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雨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里,傳統紡織廠早已淡出。但武漢最早的紡織廠“裕大華”100年來卻一直挺立。如今,裕大華又用紗線牽上了互聯網,網名叫“時紛”。與時俱進也,織就繽紛也。記者給它點個大大的“十分”的贊!
織起,湖廣總督創辦“四局”
“裕大華”的夢,源于20世紀初,是從辛亥革命后承租“四局”開始的。所謂“四局”,是指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紡織、紡紗、繅絲、制麻四局。但“四局”陸續投產后,卻由于派去的官員管理不善,虧損甚巨,政府無力承擔,遂于1902年正式招商承租“四局”,政府只是每年向承租人收取租銀。
當時,廣東華僑巨商韋紫封開辦的應昌股份公司租辦“四局”,租期為20年。1911年,鄂督瑞激又將“四局”改租給大維股份有限公司,辛亥革命發生后,因大維公司總經理劉伯森逃離武昌,“四局”陷入停工狀態。
看到“四局”陷入癱瘓的狀態,已經獲得了一定成功的武漢商賈徐榮廷不希望民族紡織業止步不前,決意將它接手過來。憑借與鄂軍都督黎元洪的“金蘭之交”,在黎的支持下,徐榮廷與漢口德厚榮商號的大股東劉象羲、蔣沛霖相商,請他們出面邀請武漢商界巨擘,籌集資金組織楚興股份有限公司,準備接手“四局”。楚興公司得到了“四局”的承租權后,董事會推舉徐榮廷來當總負責人,主持全面工作。徐榮廷在創立之初就定下約定:不投機,不進交易所,不借債。一心守著紡織老本行,讓民族紡織業發展壯大。
初投入生產的楚興公司就遇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源源不斷的進口棉布棉紗頓時銳減,從而促使國內市場上棉布棉紗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由于棉花供過于求,出現價格下跌,給民族資本紡織業形成極為有利的發展良機。徐榮廷抓住發展勢頭,大力組織生產,招收新工,增加生產時間,實行職工分紅。盡管遭遇英資美資日資紡織企業沖擊,楚興公司堅守“紡好紗”的理念,以質取勝,一時頗為興旺。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獲利達白銀1400萬兩,徐亦擁資近200萬兩,成為武漢巨富。
楚興公司承租“四局”后獲得巨大利潤,使得湖北的大小軍閥垂涎三尺,他們極力刁難并制造借口,在承租期未滿時便奪走了楚興公司對“四局”的承租權。雖受此挫,但徐榮廷等人已經積累了經辦近代企業的經驗,尤其是積累了自己投資開辦機器工業企業的資金。于是在1919年,他們另起爐灶,在武昌上新河開辦了裕華紗廠。
憑借此前經營楚興公司的經驗,裕華紗廠的發展十分迅猛,不斷擴充設備,增加生產規模。而設備的擴充,規模的擴大,有力地提高了裕華紗廠的素質和競爭能力。
裕華紗廠原先只有紗錠2萬枚,“五四”運動后,國貨銷售增加,裕華紗廠不失時機地決定該廠紗機增加1萬錠,并附設布帆400架,以提高紗、布的生產能力。這一計劃在1922年完全實現。2年后,裕華紗廠再次增加紗錠一萬枚。兩次較大規模地增加設備,使它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發展成為一個擁有紗錠4萬枚、布機504臺及全部配套設備,頗具規模的棉紡織企業。
