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海 徐先全 徐 寧 章 恒 簡俊嶺 閔旭紅
慢性結核性膿胸多呈包裹性,是臨床上常見的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慢性結核性胸膜炎或空洞病程遷延,破潰入胸腔,引起結核性膿胸,病程超過6周者,膿腫周圍易形成增厚纖維板,伴肺不張,內科抗結核藥物治療或胸腔引流療效有限,患者常需要外科行胸膜纖維板剝脫術治療[1]。既往結核性膿胸常采取開胸手術治療,雖然療效確切,但是創傷大,患者恢復緩慢[2]。近年來,電視胸腔鏡在胸腔疾病的診療中逐步開展,技術的成熟、微創和小損傷的理念為患者所接受[3]。安徽省胸科醫院胸外科2012年1 月至2017 年12月收治慢性結核性膿胸43例,其中22例使用電視胸腔鏡下胸膜纖維板剝脫術,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近期和遠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省胸科醫院胸外科治療的43例慢性結核性膿胸患者,年齡22~68歲,平均(36.21±6.72)歲;女性17例,男性26例。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21例)與觀察組(22例)。對照組行常規開胸手術治療,觀察組采取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患者均經正規抗癆治療,療程4周左右,43例患者術前病變基本穩定,發熱、胸悶、消瘦、盜汗、心悸和呼吸功能降低等全身中毒癥狀有效控制。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有結核性胸膜炎病史者;②臨床癥狀表現為胸痛、氣短、消瘦等;③胸部叩診局部實音或濁音者;④CT檢查示胸膜腔囊性積液、肺受壓,胸膜腔穿刺抽出膿性液體者;⑤術后病理學診斷結核性膿胸者。排除標準:①有心、腦、腎、肝等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者;②合并有支氣管擴張或狹窄、結核空洞和肺纖維化等者。本研究獲安徽省胸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該研究知情同意。
1.3 手術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取常規的膿胸纖維板剝脫術,手術步驟如下:患者行全身麻醉、雙腔氣管插管,采取健側臥位、單肺通氣。根據患者術前胸部CT定位確定膿腔位置,常規開胸,切口長10~30 cm,電刀切開膿腔壁,吸凈膿液,清除膿腔壁干酪樣壞死物和結核肉芽腫結構,游離并鈍性剝離增厚的壁層胸膜,沿表面“十字形”切口分離剝除胸膜與纖維板,使肺復張;再慢慢剝除肋膈角、膈肌表面的纖維結締組織,使得膈肌恢復運動,最后,充分清洗胸腔并止血,在膿腔最低處放置引流管,確定肺復張,縫合切口,術后患者應用哌替啶緩釋鎮痛泵進行鎮痛。患者拔除引流管指征:術后連續3 d患者的引流量≤50 mL/d,影像學顯示肺復張良好,無積氣或積液,見圖1~3。術后,患者繼續進行正規抗癆治療≥1 年。
圖1 開胸手術術前CT,膿胸、肺不張
圖2 開胸手術術中,剝離纖維板
圖3 開胸手術術后CT,肺復張
1.3.2 觀察組 患者行全身麻醉、雙腔氣管插管,按照術前胸部CT圖像,電視胸腔鏡的觀察孔靠近膿腔最低位,直徑1~2 cm切口,切開皮膚,緊貼胸壁鈍性剝離皮下組織和肌層,根據實際需要擴大切口,充分分離胸膜腔,探查膿腔并放置電視胸腔鏡套管。按照觀察孔所見確定操作孔切口,插入器械,吸除膿液,提起纖維膜,小心剝離,清除腔壁纖維層的結核肉芽組織和干酪壞死物,使肋床顯露,游離肺粘連,再使肺膨脹,術中注意觀察肺表面有無漏氣,漏氣處需要間斷縫合。若病變為多發的包裹性膿胸,可按照術前CT影像學資料,逐個清除包裹性膿腔,并分離肺表面胸膜纖維,膨脹肺組織;若患者肺組織纖維板粘連較為嚴重,可進行多處“#”字形切口,并沿著肺組織葉間裂剝離;若膿胸病變近大血管處,應細致耐心的剝離該處纖維板,力避血管破裂,見圖4~6。關胸前,反復用溫生理鹽水沖洗胸膜腔。術后,放置引流管、哌替啶緩釋鎮痛泵鎮痛、拔除引流管、抗癆等治療與開胸手術組相同。
圖4 電視胸腔鏡手術術前CT,膿胸、肺不張
圖5 電視胸腔鏡手術術中,剝離纖維板
圖6 電視胸腔鏡手術術后CT,肺復張
