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良,黃嘉藝,林紹嘉
1.佛山市順德區伍仲珮紀念醫院,廣東佛山528300;2.南方醫科大學附屬順德醫院,廣東佛山528300
癡呆在臨床較為常見,為一種病因復發的綜合病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智力、認知力等下降,VD、AD兩種疾病均為導致癡呆的重要病因[1]。隨著臨床對癡呆的深入探究,發現不同類型癡呆治療方案存在較大差異,為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及健康,有效鑒別診斷兩種疾病對臨床開展防治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目前臨床對VD、AD鑒別較為困難,該研究選取該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MRI用于兩種疾病鑒別診斷中,旨在評價其臨床作用,報道如下。
選取收治的40例VD患者設為VD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56~81歲,平均(67.41±2.46)歲。選取同期收治的40例AD患者設為AD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58~82歲,平均(67.45±2.48)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均符合美國國立神經病與卒中研究所中VD診斷標準,均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中AD診斷標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有檢查禁忌證者;混合性癡呆者;影像學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者均行MRI檢查,協助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將雙手置于身側,安置頭部于頭部線圈內,保證橫斷面光標平行于兩眼外眥,將矢狀位光標定位于患者頭正中矢狀面,并于患者頭后兩側放置海綿墊,對頭部進行固定,防止頭部活動。應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3.0T超導型MRI儀進行檢查,相關參數設置:矩陣為290×170,T2WI重復時間及回波時間分別為3 070 ms、70 ms,間隔及層厚分別為1 mm、5 mm,視野240。T1WI重復時間及回波時間分別為9.6 ms、4.5 ms,視野210,矩陣195×175,間隔及層厚分別為5 mm、1 mm。對圖像進行重建,獲取各部位的圖像,并采用Flair成像序列行無間斷橫斷面掃描,獲取軸狀位腦白質疏松(LA)面積。
對兩組LA嚴重程度進行比較,0分表示無病灶,1分表示有1~2個病灶,2分表示有3~5個病灶,3分表示病灶>5個,4分表示融合病灶。對兩組海馬體積、顳角深度進行測評,獲取每層海馬面積,經層面×層厚面積計算出海馬體積,應用PACS測量工具對兩組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進行測定。
研究分析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VD組LA程度0分、1分發生率分別為5.00%、7.50%,與AD組32.50%、40.00%相比,相對更低(P<0.05),VD組LA程度3分、4分發生率分別為32.50%、40.00%,與AD組5.00%、10.00%相比,相對更高(P<0.05),兩組LA評分2分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LA嚴重程度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severity of LA between the twogroups[n(%)]
VD組海馬體積、顳角深度、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各項MRI參數與AD組相比,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MRI各項參數測量結果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surement results of MRI parameter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兩組患者MRI各項參數測量結果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surement results of MRI parameter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 海馬體積(cm3)顳角深度(cm)三腦室寬度(mm)外側裂寬度(mm)VD組(n=40)AD組(n=40)t值P值1.79±0.56 1.28±0.43 3.956 0.000 1.08±0.47 1.48±0.63 3.787 0.000 5.24±0.71 6.41±0.86 5.648 0.000 3.12±0.78 4.31±0.96 5.269 0.000
VD、AD兩種疾病均為臨床較為常見的癡呆性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兩組疾病臨床癥狀較為相似,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記憶、智力、認知、思維、判斷等方面障礙,可伴人格情緒變化,無明顯意識障礙[2]。VD可對機體主觀記憶、執行、行為等認知功能造成損傷,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為誘發VD的重要原因,此外高血壓、腦白質病等也可對VD發生及進展造成一定影響[3-4]。神經元纖維纏繞為AD主要病理特征,可造成神經元減少、細胞外老年斑沉積,發病主要與氧化壓力、淀粉樣沉積等因素相關[5]。VD與AD臨床治療手段存在較大差異,有效鑒別診斷兩種疾病利于臨床進一步制定治療方案、積極改善預后。
臨床對VD于AD的鑒別診斷較為困難,隨著近年來影像學技術不斷進步發展,MRI逐漸用于上述兩組疾病診斷中,并表現出較好優勢[6]。MRI可有效顯示腦部影像形態學變化,進而對疾病進展做出評價及診斷[7-8]。LA為診斷早期腦損害的有效指標,根據LA嚴重程度可劃分為5個等級,分數越高表明嚴重程度越重。該次研究結果顯示,VD組LA程度0分、1分發生率分別為5.00%、7.50%,與AD組相比,相對更低,VD組LA程度3分、4分發生率分別為32.50%、40.00%,與AD組相比,相對更高。羅永良等[9]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提示與AD患者相比,血管性癡呆患者LA程度0分、1分發生率分別為4.8%、7.7%,3分、4分發生率分別為35.6%、38.7%,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提示其腦損害程度及認知功能減退也相對更為明顯。
因兩組疾病臨床癥狀較為相似,而機體腦部解剖結構較為復雜,采取精準的腦部檢查手段對感興趣部位進行檢查為鑒別兩組疾病的關鍵[9]。MRI具有掃描迅速、成像參數多、分辨率高等優勢,且不具放射性,具有較高安全性,將其用于AD與VD鑒別診斷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10]。有研究表示,可將海馬體積作為AD與VD的鑒別點,海馬體積縮小為AD患者特異性表現[11]。該次研究結果顯示,AD組海馬體積相比VD組患者明顯更小,其MRI影像主要表現為雙側海馬萎縮。提示VD患者海馬體積趨于正常范圍,通過MRI可有效觀察到患者海馬形態特征,尤其是顳葉冠狀面圖像,利于臨床鑒別AD與VD。AD組患者海馬體積相比VD組更小,同時AD組患者顳角深度相比VD患者更深,也側面反映出AD患者海馬體積出現明顯萎縮,可將顳角深度作為鑒別AD與VD的間接指標。AD組患者三腦室寬度、外側裂寬度與VD組患者有明顯差異,分析原因為海馬內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纏繞較多,與機體記憶力有密切關系,AD海馬萎縮呈“飄帶狀”,其次為外側顳葉,因此兩者MRI線性測量上存在較大差異[12]。
綜上所述,血管性癡呆與阿爾茲海默癥兩種疾病MRI圖像存在較大差異,通過MRI檢查可有效對兩組疾病進行鑒別診斷,為臨床進一步診治疾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