1922年,裕華紗廠繼續開枝散葉,以白銀210萬兩開辦了大興紗廠。廠址選在綰毅西北,控制燕晉,既為棉煤出產之富城,又靠近棉花產地的石家莊。優越的地理條件,也為之后裕華紗廠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興紗廠建成投產時,該廠只有紗錠2.5萬枚,而到了1924年就增設了布廠,添置了布機300臺,1926年又添布機100臺。除紗錠布機外,該廠還在1928年增設毯廠,置毯機8臺。在設廠后的幾年問,裕華、大興兩座紗廠的紗、布機設備的增加速度遠高于同期全國華商紗廠的增長速度。1921年全國華商紗廠紗錠增加指數是1922年的116.19,而同期裕華、大興紗廠紗錠的增加指數卻是131.74;1924年全國華商紗廠布機增加指數是1922年的148.11,而同期裕華、大興紗廠布機增加指數是199.90。不斷地增加設備,擴大生產能力,為裕華紗廠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物資基礎。
1936年,裕華、大興兩廠又在西安聯合投資并合辦大華紗廠,從此形成武昌裕華、石家莊大興、西安大華三大紡織企業遙相呼應的鼎立之勢,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織危,避戰火西遷復東遷
一路順風順水的裕華紗廠,卻在1937年遇到了一次大危機,這場危機足以將它毀滅。
是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隨著上海、南京的相繼陷落,日本侵略軍直逼武漢。此前,上海、江蘇一帶紗廠或毀于戰火,或服務日軍。
面對民族危亡之際,裕華紗廠不愿再像其他紗廠一樣被日軍統治。當時的董事長蘇汰馀果斷決定:西遷!
為了避免淪陷后資敵,在遷川工廠委員會的統一安排下,即將武昌裕華紗廠的全部機器設備折遷四川。雖然途中物資遭遇日機空襲,500件棉紗起火,燃燒三日方熄,但幸好設備和其他物資安全抵渝。經過重重難關,終于在重慶南岸竅角沱購地建廠,重慶裕華紗廠成立。當時該廠擁有紗機3萬多錠,布機250余臺,為西南一家最大的民族資本紗廠。
重慶裕華紗廠建成后,于1939年正式投產。面對日軍的瘋狂轟炸,紗廠的工人們沒有被嚇倒,反而激發了他們努力生產,支援抗戰的斗志。敵機來了,伏在地上躲一躲,敵機過去,又爬起來接著生產。
但是,日寇飛機不斷空襲,狂轟濫炸。1940年8月,重慶裕華紗廠兩度被炸,除清花間和搖紗間外,其余生產建筑均被炸塌燒毀,工人宿舍、飯廳、醫院亦皆中彈,使工廠蒙受重大損失,元氣大傷。繼因國民政府對花紗布實行全面管制,重慶裕華紗廠存棉被花紗布管制局低價征盡,生產用棉由農本局配給,按工繳的20%付給廠房加工費,權作利潤。重慶裕華紗廠備受盤剝,產量日減。
民族工業面對時艱,如何謀求生存,成為當時嚴峻的問題。重慶裕華紗廠聯合其他紗廠,利用每周二聚餐會共謀對策,采取加報原棉和物料消耗量,提高工繳等辦法,將每件紗耗棉量提高到486公斤,比實際消耗量高出30至40斤,其他工繳成本亦加大40%至50%。同時以低價進存原棉、物料、油料,在使用時均調高價格或以黑市價格計入成本。做到明虧暗補,以彌補或減少損失。
1941年,重慶裕華紗廠暗賬積存的原棉達1萬多擔(抗戰時期暗賬行人原棉共計有20萬擔),但也只能暫時維持現狀。為了保全公司財產和收益,免受或少受敵機轟炸和花紗布管制所造成的損失,只有分散設備,選擇空襲較少、管制較松的城市,另建新廠,才是出路。
鑒于當時的成都,仍然屬于地方實力派的勢力范圍,國民黨政權的政令一時較難貫徹,花紗布管制尚未實行;成都工業基礎又很薄弱,敵機空襲不像重慶頻繁嚴重,建廠投產較為安全;兼之公司董事長蘇汰馀與當時川康綏清公署主任鄧錫侯是同鄉,又有交情,可以爭取鄧的支持等有利條件。于是,經公司董事會決議,于1941年便將遷廠時尚未裝完的機器,拔出紗錠0.5萬枚,布機100臺,運往成都,設裕華分廠,并派常務董事黃師讓代表公司到成都主持開辦事宜。
堅守夢想,不言放棄。在民族存亡關頭,裕華紗廠克服了后方地區交通不便,市場發育不健全,缺乏人才、缺乏工業基礎和戰時生產器材、頻遭敵機轟炸等不利因素,幾處紗廠在戰火中相繼投產,為抗戰提供了寶貴的軍需品和民品。
直到1948年,抗日戰爭勝利,裕華紗廠才得以回遷武漢。
