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琳 陳衛紅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必需成分,對人體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有重要作用。人體攝入的碘85%~90%由腎臟代謝并經尿液排出,尿碘(urinary iodine,UI)可間接反映人體的碘營養水平[1], 中位尿碘(median urinary iodine,MUI)濃度是用于衡量人群碘營養水平的理想指標[2]。近年來,各種甲狀腺疾病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國內研究顯示這與碘營養水平過量密切相關[3-4],且甲狀腺不同病種UI濃度以及分布水平存在差異[5]。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UI含量進行比較,分析UI與甲狀腺激素及抗體水平之間的關系,為甲狀腺疾病防治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馬鞍山市人民醫院就診的甲狀腺疾病患者100例作為甲狀腺疾病組,其中男性37例,女性63例,年齡15~60歲,按照《中國甲狀腺疾病診療指南》[6]標準劃分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組(甲亢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組(亞甲亢組)、甲狀腺功能減低組(甲減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低組(亞甲減組),每組25例。甲亢組中男性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37.20±10.41)歲;亞甲亢組男性1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40.60±10.99)歲;甲減組男性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36.96±11.68)歲;亞甲減組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齡(39.20±11.22)歲,各亞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取本院同期體檢甲狀腺功能正常者10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4例,女性66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38.61±12.10)歲,與疾病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甲狀腺疾病組納入標準:在馬鞍山市生活居住超過5年,符合《中國甲狀腺疾病診療指南》[6]甲狀腺疾病診斷指標。排除標準:近1周內使用胺碘酮藥物或食物者;糖尿病患者;腎功能異常者;近期(6個月內)有冠狀動脈造影、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等使用碘造影劑者以及孕婦。參與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研究對象被告知檢測采樣前一天不可食用紫菜、海帶等富碘食物或相關含碘藥物,可正常飲水,受檢測當日留取清晨空腹(中段尿)尿樣(≥5 mL),常溫下標記送檢,2 h內測定UI含量并記錄;同時采集受測者靜脈血,分別測定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 ) 、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 (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 (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4) 以及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水平,并進行超聲檢查評估甲狀腺大小及結節形態。
1.2.2 標本檢測 采用國家標準化測定方式——冷消化碘催化砷鈰法對研究對象進行UI檢測;TSH、FT3、FT4、TPOAb、TgAb檢測采用德國西門子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采用飛利浦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進行甲狀腺檢查。
1.2.3 相關定義及診斷標準 MUI評估范圍如下:<100 μg/L為碘缺乏,100~199 μg/L為碘足量,200~299 μg/L為碘超足量,≥300 μg/L為碘過量,以上采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防治碘缺乏病理事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提出碘營養狀況評價標準[7]。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各組研究對象的MUI含量、TSH、FT3、FT4、TPOAb、TGAb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1錄入所有數據,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Shapiro—Wilk檢驗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兩兩之間比較采用 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若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非參數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方法進行相關性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研究對象的MUI濃度比較 甲狀腺疾病組MUI為324.56(223.77, 368.75)μg/L;對照組MUI為167.98(109.54,240.54)μg/L,疾病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7.477,P<0.001)。