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堯 宋欠紅 葉勇
【摘 要】 心腦血管病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解決這一狀況的方法是建設健全“預防-規范化診療-康復-養生”的現代醫學模式和疾病全程關愛體系。本文總結了趙淳教授及傳承團隊在中醫“治未病”思想指導下,導師趙淳教授中西醫結合“防治康養一體化”體系心腦血管疾病防控的認識。
【關鍵詞】:心腦血管疾病;防控;防治康養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R87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趙淳教授系第三、四、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云南省榮譽名中醫,擅長中西醫結合“防治康養一體化”體系干預心、肺、腦等重大難治疾病;擅長指導亞健康人群康復、保健、養生。本文作者跟師學習期間,受益良多,現將趙淳教授“從心腦血管病防控戰略高度認識肥胖危害及干預對策”的學術思想及經驗整理總結如下。
1 心腦血管疾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
心腦血管病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現今在我國發病率高,且呈上升趨勢及發病年輕化趨勢,致殘率高、病死率高。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1],估計我國心腦血管病患者總數約2.9億,其中高血壓患者約2.45億,腦卒中約1300萬,冠心病約1100萬,心力衰竭約450萬,在全球,有五分之二的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心腦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約1.1億、超重人數約3.05億、肥胖患者約1.2億。根據《2018年中國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研究報告》指出,截止到2017年,我國18歲以上成人肥胖患病率6.3%,呈顯著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 2030 年全球超重人口將突破21.6億[2],肥胖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重大慢性病危害極大,造成個人、家庭、國家的經濟負擔沉重[3]。
對于大量的心血管病急性發病和PCI后患者,其急性期的搶救與治療是目前的重點,因發病前預防和發病后康復得不到足夠重視,許多患者發病后無法獲得康復指導,不可避免地重復發病、住院及治療,加重經濟負擔。因此,心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與腦卒中康復、心臟康復在我國勢在必行。如何防患令人深思,有以下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對全民進行健康教育,更新觀念,樹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工作有待深入落實到千家萬戶;對承擔慢性病防控任務的主力軍—基層全科醫生的培養亟待強化;對慢病防控管理模式研究和創新科學技術研發推廣有待加強。
2 心腦血管疾病防控的戰略思想認識
2.1 建設健全“治未病”系統工程,落實“三個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顯著成績。然而,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控形勢不容樂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制定了《健康中國發展戰略規劃》,并制定實施《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上述重大舉措是推動實施健康中國的必然要求,是落實“預防為主”方針、統籌解決當前人民健康突出問題的措施,充分體現了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同時,也是順應國際趨勢、履行國際承諾的重大舉措。作為中國居民健康的一大殺手,心血管疾病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解決這一狀況的方法是建設健全“預防-規范化診療-康復-養生”的現代醫學模式和疾病全程關愛體系。(即“治未病”系統工程和疾病全程關愛體系。)對于建立以上體系,就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服務患者向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健康轉變;二是從關注疾病向關注健康轉變;三是從注重疾病的治療向注重疾病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轉變,提高公眾健康水平。趙淳教授及傳承團隊多年來研究并踐行心腦血管病中西醫結合“防治康養”一體化綜合干預體系,提出心腦急癥防線前移策略;重視早期、全程、全面干預引起心腦血管病的多重危險因素;強調生活方式干預是減少多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發生的基礎和首要措施;強調對心腦血管病患者要在病程的各個階段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實施中西醫結合“防治康養”綜合方案。多年來我們為廣大心腦血管病多重危險因素人群及患病人群提供了較為系統的中西醫結合預防、治療、康復、養生等健康服務,做出了積極貢獻。
2.2 重視全面綜合干預致病的多重危險因素
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或糖尿病、肥胖、吸煙、心理壓力以及缺乏運動等。研究發現,當多種危險因素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或聚集時,致病作用可互相協同、互為因果,致使心腦血管病的進程大大提升。在個體上,多重危險因素聚集較比單一因素治病作用強得多。
3 小結
在心腦血管的防治中要有整體觀念,在發現一種危險因素的時候,應同時關注有無其他危險因素。對多重危險因素并存時須高度重視,防治原則是首先啟動和持久堅持治療性生活方式干預,在此基礎上同時針對各種致病危險因素積極進行干預,方可收獲最佳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胡盛壽,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 中國循環雜志,2019,34(3):209-220.
Ng M,Fleming T,Robinson M,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 980-2013: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Lancet,2014,384(9945):766-781.
何耀.我國超重/肥胖流行趨勢及其對公共衛生的挑戰[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4,35(4):345-348.
World Hea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on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WHO,Geneva,1997.
王雅媛,梁鳳霞,黃琪,等.腸道菌群--治療肥胖胰島素抵抗的新靶點[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48(6):75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