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市場大環境之下,學校前期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做的預備工作——職業生涯規劃、行業解讀、求職技能、職業素養、就業選擇等等,其實對于畢業生應對實際市場需求,都收效甚微。”

最近幾年年年都說“史上最難畢業季”,而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終于遇到真正的“史上最難畢業季”。
按照慣例,高校統計就業率以簽三方協議為準。往年,這樣統計的就業率一般都在80%以上,或超過90%。多所重點高校就業處相關人士表示,截至目前,2020年高校就業率比往年低10%~30%,屬于預期內的區間。
也有一些高校坦率公布的就業率令人嘩然。6月初,985高校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公布的就業率一度引發熱議,該學院本科生就業率僅為35.17%,簽約率不足兩成,僅為14.48%。
受疫情影響,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近期相繼采用“云直播”的方式舉行畢業典禮。邀請少量畢業生代表參加,學校領導現場為畢業生撥穗、發放學位證書,其他畢業生通過直播觀看。
但畢業生到了畢業典禮還找不到工作,“無處可去”的情況比往年多了不少,心情難免有些彷徨。
“疫情下的畢業季,比往年充滿更多艱難險阻。”一位武漢大學教授說:“他們有的家里是經歷過生死的,也得硬著頭皮找工作,繼續過日子。”
作為湖北省內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劉沫從沒想過自己找工作會“難于上青天”。他并未因長達幾個月的疫情期而懈怠。寒假期間,劉沫見武漢形勢嚴峻,便放棄留在武漢工作的計劃,“調轉船頭”想在老家云南求職。他抱著先找一份工作干著的心態,還降低了原本預期的薪資標準。然而,即便留在老家,求職過程也沒有劉沫希望的順利。他網投了近百份簡歷,只有寥寥幾份沒有石沉大海,有回應的公司,則往往在一次線上面試之后就杳無音信。
最令劉沫難堪的一次,是一家規模不小的民企的“屏幕面試”。劉沫本來滿心期待,應聘的崗位是活動策劃,屬于對外公關。面試時,劉沫特意將上身換上熨得平整的白襯衣,還系上領帶。但對方一聽他自我介紹,大學在湖北,瞬間面露難色。最后竟然以“擔心客戶短期不易接受湖北回來的大學生服務”為由,草草結束了這場遠程面試。
一聽說是應屆,一聽說是學習旅游、酒店管理之類的專業,面試官往往變著法兒“勸退”。這類情況在面試中并不少見。因為疫情,2020年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變化,比如許多服務行業的人才需求可能下滑,甚至根本沒有新增需求,還在考慮裁員。
“在這樣的市場大環境之下,學校前期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做的預備工作——職業生涯規劃、行業解讀、求職技能、職業素養、就業選擇等等,其實對于畢業生應對實際市場需求,都收效甚微。”前述高校就業處負責人說。
高校不得不頻頻出招和變招。校友群是高校瞄準的第一目標。早在2020年3月29日,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就親自下場,在學校官網發布了聯合署名的“2020屆畢業生就業推薦公開信”,向社會各界用人單位推薦法大畢業生。此后,陸續有各類高校、院系發出類似“求助信”,希望校友們能以直薦等方式推介學校畢業生。
雖然校友是連接高校教學與市場就業的天然媒介,既對母校人才培養體系有親身經歷,又對所在行業的市場需求、發展方向有充分認知,但要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靠校友關系還是杯水車薪。“更何況,校友的一封推薦信可能僅僅是一塊敲門磚。”一位收到母校求助信的校友坦承,他向企業推薦的師弟師妹“10個人能有一個留下就不錯了”。
郭非5月中旬收到的就業情況調查表,其實是一份來自學校的催促:“疫情好轉了,你們(畢業生)趕緊去找工作。”
收到的當天晚上,郭非就失眠了。一面是班級群里輔導員天天催著填表,一面是面試屢遭不順,郭非陷入極度焦慮之中。“找工作找得有點心累,怕沒人要自己,不想一直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
她私下找輔導員打聽,輔導員回答:“群里催是一回事,最后也不至于真不讓你畢業。就是為了催你,因為就業率要報上去。”這才讓她稍微松了一口氣。但輔導員每隔幾天就在群里發一遍表格,更新著已填報人的數字,氣氛依然緊張。
郭非覺得,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應該也不敢填,因為學校也說了,千萬別作假,學校會給企業打電話核實。但也有同學為了應付輔導員的追問,隨便找了一份工作,不準備干長久的。
