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陰霾籠罩的當下,“新基建”成為振奮人心的熱詞。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新基建”首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我國未來發展藍圖的重要部分。
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作為恢復經濟,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動力”,“新基建”被寄予厚望。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隨后,多部委持續政策加碼,各地順勢而為。截至6月15日,全國各地已推出了超過49.55萬億的“新基建”投資藍圖。
如此大手筆,如果看作僅僅是為穩定和恢復疫后經濟而來,顯然陷于管窺蠡測之嫌。
加強“新基建”,絕非恢復經濟的應急之舉。早在2018年,中央層面就已開始對“新基建”進行頂層設計。這是中央在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自身發展新支撐點基礎上的科學決斷,是加快中國經濟轉型的長遠之策,只不過是突發的新冠疫情,為其增加了一項“臨時性任務”。
“新基建”自身的特點,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作為推動未來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新基建”瞄準的是未來重要技術進步的七大重要領域。
與傳統基建不同,“新基建”投資方向不再是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實體公共設施,而是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基礎設施,是一個個“大平臺、大運營”的數字平臺,帶動的將是一個個萬億級的市場。
統計顯示,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投資拉動乘數效應高達6倍左右。預計到2025年,將給我國信息消費創造8.3萬億元產業規模。
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新基建”不僅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開辟新空間,并為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驅動力。
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是“新基建”的關鍵“安裝期”。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協同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聚變效應和輻射效應。
“新基建”將推動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