織新,人造棉大王“時紛”忙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裕華紗廠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質量。1956年和1959年,企業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紡織系統先進單位。
改革開放以來,裕華紗廠發生了巨大變化,1993年實施股份制改造并更名為“裕大華”。從國營企業走向股份制企業,并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每一次改革中,渴望延續紡織夢的裕大華人不甘被市場淘汰,從改革中激發內生活力,成為彼時武漢市國有紡織企業少有的盈利戶,也是武漢市解放前建廠的4家老紡織企業中唯一到現在還生存發展的企業。
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中,裕大華一直致力于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20世紀末,當棉花資源市場供應緊張時,公司由長期純棉生產為主,改為化纖粘膠原料為主,生產的人造棉行銷國內外,被譽為“人棉布大王”;針對紡織過度競爭和紡織工業產業升級調整的方向,公司又不斷對傳統坯紗、坯布產品進行改造,相繼開發生產了人棉縐綢、AB紗、彈力布、天絲織物、竹節紗、高檔復合紗等綠色環保纖維,新產品不斷開發,延伸了名牌產品效應。天壇牌人造棉布系列產品、博奇牌汽車裝飾布都先后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名牌產品。
進入21世紀,裕大華積極進行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立足尋找生產差別化生產思路。裕大華是全國同行業中首家將機織大提花織物引入汽車內裝飾的企業;首家通過ISO/TSl6949:2002版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成為湖北省主要裝飾面料生產基地,生產規模居省內企業之首、全國同類企業前5位。生產的汽車裝飾布已為神龍汽車公司內飾面料的獨家供應商,涵蓋神龍公司所有車型,國內東風集團、神龍公司、奇瑞汽車、比亞迪汽車、廈門金龍是裕大華公司的最主要的客戶,對這五大客戶的銷售額已占汽車裝飾布總銷售額的81%,使得裕大華經濟效益得到提升。
面對當今時代人們對時尚個性的追求,以及科技的飛速發展,百歲的裕大華依舊保持年輕。2017年,裕大華攜手劉勇和熊昀兩位知名設計師,開啟了全新的征程,改變以往呆板保守的設計,引入更多的時尚元素,打造現代、年輕、時尚、潮流的四季服飾。這也是裕大華推向產業鏈后方時尚產業的第一步。此外,為了迎合“互聯網+”的大趨勢,裕大華還創立了時紛網,希望能將其打造成“獨立設計師品牌的孵化器”。目前,紡織電子、紗線染整、服裝服飾、時尚產業已經成為裕大華集團加速轉型發展的新領域,這些領域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
這些年,裕大華一直在做一件事:擦亮“傳承、勤勉、創新、共進”“經緯編織,跨越百年;創造價值,分享成果”的企業文化,使之成為裕大華前行的內生力量。不忘初心,傳承文化,借鑒民營企業靈活機制,立足主業創新轉型,走高端品牌之路,在產業鏈上下游,對接高端客戶,倒逼自我成長。
歷經百年風雨滄桑,裕大華在成功與曲折中不斷探索,經百年之磨礪,積百年之薈萃,毓百年之精神。又一個100年已經開始,面對熟悉的過去、變化的現在,堅守初心的裕大華人,正以堅守的傳承和向上的力量,去驅動歲月的金梭銀梭,編織又一個更精彩的百年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