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域

前段時間有朋友和我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自己一發朋友圈就有人互動評論點贊,公司的公號明明有大量粉絲,但流量和互動都很少?
這個問題背后,其實隱藏了關于私域流量的答案。什么是私域流量?初級角度可以理解成微信個人號粉絲沉淀在手機上。
以前用戶都是冷冰冰的數字,現在一個客人進店,除了留下姓名和號碼,你還會加他為微信好友,因為這樣可以雙向互動。以前運營的是數字,現在運營的是人,區別很大。
這個小變化背后,帶來了工作方式的大調整。以前我們投廣告的邏輯,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是考慮企業的投入產出比。典型的思考是:這次投入多少費用,獲得了多少點擊量,轉化了多少個消費訂單,一段時間后,這些用戶的留存、復購和訂單金額分別是多少?通過這些數值的計算來衡量一次投放是不是值得。
現在,我們會考慮有多少用戶跟我們產生了多少關系、購買了我們多少產品,分享擴散了多少次,轉介紹了多少新用戶,由此復購率如何等,和以往的邏輯完全不同。
因此,私域流量的前提是先要有人情味,也稱人格魅力、人格化IP。如果沒有人情味,接下來就無法談私域流量。數字流量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早已是社交流量時代。
私域流量不是新產物。很多人認為私域流量是這兩年才冒出來的新名詞,是為了緩解大家的某種焦慮而出現的,其實不是。很多真正在私域流量領域提供服務、創業的團隊都很清楚地知道,私域流量是幾年前就有,并且一直在壯大的服務,只不過現在才變得廣為人知。
2012年2月,我們就開始運營微信個人號私域流量,整整運營了7年半時間,發了六萬多條朋友圈,有230萬微信個人號粉絲。只是那時候,我們不知道這就是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火爆之初,大家就開始討論很多運營細節。但其實,這些運營細節早就被研究得很透徹。例如:發送朋友圈最好的時間段是什么時候?答案是晚上10點后,越年輕的人群時間越晚。有人稱此為“被窩時間”,因為現在人們只有在晚上、深夜時,才有大把娛樂時間等待消費,也才會大把消費朋友圈、公號、群,乃至不同的APP內容。這些會幫助我們事半功倍地理解行業,理解實際工作中的各種運營小技巧。
我們不妨切入一些真實案例,看看他們是怎么運營私域流量并實現收入的。
案例一:一個90后率領20人團隊,利用100個微信個人號給用戶提供預訂酒店服務。如果你想預定北京天壇附近的酒店,他就列出一個符合你要求的清單,再一對一推薦,用戶可以直接在微信上選。他給的酒店價格和攜程一樣,特別之處在于,免費提供早餐券,甚至任性退房券,趕巧了也會有優惠券。
組織架構很簡單,一個外聯部跟各酒店集團談協議價;一個編輯部,負責編輯朋友圈內容;最大的隊伍就是銷售團隊。此外還有市場部,允許有流量的人加盟。這極大降低了內部管理成本。
這個團隊的流量,最早是從各公域流量池如頭條廣告、百度廣告等吸引過來,打的就是價格比攜程還要便宜、專人服務等訴求,把微信個人號建設成訂房呼叫中心,一對一提供服務。
現在,這個小團隊實現一年流水8000萬元,復購用戶在80%左右。復購率之所以能達到80%,是因為這個團隊給每個客戶提供的都是很精細化的服務。這個團隊三個人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個組長,每個人拿五部手機,每天服務約200人次。
大家都知道在平臺上買票退票是什么體驗,對比一對一微信上提供的人性化服務,高復購率就不難理解了。如果說這個案例我想強調什么,那就是:私域流量是一件做人情的事情。
案例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會在北上廣深買房買車,將此當成個人創業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我們在上海看到一個90后利用私域流量順利實現了這個小目標。他用微信個人號做奢侈品維護,比如包包、腰帶、皮鞋等。他只有17個號碼,但每個號碼年產值大約80萬元。
最早他在線下干洗店打工,創業后為了找流量在美團上做活動,一塊錢洗一雙鞋,但是加微信好友才能體驗。有了微信聯系后,他會提供一系列細致的服務,如以前我們到洗鞋店,大概三四天后再去取,加微信后,他可以直接在微信上告訴你他會怎么打理你的鞋、做到什么程度了、什么時候幫你郵寄過去等。
