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摘 要】:目的:探索風險管理的應用對急診搶救室危急癥意外事件發生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8.6月-2019年11月收入我科治療的患者200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案。對照組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風險管理的方案,并對兩組的意外事件的發生率跟蹤記錄。意外事件在我們的研究中包括血壓驟降、SpO2、儀器故障、管路堵塞、供氧中斷五個維度。結果:實驗組五項指標都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且意外事件總數下降極為顯著。結論:急診搶救室風險管理的應用對于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率有著積極的意義,應推廣使用。
【關鍵詞】:急診搶救;風險管理;意外事件
【中圖分類號】R4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風險管理的主要概念具有廣泛的含義,它被定義為針對在不確定的未來發生的突發事件的管控,具有一些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風險管理可以從一個角度給病人帶來很多好處,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并引發少量有害的醫療事件。目前這種影響在急診室中表現如何并不明確。風險管理涵蓋了風險管控、風險識別、風險調查、風險監測等程序。預防意外事件發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評估和管理可能的風險。在急診搶救室的緊張環境中,風險管理究竟起著何種作用,對于處理搶救室危急癥意外事件是否有利仍然不清楚。根據一些評估和控制急診科領域現有風險的相關研究,大約4%的死亡可以通過實施適當的治療方案加以阻止。此外,控制和管理治療過程中可能的風險被認為是提高治療方案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國內有少量研究顯示風險管理的應用對于防止急診搶救室中意外事件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2],但是由于病例數量較少,此外研究多為單中心的研究,因此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為了探索急救室風險管理的應用是否可以減少搶救室危急癥意外事件的發生,筆者開展了以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科2018.6月-2019年11月收治的急診科患者共200例作為本實驗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100例。收集患者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循環系統疾病史、呼吸系統疾病史。其中循環系統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動脈瘤等。呼吸系統疾病史包括慢阻肺、慢性支氣管炎等?;颊叩脑敿氋Y料見表1。
對照組男性44例,占總數44.00%,實驗組男性56例占總數56.00%。兩組患者平均年齡分別為44.75±3.15歲和45.25±3.28歲。結果提示兩組的各項基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實驗方法
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案。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實驗組實施風險管理護理方案。具體體現為:成立風險管理小組、按制度模擬應急演練、強化護理人員的教育培訓、排班制度彈性化、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1.3 統計學方法
連續性變量用均值±標準差表示,分類變量用百分比表示。連續性正態分布資料采用t檢驗,非連續性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性指標。
2 結果
實驗組各意外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從血壓驟降、SpO2、儀器故障、管路堵塞、供氧中斷五個維度來看,風險管理的應用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尤其是總意外事件更是明顯提示風險管理在急診科的優勢。具體信息見表2。
3 討論
急診室風險管理的應用是復雜的。長期來看,由于急診室護理人員專業水平各有差異,導致意外事件總是難以避免。這個問題在國內也引起了極大關注[3]。因此我們想到在急診室引入風險管理的方案,這對于科室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也有著積極的作用。我們的研究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記錄兩組患者的意外事件發生率,從而探索在急診搶救室中應用風險管理是否對減少意外事件有著幫助。我們的結果提示,在臨床實踐中采用風險管理的方式可以顯著的降低急診搶救室意外事件的發生,這對于臨床實踐有著明顯的幫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Helen, Hogan, Frances, et al. Preventable deaths due to problems in care in English acute hospitals: a retrospective case record review study[J]. BMJ Quality & Safety, 2012.
丁璐. 風險管理在急診搶救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 2019(24).
費亞眾, 郭全榮, 安利杰, et al. 護理風險預警及預控管理在急診搶救室的應用[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9, 16(0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