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

【摘 要】目的:探究系統康復治療在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中的應用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法,實驗組采用系統康復治療法,分析對比兩組的ROM評分、FIM和SHEF評分。結果:實驗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肩關節、肘關節與腕關節ROM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的FIM評分為(40.21±3.22),SHEF評分為(79.48±8.56),其FIM和SHEF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系統康復治療對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上肢骨關節損傷;系統康復治療;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49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上肢骨關節損傷是由于外力破壞而導致的關節、關節肌肉、血管、韌帶、筋膜等組織受損的常見骨科損傷疾病,可能會引起骨質疏松、運動障礙、關節畸形、疼痛的并發癥,影響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生活的質量[1]。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常規治療法和系統康復治療法等。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系統康復治療在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中的應用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實驗組中含有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范圍在18-5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2±4.3)歲,其中,肱骨髁上骨折23例,尺骨骨折18例,肘關節脫位8例,肱骨干骨折11例。對照組中含有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范圍在20-5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7±5.3)歲,其中,肱骨髁上骨折24例,尺骨骨折19例,肘關節脫位7例,肱骨干骨折10例。納入標準:骨折常規處理固定良好,無松脫現象;均為閉合性骨折。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法,即對患者進行傷口消毒、抗感染措施,并使用石膏固定關節。
實驗組采用系統康復治療法。(1)熱療法:當患者關節的僵硬度過大時,給予其熱療法,即使用浸蠟、敷蠟等方法治療患肢,1天1-2次,1次30分鐘。(2)當患者關節出現嚴重腫脹僵化,且未固定金屬物時,給予其超短波電療,1天1次,1次10-15分鐘。(3)運動療法:引導患者對受限關節進行活動和被動運動,強度在Ⅲ-Ⅳ級左右,待關節復位后,對其進行主動運動或適當的七彩運動,1天1-2次。(4)作業療法:待患肢大為好轉后,可進行穿衣、洗澡、梳洗、進食、如廁等日常行為活動。(5)心理療法:在進行以上治療步驟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心理療法,與患者主動溝通交流,囑咐其注意事項,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促進其與醫師治療工作的配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關節活動度(ROM)評分。測量工具為量角器,評定指標包括關節肩關節的屈曲和外展、肘關節屈曲、腕關節的背伸和掌屈等ROM評分。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功能獨立性評定(FIM)和日本上肢功能評定箱(SHEF),分別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價標準包括穿上衣、穿褲子、洗澡、梳洗、進食、入廁等;肢體運動功能的評價指標為完成所規定的10項動作,對動作的準確性和速度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相關的所有數據均通過分析軟件SPSS19.00進行處理,()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ROM評分
經過對比發現,實驗組在治療后的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的ROM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上肢骨關節損傷是由外力破壞而導致的關節旋轉過度,致使關節肌肉、血管、韌帶、筋膜等組織受損的常見骨科疾病。上肢骨關節遭到破壞時,其周圍的軟組織、骨膜、骨髓等就會造成缺血壞死,然后導致血漿破裂、形成血腫,被扭傷的關節部出現劇烈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療上肢骨關節損傷的方法一般是常規治療法,即通過抗感染、石膏固定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這種治療方法往往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不利于患者的日常活動。為此,醫院需要尋求一種新的、科學的治療方式,其中,系統康復治療措施是臨床試驗的重點方案。
系統康復治療措施包括熱療法、電療法、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和心理療法五種具體措施。其中,熱療法有助于軟化上肢骨關節的周圍組織,促進血液循壞,電療法能夠有效消除肌肉腫脹,減緩局部關節損傷的刺激,從而緩解患肢疼痛。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能夠有效防止關節肌肉進一步萎縮,改善靜脈流通質量、軟組織,防止骨肉粘連,減少水腫及水腫帶來的關節疼痛[2]。心理療法有助于減少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維護其心理健康,使其能夠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工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肩關節、肘關節與腕關節ROM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的FIM評分為(40.21±3.22),SHEF評分為(79.48±8.56),其FIM和SHEF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在上肢骨關節損傷中使用系統康復治療法,能夠增強關節活動的范圍、減輕患肢的疼痛癥狀,有利于恢復患肢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系統康復治療對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十分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王慶,劉曄,孟松橋.系統性康復治療對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9,031(003):101-103.
柏青.分析系統康復治療對上肢骨關節損傷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效果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8, v.24;No.491(1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