打理女士包包時,他還會專門做一個維護前和維護后的對比圖,讓你一看感覺特別好。有個初次體驗的女士后來給他推薦了上百個客戶,這個顧客自己就有上百個包包,全部交給他打理。
案例三:這也是一個90后的創業故事。他用200個微信個人號做醫療美容,從2013年做到2019年,平均客單價兩萬元,有的高價值用戶一年可以貢獻10-20萬元。
他的早期獲客也是先開線下店、做百度,找到最開始那部分顧客。現在其實有很多免費流量,每個人都在想我怎么獲取免費流量,但這是一個很大的坑。要想產出錢的流量都要花錢去獲得,沒有不投入就產出的捷徑。
我們運營了七年多的微信個人號,總結了以下要點,第一:不可以走任何捷徑,不可以使用任何外掛。我們努力和客戶在朋友圈點贊、互動、不管成交還是意向客戶,不要把精力浪費在其他人身上。
第二,誘導轉發、利益誘惑都是無效的,因為不會轉化。引導別人加了你微信好友,加完之后能有什么結果?當然是刪除。這是幾年前很多人喜歡干的事,現在不要再干了。
第三,微信個人號就像每個商戶的會員系統。這是大趨勢,微信官方也在做老板微信個人號的朋友會員。大家在微信右上角的+號里面點開收付款、再點二維碼收款,下面有個收款小帳本,可以看到門店底下還有朋友會員。這個朋友會員怎么來的?比如我們在某個店消費加了老板微信好友,老板可以設定給你打九八折或九五折,支付可以直接優惠,這就是微信下一步為個人經營者做的微信個人號會員系統。
案例四:2016年西貝贊助了央視春晚和北京跑馬(馬拉松),活動過后發現效果仍有待提升。創始人找到我們一起討論,想參考我們運營微信個人號的經驗。
到2016年10月,我們開始幫助西貝餐飲搭建私域流量運營,首批啟動時只有17個號,IP設定為每個店的店長微信個人號,內容都是公司統一編輯發送,很多內容都是店面顧客參與活動的一些美照,非常有樂趣,也非常輕松。
現在小朋友拿著大人的手機刷朋友圈刷得很老練,會有自己的IP崇拜對象。這些孩子就特別喜歡西貝的一些歡樂場景,一走到西貝就要進餐廳。這相當于西貝用個人號給線下店面又增加了一次曝光和信任背書。
西貝在嘗試過后,計劃把5000萬食客都加到微信個人號上,現在已經是1000多部手機在維護和運營了。最初怎么加用戶呢?在店面10元一串的羊肉串,加店長微信成為好友后1元就可以購買。店長微信號每天發送店里有意思和好玩的場景,比較側重兒童,所以這幾年西貝成為親子餐廳第一名。
2019年西貝開始在西貝甄選商城小程序賣西北特色產品,比如伊犁的杏、甜瓜,中秋節還賣月餅。此外,他們還建立了西貝福利群,入群的前提是,在西貝高頻次消費,群里有上新活動提醒。
我們因此認為:相比群,群主更是一個好產品。建群的前提條件是你能管理好群。
案例五:vivo、OPPO、步步高也是我們的客戶,已經服務兩年時間。
vivo把微信個人號做成了企業客服中心。以前客服都是電話,語音一步步輸入。現在售后客服減少了很多人,用我們的設備,兩三個人管理幾十個號,基本上能維護一個地區的售后。
vivo有線下銷售店面,所有進店的客人可以直接加微信。每一次上新產品,他們都會發朋友圈,后面跟著商城鏈接,用戶可以直接購買。
vivo現在有三十多個微信個人號,每個號五千人,這只是其中一個地區的數據。當這個地區做好之后,會復制到更多地區。vivo原來是花錢打廣告,以后在朋友圈可以隨時發,節省了大量廣告費,這也是vivo的戰略方向之一。
這些案例的背后,都能看到許多共通點,如人情味和人格化魅力,復購率,從雙向關系到不斷互動點贊、不斷聊天溝通推進增長關系,一對一個性化服務提供等。
評估每個號的效率我們只有一個衡量指標——銷售額,看這個號的人有沒有消費。如果這個號100個人有10個人消費了,另一個號100個人有50個人消費了,時間長了就會自動區分出來。
很多運營人員習慣的做法是,有價值的號拿著,沒價值就放放。所以我們制定的規則是,每兩個星期要大輪換一次負責管理的員工,讓新員工能用心管理。因為不一定這個號碼沒用,每個號碼都要激活,需要聊天,有時候可能是他的精力管不過來。
有些人平時還跟你聊天,一聊到銷售就不回復;還有一種是你發任何消息他都不回復你。我們有句口頭禪叫“不成交就絕交”,但又不能輕易絕交,還是要好好對待。
很多運營人特別貪心,加1000人希望這1000人都買,這不可能。第一,你要選人,選好的銷售人員;第二,你加了這個人,如果一星期沒有成交,不要氣餒,微信個人號上要的是成交的那些人,最后都變成A類用戶,你做的活動都是針對A類用戶。
我們會給消費過的用戶做標記,比如消費的是svip,咨詢的是vip等,就這么簡單。做促銷活動時,準備一星期的話術,每天一對一發送。
要想盤活那些精準但沉默的用戶,首先要在朋友圈盤活,朋友圈的信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有意思的輕信息,第二類是知識類信息,第三類是客戶反饋信息,第四類是你的廣告。要在朋友圈給你的客戶帶來價值。