1.4 評價指標 臨床恢復情況:①顯效,患者胸痛、氣短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肺復張完全,未見胸膜增厚;②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肺不完全復張,胸膜增厚減輕;③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好轉,肺無復張,胸膜仍然增厚。記錄兩組患者手術資料和隨訪指標,近期指標:包括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3 d引流量、術后哌替啶用量、拔除引流管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43例患者均獲得完整隨訪,無剔除和脫落病例,隨訪期限為術后1年。遠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肺結核復發率和肺功能恢復情況。
2.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失血量、術后3 d引流量、術后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術后使用哌替啶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患者遠期療效比較 隨訪1年,兩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影像學檢查顯示,肺復張良好,無胸膜腔積液,無復發性膿胸。兩組患者術后1年的肺活量、第1秒肺活量、肺總量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肺功能恢復指標及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目前,結核病發病呈上升趨勢,結核分枝桿菌侵及胸膜,引起胸膜炎、胸腔積液,病程遷延可引起結核性膿胸,嚴重影響生命安全[4]。Xiong等[5]總結其形成的原因有:未能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結核性胸膜炎、結核空洞、脊柱結核形成椎旁膿腫的直接蔓延;病理進程中,炎癥致胸膜纖維素沉著,若未能獲得有效控制,病變超過6周,可增厚形成纖維板,導致肺不張,肺功能下降,引起支氣管胸膜瘺和胸廓塌陷等嚴重并發癥。治療中,韋林等[6]指出,病程超過6周的慢性結核性膿胸需行外科手術治療,清除病灶和膿腔,防治胸廓和脊柱畸形,恢復肺功能。本組43例結核性膿胸患者病程遷延,患者的臨床表現、胸部CT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特點均符合上述特點,內科抗癆治療效果不佳,病程超過6周,患者發熱、胸悶明顯,獲確診為慢性結核性膿胸轉入胸外科治療。
目前,在臨床上,慢性結核性膿胸治療主要手段是胸膜纖維板剝脫術,聯合胸腔閉式引流術,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保守治療[7]。本研究中,43例膿胸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臨床均有效。常規開胸手術雖然可充分暴露膿胸,直視下剝離胸膜纖維板,但出血多,創傷大,術后患者胸痛劇烈,恢復緩慢;而電視胸腔鏡手術微創,有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8]。經過長期電視胸腔鏡手術訓練,利用該技術治療結核性膿胸進步很快,手術時間與傳統開放手術時間相差無幾。在開胸手術中,對于胸膜腔底部和頂部膿腫,由于視野暴露不夠,易損傷周圍小血管,且止血困難,術中出血量增多;而電視胸腔鏡的監視器可以將局部結構圖像放大,可移動LED冷光源照明系統,膿胸局部改善顯示,可有效防止血管損傷和止血[9]。應用電視胸腔鏡,結核性膿胸患者術后引流時間縮短,總引流量明顯降低。同時,由于手術創傷輕,術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故鎮疼藥哌替啶的用量明顯減少。電視胸腔鏡微創優越性,患者恢復加快,縮短了術后住院時間;使得患者依從性明顯增加,近期臨床療效改善明顯。表明兩組手術治療結核性膿胸,均有效恢復患者肺功能。
慢性結核性膿胸患者臟、壁胸膜間有大量纖維母細胞增生,降低了患者肺功能和肺順應性,增厚的胸膜纖維板收縮,引起縱隔移位,心肺受壓,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心悸等臨床癥狀[10]。臟層胸膜纖維板的剝脫、肺復張和肺功能是評價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11]。本研究證實,電視胸腔鏡手術中由于擴大視野,更容易徹底清除膿胸病灶、剝離胸膜表面增生的纖維膜、充分膨脹肺組織、恢復胸廓寬度,改善肺功能。
總之,電視胸腔鏡下胸膜纖維板剝脫術治療慢性結核性膿胸療效滿意,可有效清除膿腫,改善肺功能和臨床癥狀,縮短恢復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