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基建”的深入推進,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快車道。2020年預計總體規模約為3.1萬億元,同比實際增長47.9%,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約為2.49萬億元。
步入快車道
今年以來,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頻頻發布。
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推動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3月,工信部發布《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的實施方案,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5月,《政府工作報告》再提“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連續3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密集發布,目的是促進產業加快發展。
早在2017年11月,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正式提出發展工業互聯網的目標,同時針對2020年以及2025年的發展任務做了明確的規定。次年,工信部出臺《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針對國務院的政策進行了具體的落實和細分。
此后,一系列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政策陸續出臺,工信部先后發布了針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網絡、安全建設的一系列文件。地方政府通過網絡提速降費、上云優惠券、產業基金等形式支持工業互聯網建設。
有專家表示,伴隨著政策體系的完善,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
聯動新生態
從工業互聯網的角度看,這次疫情確實影響了很多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研發和應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疫情也大大強化了人們對工業互聯網的理解和認識,大大激發全社會應用工業互聯網的熱情。專業人士表示,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時機,采取有力措施將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向前推進一步,將對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大大助力,也能夠為降低疫情影響貢獻重要力量。
中國正在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生態體系,要率先抓住進入數字化社會的時代機遇,一個開放、分級的、無所不在的萬物互聯網絡,是數字化社會基礎設施,帶動創新生態的發動機。
用好資本力量,不斷推廣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在業務場景落地。工業互聯網的顯著特點就是信息技術和產業應用場景的融合應用。在萬物互聯、全球開放的環境下,誰能夠率先在各個垂直行業推出應用范本,誰就最有可能在這個領域取得話語權。
顯然,工業互聯網應用不只是信息技術(IT)業的事情,還需要IT業和其他行業在人才、技術、業務、產品等多方面的跨界融合。這種融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而資本則是其中最有效的融合手段。
通過對創新企業(供給方)和垂直行業龍頭企業(需求方)的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在企業決策、技術需求對接、知識產權互認等方面發揮直接的作用,而不僅是在外圍的促進,創新資本能夠成為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和應用對接的加速器、助推器。
大力支持在線和云化技術企業發展。疫情促使很多企業選用遠程辦公、在線服務,政府部門和產業界對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在線服務和云化技術產品短期內爆發式增長、長期持續高增長的趨勢或成為必然。
應該加大對在線和云化技術產品及服務企業的支持。建立在線和云化技術企業推薦目錄,政府對目錄中技術適應性強、中小企業普遍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統一采購,免費提供中小企業或者提供使用補貼,同時政府率先使用在線和云化技術,帶頭示范。
對在線和云化技術產品及服務企業聚集的創業孵化基地、平臺提供運營補貼、減免房租等。對以在線和云化技術為投資重點的投資基金,在出資比例、信貸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優惠的政策。
引導全球資源服務中國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創新。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發展離不開全球資源,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會是全球的創新引領者,新興產業發展不能閉門造車,“走出去,引進來”仍然是我們在新時代發展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的不二法門。
效應已顯現
近期,由重慶市兩江新區與浪潮集團共同打造的兩江新區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已正式上線,效應顯現。
目前,根據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具體需求,該平臺建設一期涵蓋質量管理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協同交易服務及政策服務等四大服務模塊。通過該平臺,能夠實現從融資到供應鏈協同生產全流程賦能企業。質量管理服務可提升中型企業內部的能源設備管理能力,實現降本增效;供應鏈金融可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貸款難問題;以供應鏈協同實現龍頭產業的提質降本,做到真正幫助企業實現“智造”和數字化轉型升級。
浪潮集團方面表示,該平臺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互聯網為核心,連接開發者、服務商,為其提供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服務。
浪潮集團副總裁龐松濤表示,“以平臺為基礎,通過‘外聯和‘內通相結合,使區域內部各創新要素協同交互,讓更多企業能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協同辦公、網絡化協同研發設計、線上生產過程管控、上下游供應鏈協同,賦能制造業向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兩江新區招商集團副總裁李光表示,落地兩江新區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將成為未來打造重慶協同創新試點示范區的基礎,通過浪潮集團提供的先進技術和服務能力振興行業企業,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