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

【摘 要】目的:探究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間一共收錄手術患者總計為60例。采用隨機數字分配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管理標準,觀察組采取風險管理標準,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臨床表現。結果:觀察組總體風險事故發生率30%高于對照組總體風險事故發生率6.67%,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風險管理理論相較于傳統標準的護理模式而言,能夠有效降低惡性事件,減少護理糾紛,回避護理風險,其具有更加貼切患者需求,緩解醫患矛盾,提高護理水平。極大程度上保證患者手術效果,為病人提高優質服務,這種理論模式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風險管理理論;手術護理;常規護理理論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患者家屬維權意識的增加,以往傳統護理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也日漸凸顯,同時患者對高水平的護理質量也有著明顯的需求,為適應現代護理學的發展,滿足人們醫療需求,緊跟時代需求,手術室護理要由傳統的護理方式向新型高水平風險管理理念的護理方式進行全面改變,以更高的服務質量來回應患者需求[1]。將風險始終貫穿在護理操作、搶救等各環節和過程中。有時甚至是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具有風險,一旦發生護理缺陷或事故,給病人和家屬帶來痛苦。因此,要有效地回避護理風險,要防范和減少護理糾紛,為病人提高優質、安全的護理服務,必須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根據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建立護理風險管理組織構架,制定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和工作計劃,明確護理風險管理職責、實施護理風險防范措施,制定護理風險應急工作預案,形成有組織、有制度、有計劃、有措施地進行護理風險管理。本研究中,我院探究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間一共收錄手術患者總計為60例。采用隨機數字分配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為(22-75)歲,平均年齡為(44.31±3.06)歲;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為(23-72)歲,平均年齡為(43.41±2.97)歲,其他一般資料對比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對比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并已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事宜和簽署自愿協議書。
1.2 方法
對照組:日常護理模式。介紹病房的基本情況、告知手術中相關注意事項、講解患者目前患病情況,并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的檢查和診斷,以及應對手術過程中的危險情況[2]。
觀察組:實踐風險管理的理念,在對照組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1)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制度:在醫院原有制度的基礎上,依據國家衛計委頒布目前最新的法律制度,參考國內外同行的制定標準,進行相關制度上的更新和完善,對護理風險進行級別分類。
(2)加強醫護人員的風險教育培訓:每周至少兩次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常識培訓,邀請相關護士講解在護理過程中遇到的風險事故處理方法以及具體解決方案,并將方案列為醫護人員工作考核以及評價指標之一,從而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主動學習手術中的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
(3)制定患者個人檔案:相關護理人員,應當在患者住院前,完善患者個人相關信息,記錄好患者發生疾病的日期,為醫生在進行手術前提供相關指標參考。同時與家屬提前簽訂相關手術意愿書和告知相關的手術流程、術后出現的常規癥狀,避免出現投訴和糾紛事件。
(4)組建專門負責的風險管理小組:成立由資深麻醉醫生和專科護士為主的風險管理小組,積極落實,各項制度和任務,手術室和其他科室的交接工作進行嚴格管理,交接過程中需要準確填寫“交接記錄單”,責任到個人,預防人為的隱形風險。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出現的風險事故。包括護理事故、投訴事故、意外事故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風險事故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總體風險事故發生率30%高于對照組總體風險事故發生率6.67%,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風險管理理論主要是指醫院通過人員組織的重新組合,相關風險制度的不斷更新和完善,極大程度上減少了甚至消除由于護理不當或其他風險引起對患者不利的情況,并針對這些不當的護理風險,進行優化,或尋找更佳適宜的解決方案,爭取將患者的健康利益放置第一位。因此根據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建立護理風險管理組織構架,制定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和工作計劃,明確護理風險管理職責、實施護理風險防范措施,制定護理風險應急工作預案,形成有組織、有制度、有計劃、有措施地進行護理風險管理[3]。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體風險事故發生率30%高于對照組總體風險事故發生率6.67%,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理論相較于傳統標準的護理模式而言,能夠有效降低惡性事件,減少護理糾紛,回避護理風險,其具有更加貼切患者需求,緩解醫患矛盾,提高護理水平。極大程度上保證患者手術效果,為病人提高優質服務,這種理論模式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張春艷.風險意識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其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0):269-270.
鄭菁.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醫學信息2017,30(23):171-172.
衛小娜,張云霞.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意識管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2017,30(11):1693-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