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 付迎新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最常見及重要的病原體,有流行病學研究[1]顯示,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發病率約占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的40%。有關MPP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有研究[2]提示MPP患兒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無顯著變化,而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絕對值升高,淋巴細胞(lymphocyte,L)及血小板細胞(platelet,PLT)也有相應變化,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指標變化明顯。NLR和PLR等指標可評估多種疾病,如在成人肝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中,NLR和PLR與患者病情嚴重情況呈正相關[3]。為進一步探討NLR和PLR對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以及預后評估的意義,筆者就北京懷柔醫院兒科MPP患兒110例以及同期進行健康查體的患兒11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相關指標的變化及預測價值,具體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懷柔醫院兒科治療的MPP患兒110例,按照病情嚴重程度[4]不同分為普通MPP組(59例)及重癥MPP組(51例)。普通MMP組男性29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6.12±1.39)歲;重癥MPP組男性25例,女性26例,平均年齡(6.21±1.22)歲。另外用隨機數字表法選取同期于我院健康查體的兒童110例作為對照組,男性5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齡(6.15±1.37)歲。3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10例MPP患兒治療方案均衡、可比。依據《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評估MPP患兒治療1個療程后的情況,顯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X線胸片結果呈現正常水平;有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有效改善,X線胸片顯示肺部陰影較治療前縮小超過一半以上;無效:患兒臨床癥狀、體征、X線胸片無改善甚至加重。將治療結果評價為有效和顯效的患兒納入預后良好組(89例),將治療效果評價為無效的患兒納入預后不良組(21例)。預后良好組患兒男性43例,女性46例,平均年齡(6.13±1.09)歲;預后不良組患兒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6.19±1.27)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檢測指標 MPP患兒于入院當天及首個療程以后測定血常規,對照組查體當日測定血常規并計算NLR、PLR等指標。于病例系統調取所有患兒血常規檢查結果,于查體系統調取對照組患兒血常規檢查結果,計算NLR與PLR,其中NLR=N/L,PLR=PLT/L。
1.2.2 NLR和PLR與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比較普通MPP組、重癥MPP組以及對照組3組研究對象NLR和PLR指標差異,分析NLR和PLR與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1.2.3 NLR和PLR單獨和聯合檢測對MPP患兒預后的預測價值 比較預后良好組和預后不良組患兒NLR和PLR指標差異,分析NLR、PLR單獨和聯合檢測對MPP患兒預后的預測價值。

2.1 3組研究對象NLR、PLR比較 3組研究對象NLR、PLR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普通MPP組、重癥MPP組NLR、PLR均高于對照組,重癥MPP組NLR、PLR均高于普通MPP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NLR、PLR比較
2.2 NLR、PLR與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顯示,PLR、NLR與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r=0.727、0.405,P均<0.05)。
2.3 預后良好組及預后不良組NLR、PLR比較 預后良好組患兒NLR、PLR水平低于預后不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預后良好組及預后不良組NLR、PLR比較
2.4 NLR、PLR單獨和聯合檢測預測MPP患兒預后的價值 以《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為標準[4],以NLR、PLR為狀態變量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NLR、PLR聯合檢測預測MPP患兒預后的AUC面積為0.802、靈敏度為83.9%、特異度為90.5%,均高于NLR和PLR單獨檢測。見表3。

表3 NLR、PLR單獨和聯合檢測預測MPP患兒預后的價值
近年來支原體實驗診斷技術不斷提高及普及,MP感染的檢出率不斷提高,且MPP患兒的表現越來越復雜,重癥病例日益增多,嚴重危害患兒生命健康。重癥MPP患兒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患兒病情反復遷延、病情重且易引發多種肺外并發癥,早期識別、診斷重癥MPP并調整治療方案,對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以及改善患兒預后有重要意義[6]。本次研究分析了110例MPP患兒及110例健康查體兒童的臨床資料,擬通過比較其NLR、PLR水平以觀察兩者單獨及聯合檢測對MPP患兒預后的預測價值。
NLR是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快速反映患者免疫炎癥狀態的指標,PLR能夠反映血小板和淋巴細胞計數變化,也能夠反映機體全身炎癥反應,NLR、PLR多用于全身炎癥反應和多種疾病判斷指標[7]。MPP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普遍認為支原體感染導致機體免疫系統紊亂,破壞正常的淋巴細胞亞群平衡,介導免疫反應以導致多系統器官損害[8]。機體感染MP后會激活粒細胞和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出現局部浸潤、殺傷、吞噬病原體的反應以及趨化反應,T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大量被激活而釋放,淋巴細胞因受損而導致表達抑制進而凋亡,因此WBC、N計數增高[9]。由于血小板參與機體免疫反應,在機體感染MP后會導致血小板增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對象NLR、PLR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普通MPP組、重癥MPP組NLR、PLR均高于對照組,重癥MPP組NLR、PLR均高于普通MPP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PLR、NLR與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r=0.727、0.405,P均<0.05)。提示NLR、PLR可作為觀測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另外預后良好組患兒NLR、PLR水平低于預后不良組(P<0.05),提示NLR和PLR水平不僅與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相關,也可以用于評估患兒預后。本研究中,NLR、PLR聯合檢測預測MPP患兒預后的曲線下面積為0.802、靈敏度為83.9%、特異度為90.5%,均高于NLR、PLR單獨檢測。臨床在治療此類患者的時候,應密切關注這兩個指標的動態變化情況,以更好的指導預后治療。
綜上所述,NLR、PLR與MPP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NLR和PLR聯合檢測對患兒預后評估有一定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