過分關心可能倒逼作假。一位高校輔導員透露,往年統計就業率時,有可能找企業開證明來蒙混過關。2020年大家大多索性“破罐破摔”,反正誰也不比誰好過。但輔導員們還是會接到學校的“硬性指標”,通常會給出一個最低下限。在就業調查統計時,可以盡可能往靈活就業、自由職業、自主創業這三類情況上“套”。這三類情況彈性比較大,如果有水分,往往就在這里。
目前已有高校開始“跟進就業率摻水、造假等問題”。比如江蘇大學要求各學院對本學院就業數據開展自查,嚴格審核每位畢業生的就業材料;銅陵學院將通過電話抽樣、查閱就業證明材料等方式對就業系統內的數據進行核查,記錄核查結果。
長期研究高校就業問題的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岳昌君指出,就業率考評跟校長問責有關,以往教育部會給高校校長壓力,但2010年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各所學校承受的壓力是一樣的,報的數字一般比較趨于真實。
對于“往年就業率的統計水分大,所以2020年落差大”的質疑,岳昌君表示,以前就業率統計確實有水分,但是這些年的水分其實越來越少。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學生就業的實時統計信息系統,這是聯網的,很難作假。
壓力自上而下層層傳導。近期,一些省市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并向區域內高校下達了就業任務,要求各高校采取多重舉措,確保畢業生就業率達標。部分省份還明確提出,不達標的學校主要領導將被約談,甚至將采取減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調減增幅等措施,力保高校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
以福建省為例,2020年6月10日,廈門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官網轉發了福建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通知顯示,福建省委下達了9月1日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0%的任務,不達標的學校主要領導將被約談。
有一些省份,如黑龍江、陜西、甘肅等公布了全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從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60%左右的就業率已位居全國前列。
在疫情影響之前,2020年的畢業生就業形勢,本就因再創歷史新高的畢業生人數而比往年復雜。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披露:2020屆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
“從以往我們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來看,畢業生第一想去的其實是民營企業,前些年能達到40%多。”岳昌君說。政府現在給出的編制擴充、研究生擴招等辦法確實能起到暫緩作用,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還是要看經濟形勢的發展。
許多人選擇了考研或者等候新一年的招聘季。但新一年的招聘季——也就是秋季招聘,其實就在數月之后,疫情影響尚存,對就業的后續影響難以預料。明年和后年又有近900萬名畢業生殺入招聘市場,即使就業市場恢復,畢業生同樣會面臨著僧多粥少的高難度局面。
另一方面,2020年的畢業生就業心理則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
“通常,畢業生找工作會在心里設定一個期望工資,畢業生找工作肯定至少要超過他的期望工資。而按照他的能力,企業提供的工資通常要比期望工資低一點。沒達到期望工資就接受,他覺得有點虧,所以不停找……”有高校負責人說。
2020年,這種“觀望”情緒普遍不存在了。而且,“今年很多能找到工作的學生,是因為去年就落實了,速度比較快。”一方面是壓力層層傳導,另一方面也嚴防數據造假掩蓋就業實情。教育部為此委托國家統計局有關單位啟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核查工作,于6月和8月開展兩輪專項核查。有意思的是,核查方法包括在“學信網”開通“畢業去向查詢反饋”功能,畢業生可自行登錄學信網學信檔案板塊,核實高校填報的本人畢業去向。
這無異于揭開了一些高校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