心肺功能異常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心源性腦梗死病患、晚期癌癥者、拒絕參加實驗調查者。
1.2 方法
本實驗利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設備為受試者開展頭頸CTA檢查。病患取仰臥位,告知其穩定呼吸頻率、不要吞咽。自病患的主動脈弓朝向頭頂方向開展掃描工作。以5ml/s的速率為受試者注射總劑量為60ml碘海醇40ml的0.9%NS溶液,方式為經肘部靜脈注入。層厚1.25mm、管電壓110kv、管電流設定為280ms。為受試者開展螺旋掃描,利用容積顯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對有關數據加以分析查看責任血管以及斑塊分布情況。
1.3 觀察指標
測量血管斷面最狹窄位置和遠端正常血管直徑情況,分析血管狹窄詳情
狹窄率計算方式=(1-受試者血管橫斷面最狹窄位置直徑處/遠端正常血管直徑)×100%。
斑塊性質診斷具體標準為:結合經檢查得出的具體頭頸CTA圖像,測定斑塊密度。把斑塊分為混合斑、鈣化斑與非鈣化斑三類,詳細判定原則為:
鈣化斑塊CT≥130HU;混合斑塊CT值在60~129HU之間;非鈣化斑塊CT值在60HU以下。
1.4 統計學原理
實驗利用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內的技術資料開展x2檢驗分析,當p<0.05時,證實相關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受試者斑塊分布詳情
通過相關檢查,可以發現受試者血管斑塊共計1108個。非鈣化斑塊檢出率為31.6%、鈣化性斑塊檢出率為60.3%,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頸內動脈顱內段為鈣化斑塊主要占據位置,占據總數的59.6%;大腦中動脈為非鈣化斑塊主要占據位置,占據總數的30.3%。
2.2 受試者責任血管分布詳情
本組病患動脈狹窄檢出概率為79.5%。其中大腦中動脈責任血管占據42%、基底動脈為4.2%、椎動脈為17.0%、大腦后動脈占1.9%、頸內動脈占34.9%。
3 討論
和以往相比,當前我國醫學技術有所發展。在這種情況之下,代謝綜合性疾病的發生概率也有所上升。致使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人數逐年升高【2】。在以往,臨床在對此類疾病開展臨床診斷過程中,一般為受試者實施經顱多普勒或者全腦血管造影進行檢查,雖說能夠取得些許效果。值得說明的是,全腦血管造影為有創始檢查,患者依從度不高,并且該項檢查非常容易引起諸多并發癥。加上操作偏復雜,所耗時間長,因此該項方式的臨床應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與之相比,頭頸CTA檢查方法能夠有效判定大腦側支循環建立情況。另外值得說明的是,其也可以被應用于開展頸動脈支架成形術以及頸動脈內剝脫術的術前評估等等。另外也可用于測定栓子信號與腦動脈自動調節情況。并且值得說明的是,頭頸CTA能夠明確反映出受試者腦血管當前狀況,有效判定腦動脈狹窄程度側支循環詳情,另外也可展現出周圍相鄰骨結構與血管之間的關聯性【3】。
本組實驗研究結果證實,頭頸CTA檢查能夠精準判定受試者責任血管具體范疇以及狹窄水平,方便醫生盡快掌握當前病患實際狀況。本文利用該法對受試者實施了檢查,發現動脈血管狹窄檢出率達79.5%。絕大部分患者存在血管狹窄或閉塞情況,其中又以大腦中動脈為責任血管的病患居多。
腦動脈粥樣硬化為造成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病因。這種情況會令患者的病情更為嚴重。在此同時受試者合并內膜受損。如果情況嚴重,會引致其發生腦缺氧,進而死亡。
本組研究證實鈣化斑塊共計1108個,其中以鈣化斑塊居多,主要分布在頸內動脈顱內段之中。
總而言之,針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患來講,利用頭頸CTA檢查有助于確定受試者責任血管,該法有助于判定血管狹窄水平以及斑塊性質。其具有良好的臨床診斷價值,因此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武娟,張明耿,謝小曉.TCD與CT血管造影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顱內動脈狹窄臨床診斷效果比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21):48-49+51.
張燕.CT血管造影聯合CT灌注在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應用[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9,5(04):361-363.
劉明珠,邱昭宏,廖瑞真.彩超與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醫療裝備,2019,32(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