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生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為我國今后的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關系指明了方向。
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表明,改革開放是應對復雜局面、化解危機的制勝法寶。
新冠疫情及其以后的國際經濟環境重大變化,提出新的重大挑戰。
我國必須準確把握國際經濟環境與形勢的重大變化,對形勢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為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奠定基礎。
首先,國際經濟發展環境巨變。受疫情影響,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陷入經濟衰退的陰影中。各國都傾向于采取封閉自保的策略,使我國的國際經濟環境面臨很大不確定性,即使主動開放,也未必能換來積極回應和對等開放。
其次,我國的國際經濟環境更為困難復雜。美國等少數國家,出于政治選舉和國內政策與國際戰略考量,借此次疫情加大了對中國的指責,未來很可能會采取減少經貿往來、降級經貿關系、結伙圍堵中國等政策。
此外,與上述大環境相聯,下一輪中關貿易談判、與歐盟及英國、日本等的貿易和投資談判等,會面臨更苛刻的條件和更高要價。全球產業鏈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和重構,外商直接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動會出現新態勢,“一帶一路”建設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可能會適度放緩步伐。
如何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形勢變化?
政府工作報告從穩定外貿、促進利用外資、“一帶一路”建設和貿易投資便利化幾方面進行了論述。貫徹執行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方針,重要的是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建立國際經貿合作的廣泛統一戰線,有重點、有選擇地積極應對、主動作為,創造對我國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
其一,雖然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復雜艱難,但還應當看到危中之機。當前各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恰恰需要利用外部市場來緩解危機,促進增長。中國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世界市場,發達國家的產業投資和產品銷售都離不開中國。只要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穩定,經濟保持增長,消費保持增長,就仍是對發達國家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和消費目的國。
其二,雖然歐美日發達國家在國際經貿領域取向及對中國體制的認識上有許多共同點,但在對中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態度上、在維護經濟全球化與完善多邊貿易體制方面仍有著較大差異。因此,應積極利用這種差異,盡力維持全球化大局,建立與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主要經濟體的密切聯系。
其三,當前的國際經濟態勢和去全球化趨勢,除了疫情沖擊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政客們的政策所致,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大公司、大資本、大企業則并非如此。企業出于盈利目的,當然希望給它們帶來巨大利益的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化和發展,包括在給跨國公司帶來巨大利益的中國的投資和運營。這種來自企業家和大公司對于經濟全球化和與中國打交道的支持,是應當積極利用的因素。
其四,應重視世界經濟從全球化向區域化轉變的客觀現實,積極探索和參與區域性經貿合作安排。一方面,應積極倡導和支持經濟全球化,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世貿組織改革等機制和平臺來踐行全球化理念;另一方面,應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
最后,應當特別強調的是,過去幾年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經貿往來中的矛盾和摩擦,除了某些國家政府的政治操作外,更多還是來自外資對于中國經濟體制和投資環境的某些疑慮和非議。這也是中央不斷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現實基礎。
未來,我國在建立平等開放、競爭中立、透明規范的市場環境方面取得的進展,將成為留住和進一步吸引外資,建立與其他國家相互開放、對等開放經濟關系的重要保障。 編輯/馬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