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敏 陽曉敏 趙琦

【摘 要】目的:陰道微生態的變化對HPV感染的相關性。方法:收集2016.1-2019.12來我院就診的婦女,將高危型HPV患者納入研究并進行常規微生態檢測。根據微生態檢測分為平衡組、失衡組和感染組,給予干預陰道微生態后評價效果。結果:陰道微生態失衡組和感染組HPV感染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平衡組),陰道微生態失衡組與感染組經過陰道干預后HPV下降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平衡組)。結論:陰道微生態的變化與宮頸HPV感染有較明確的相關性。
【關鍵字】:陰道微生態 HPV 感染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宮頸癌已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常見疾病,位居全球女性癌癥發病率之首。我國每年約有13萬宮頸癌新發病例,占世界新發病例總數的25%左右。流行病學和基礎研究已證實人乳頭狀瘤病毒目前明宮頸癌主要病因[1],HPV感染的檢測已成為臨床篩查肯預防宮頸癌的常規步驟之一[2]。近日,有研究指出,陰道微生態與宮頸癌發病及病情嚴重程度有密切關系。陰道微生態與HPV感染的關系是否有相關性?,F根據外院的研究進行分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婦女,常規進行宮頸篩查HPV、微生態檢測。將高危型HPV陽性患者納入研究?;颊吣挲g21-60歲;職業:學生、個體、工人、干部不等;文化程度: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生活習慣均為長期居住柳州區域
1.2 方法
1.2.1 標本采樣:醫生用窺陰器暴露宮頸后,先用干燥女性分泌物取樣棉取陰道側壁及后穹隆分泌物放入干燥試管送微生態檢測,再用棉拭子擦去分泌物,將宮頸刷伸入宮頸口內旋轉3-5圈,然后將刷子放入DH3HPV試劑盒保存送HPV檢測。
1.2.2 研究方法:檢測351位HPV感染患者均經陰道鏡,活檢排除宮頸病變,根據首次微生態檢測,又分為陰道微生態失衡組和感染組,對照組平衡組。三組均給予健康指導,對失衡組,感染組進行藥物干預,6個月隨訪復查陰道微生態、和HPV狀況,再次進行分析。分析陰道微生態的變化與HPV感染關系。
1.3 觀察指標
陰道微生態判斷指標:1)陰道平衡組:微生態形態學評論結果平衡,化學份分析正常;2)陰道失衡組:微生態形態學評論結果失衡或化學份分析異常;3)感染組:清潔度、PH值、濃細胞、線索細胞、革蘭陰性小桿菌、革蘭陽性球菌/鏈球菌、形似彎動桿菌、孢子、假菌絲、芽生孢子、滴蟲、支原體、衣原體、細胞內G-雙球菌異常陽性。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三組之間陽性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51例HPV患者6個月后查264例轉陰性,87例陽性,首次及6個月后陰道微生態的關系如下表1:
平衡組HPV轉陰性率不高,失衡組及感染組經過根據陰道微生態環境情況針對性干預后HPV有較明顯地轉陰。其中pH值改變后轉陰性率79.67%;細菌性陰道病88.68%。
3 結論
陰道微生態是由陰道內的正常菌群、機體的內分泌調節和解剖結構共同構成。健康女性的陰道正常菌群由多種厭氧菌和需氧菌構成。目前,已分離到29種之多的微生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乳桿菌,它在健康女性的陰道排出物標本中分離率高達50%-80%。這些陰道正常菌群使陰道局部形成弱酸性環境(pH≤4.5),可抑制其他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維持陰道“自凈”作用,與宿主、環境之間構成了相互制約、相互協調、動態的微生態平衡。一旦這種動態平衡被打破,就會發生各種陰道的感染,如細菌性陰道炎(BV),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VC)、滴蟲性陰道炎(TV)、其他病原體感染引起的炎癥(STI)和病毒感染(HPV)等。并且這些感染會相互影響,即一種感染的存在會影響另一種感染的發生。
目前明確的癌前病變的主要病因是由HPV(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從宮頸癌前病變發展到宮頸癌,從病毒侵蝕到發生病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約需要8-10年時間,并不是HPV感染一定會導致宮頸癌,在這個漫長的時間內,病毒感染和人體自身對病毒的清除是雙向同時存在的,只有免疫力不足,感染呈持續存在才發病。
研究發現,HPV感染與陰道微生態的變化有較明確的相關性。陰道PH5.0-5.5時34歲之前宮頸及陰道HPV感染引起的宮頸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發生率顯著升高,大于65歲LSIL也顯著升高。細菌性陰道?。˙V)存在明顯增加高HPV感染,性活躍的STI的女性HPV感染的發生率較高,VVC及 TV的感染率相對低[3]。本研究表明234例患者中PH升高HPV 感染率增高;陰道微生態失衡組及感染組HPV感染較明顯增高。首次HPV感染檢測合并陰道微生態失衡54%,生殖道感染34%,平衡組12%。失衡組給予陰道乳酸桿菌放陰道,感染組根據炎癥給予對癥治療后6月查HPV轉陰性明顯增加。陰道微生態與HPV感染的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ccer statistics,2002[J].CA Cancer J Clin,2005,55(2):74-108
Parkin DM.The global health burden of infection-associated cancers in the year 2002[J].Int J Cancer,2006,118(12):3030-3044.
劉建華,王耀玲.陰道微生態變化與宮頸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相關病變的關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7.8.80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