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亞組中甲亢組363.92(325.92,425.60)μg/L,亞甲亢組247.12(247.12,332.60)μg/L,甲減組328.24(266.52,394.44)μg/L,亞甲減組258.91(160.73,340.60)μg/L。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組間比較,甲亢組MUI濃度最高,其次是甲減組和亞甲低組,亞甲亢組MUI濃度最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3.289、-3.114、-2.600、-2.396,P<0.05)。
2.2 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組MUI分布水平比較 甲狀腺疾病組和對照組MUI過量比例分別為58.0%(58/100)和11.0%(11/100),碘缺乏比例分別為5.0%(5/100)和7.0%(7/100),碘足量比例分別為16.0%(16/100)和52.0%(52/100),碘超足量比例分別21.0%(21/100)和30.0%(30/100),疾病組MUI過量比例高于對照組,碘缺乏、碘足量及碘超足量比例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H=8.298,P<0.05)。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組間比較,各疾病組患者均以MUI過量所占比例較高,其中甲亢組MUI過量比例為最高,其次是甲減組;各疾病組也存在碘缺乏患者,其中碘缺乏比例以亞甲亢組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組MUI分布水平比較
2.3 不同類型疾病組MUI濃度與甲狀腺功能及抗體水平相關性分析 甲亢組MUI濃度與血清TSH呈正相關,與FT3呈負相關,亞甲亢組MUI濃度與血清FT4呈負相關,甲減組MUI濃度與TPOAb呈正相關。見表2。
UI可用來評估人群碘營養水平,是研究碘與甲狀腺疾病相互關系,包括干預措施的重要指標[8],甲狀腺疾病譜可隨著人群碘營養狀況變化而發生轉變。目前全球甲狀腺疾病高發與碘營養水平過高相關[9],其中高碘與甲狀腺疾病關系最為密切,我國研究[10]也顯示,甲狀腺疾病呈高發狀態與人群中碘超足量或過量個體數呈現增多趨勢有關。自1993年實施全民補碘策略以來,加碘食鹽已推廣使用多年,至2011年,全球尚有32個國家存在碘攝入量不足,但碘攝入過量的國家已達47個[11]。安徽省是歷史上曾經的缺碘地區,但2005年、2011年全省UI監測結果比較顯示,安徽省人群碘攝入量明顯增高[12-13]。因此,了解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患者MUI與甲狀腺激素及抗體水平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更合理地調控碘攝入量,為甲狀腺疾病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甲狀腺疾病組MUI濃度總體高于對照組,與陳贅等[14]、李紅海等[15]研究結果一致,其中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組患者MUI濃度存在差異,以甲亢組患者(MUI為363.92 μg/L)最高,其次是甲減組(328.24 μg/L),MUI濃度均處于碘過量。研究[16]顯示,甲狀腺疾病發病率隨著UI水平升高而遞增,當UI濃度達300 μg/L及以上時發病率最高。本研究結果與之吻合,提示MUI水平與甲狀腺疾病關系密切,MUI濃度過高與甲狀腺疾病存在正相關性。本研究還發現,甲狀腺疾病組患者MUI過量總體比例(58.0%)遠高于對照組人群(11.0%),且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組患者均以碘過量比例最高,其中以甲亢組(84.0%)和甲減組(68.0%)最為明顯,碘過量可抑制甲狀腺激素釋放,引起甲狀腺形態和功能變化造成甲狀腺腫大,同時高碘攝入又會抑制過氧化物酶活性,加重甲狀腺內碘的有機化障礙,致使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而引起甲減[17]。目前研究[9]數據也表明,碘過量可導致亞臨床甲減發病率升高12.6倍,表明人體高碘狀態需引起足夠關注和重視。本研究還顯示,甲狀腺疾病組中仍有5%患者屬于碘缺乏,與健康對照人群(7.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在關注碘過量同時不可忽視甲狀腺疾病患者中碘缺乏和碘過量同時存在的事實,碘過量和碘缺乏均可能導致甲狀腺疾病的發生。
通過相關性分析發現,甲亢組患者MUI濃度與血清TSH均呈現正相關,甲亢組與FT3呈現負相關,亞甲亢組MUI濃度與血清FT4呈現負相關,甲減組MUI濃度與TPOAb呈正相關,與張彥芳等[18]研究結論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碘攝入過量后,導致人體內自身免疫產生過度反應以及細胞的凋亡,進而出現甲狀腺細胞的凋亡過度,甚至出現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活性被過度抑制[19-20],高碘使甲狀腺球蛋白碘化后自身抗原性加強而抗氧化能力下降。
綜上所述,不同類型甲狀腺疾病MUI濃度及水平分布存在差異,MUI與甲狀腺激素及抗體水平存在相關性,甲狀腺疾病患者中存在高碘患者與低碘患者并存現象,碘攝入過量或不足均可能導致甲狀腺疾病發生,因此對于目前全民食鹽加碘政策應避免簡單化和均一化,應對患者實行更加科學化、個體化、差異化的治療策略,維持體內碘平衡,降低甲狀腺疾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