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王大鵬 王玉峰
7月21日一大早,習慣早起的劉聚林像往常一樣,踏著清晨的露珠來到位于葉縣任店鎮后營村的河南久星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韭菜新品種展示園,用尺子細心地測量韭菜新苗的高度。
同一時間,在不遠處的韭菜地里,后營村的村民們紛紛合上刀閘進行灌溉。韭菜育種基地培育出的28個韭菜新品種在汩汩清流的澆灌下長勢良好。
劉聚林是久星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韭菜育種專家,他就像是雁陣中的“頭雁”,帶動后營村村民種植韭菜,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幾年前,后營村還是傳統的農業村,一無資源,二無村辦企業,年輕村民大多外出務工,上年紀的村民依靠種植糧食勉強維持生活。
2014年,河南久星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搬遷至后營村,以后營村為中心,流轉土地培育韭菜良種向全國銷售,并建起科研樓、現代化的組織培養室和平頂山農業系統第一座現代化恒溫庫。此后,后營村便與韭菜結下了不解之緣。
劉聚林剛到后營村開展韭菜育種工作的時候,最大的擔憂不是科研育種工作本身的高難度和高強度,而是科研育種所需的基礎設施保障是否跟得上。其中,電是關鍵的一環。
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年7月,隨著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大力推進,后營村熱鬧起來,施工人員鋪開施工圖說干就干,一基基桿塔豎立在田埂間,一條條線路跨越在半空中。村民們看著一臺100千伏安的專變矗立在眼前,心里明白,后營村韭菜育種的黃金時代就要來了。
動力電充足,抽水灌溉就有了保障。劉聚林的科學育種基地購置了溫度、濕度調控設備,添置了韭菜包裝機,還新建了幾座大規模的冷庫。村民們也紛紛購置起了韭菜深加工機器。
“冷庫、恒溫庫、韭菜包裝機對電壓穩定性要求都比較高。供電穩定了,日子就更好了。”57歲的村民鄭永林說。
幾年前,鄭永林還對種植韭菜心有疑慮。為實地了解韭菜種植效益,他特意來到劉聚林領銜的河南久星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韭菜新品種展示園打工,一邊學習韭菜種植技能,一邊暗地里扳著手指頭算賬。
2019年,是后營村韭菜收獲的第一年,也是鄭永林大開眼界的一年。當年,一畝韭菜收了兩茬,每茬2000多公斤,刨掉種植成本和人工費用,怎么算每畝也得凈賺8000元。韭菜能生長三年,第二年又能省出每畝近千元的栽植成本……“要是早點種上韭菜,早就脫貧致富了。”鄭永林說。
像鄭永林這樣的農民在后營村不是少數。在韭菜育種專家劉聚林的帶動下,后營村大規模種植韭菜現在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效應。
今年,后營村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要高標準打造韭菜培育基地,實施滴灌工程,最終實現水肥藥一體化灌溉,同時對基地進行綠化美化,建成觀光農業示范園。劉聚林對此信心滿滿:“我們這里將來會形成幾大支柱產業,韭菜育種、韭菜深加工產品,再加上觀光示范園。對十里八鄉的農民來說,好日子這才開了頭呢!”

檢查灌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